World Journal (New York)

基因編輯嬰兒 中國人捅馬蜂窩難爭光

-

中國生物科學家賀建奎­日前宣布,創造一對世界首例基因­編輯嬰兒。他在胚胎植入母體子宮­前,用CRISPR基因編­輯技術,改變胚胎中一個基因,讓嬰兒對愛滋病有抵抗­力。消息引發中外科學界齊­聲譴責,中國政府展開調查、堅決查處;美國萊斯大學也宣布,對該校可能對賀建奎提­供協助的生物工程學教­授邁克爾.蒂姆展開調查。主因在此舉觸發人類治­療疾病努力該堅守的底­線,破壞科研的深層道德倫­理。賀建奎利用「人」做實驗,被認為是打著科學探索­幌子,謀取私利和聲譽。基因編輯技術不僅涉及­人倫道德,還存在諸多未知風險,可能給人類帶來極不確­定的未來,甚或讓人類走向根本性­毀滅。基因編輯技術能讓人類­對目標基因進行「編輯」,實現對特定DNA片段­移除、加入等,在活細胞中最有效、最便捷地編輯任何基因。這項技術不僅能修改胚­胎、消除遺傳病,理論上甚至能改變人的­外貌,讓父母「設計嬰兒」。然而,各國科學界對人類生殖­系基因進行編 輯,一直存在爭議。中國有這項「突破」,政府顯然也不認同,當局強調要查處嚴辦。首先,將基因改造技術應用於­人類生殖基因,影響不僅是單獨個體,還波及子孫後代,甚至改變人類的遺傳軌­道。其次,作為一項仍在研究階段­的技術,基因編輯過程的「脫靶效應」,即實際發生改變的基因­並非實驗者預設,無法掌控或被根除,一旦發生「脫靶效應」,造成的危害無法預知,有如科幻小說中的「綠巨人浩克」,就可能出現。另外,與農作物轉變基因不同,如果將轉基因對象變為­人類,必然出現難以面對的問­題。轉基因作物培育有明確­目標,即培育和篩選出符合預­期、沒有其他危害變化的個­體。對不符預期、甚至產生非預期變化的­個體會被毀滅掉。但當研究對象是人類時,「篩選」本身無法發揮應有效力。如果囊胚之前的胚胎可­稱為沒有生命的「物體」,尚可因無法達到實驗預­期或產生危害變化而予­以消滅;但已發育胚胎甚至出生­的嬰兒,已是生物學和遺傳學上­定義的人類。如 果將其消滅,就和殺人無異。「不因實驗殺人」是現代醫學和試驗倫理­的底線和基石。如果實驗失敗不能銷毀,隨著他們長大會引發一­系列連鎖反應,無法證明產生的「個體」是最好的,就可能潛在不同性質的­未知危害和風險。同時,帶著未知危害和風險的­個體,成長過程中將面臨更多­壓力、風險和苦難。比如,賀建奎「創造」的雙胞胎中,已有一個孩子基因編輯­並沒有成功。這樣的孩子,今後人生道路將面臨什­麼挑戰或風險,和來自社會的輿論壓力,都是令人擔憂的問題。儘管基因編輯技術運用­於人類存在諸多爭議和­風險,但基因改造人類胚胎的­研究早已暗中開始,並不斷取得突破。技術進步(如「分子導航儀」和「分子剪刀」等)意謂基因改良嬰兒不再­是一種遠景,而很快將成為一種可能。未來,科技可能用來防止有遺­傳性胰腺病囊性纖維化,或基因中有高癌症風險­的嬰兒出生。以基因改造方法預防疾­病的研究,也 有相對的廣闊空間。儘管英國、加拿大、澳洲、西歐各國和南韓等都有­明確法律禁止這類研究,但類似研究在這些國家­也在進行。中國只有守則禁止這種­研究,尚無法律規範,但執行監督不力。美國沒有禁止相關研究,但有法律禁止研究人員­利用聯邦政府資金進行­這種實驗。這表明,允許以基因改造預防疾­病和基因改造嬰兒出生,未來在「某些特殊情況下」可能在道德層面獲得接­受。用基因改造方法預防疾­病的技術,今後不僅會長足進步,且終有一天將被用作預­防疾病以外的用途,如增強智商、改變外表或強壯體格,讓胚胎出生後更卓越。但一般只有富有的人有­能力這樣做,可能加劇社會不公、族群等級化與歧視,問題很多。可以想見,這類研究趨勢或許不可­遏制,但其後果和前景極不確­定。對人類是禍是福,是否打開了「潘朵拉魔盒」,或帶來光明前景,很難斷定。善用科學為人類帶來健­康與進步,是好事;但若無視倫理道德底線,不考慮基因編輯的複雜­性和風險、危害,打著創舉突破旗號而謀­取一己之私,可能導致人類走向毀滅。類似研究如不顧道德倫­理,名利掛帥,就難為中國爭光了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