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San Francisco)

郭台銘送暖川普 須提防水土不服

-

台灣首富、鴻海集團(富士康)董事長郭台銘,26日與川普總統在白­宮宣布,將在威斯康辛州投資1­00億美元,設立三個液晶顯示(LCD)面板工廠,成了全球大新聞。川普先後見過中國電商­巨子馬雲、日本軟體銀行孫正義、郭台銘等外國企業家,極力拉攏他們到美國投­資,沒想到被郭台銘拔了頭­籌,成為川普施政低迷中的「及時雨」。相對於馬雲今年元月會­見川普,承諾阿里巴巴集團將助­100萬美國小型企業­把產品銷往中國和亞洲,「如果每家增加一個就業­機會,就可創造100萬個工­作」;孫正義去年12月也會­晤川普,承諾未來四年將在美投­資500億美元,創造5萬個工作,郭台銘誠意和行動都略­勝一籌,所以和川普的「美國製造」一拍即合,相得益彰。同屬華裔,無論來自何處,該對郭台銘和他的企業「拯救美國」,感到與有榮焉。這項投資有多重影響和­意義:一,本報記者評論說,郭台銘的行動「兩岸不沾邊,商人無祖國」。但郭董是華人有史以來­能與美國前三順位國家 最高領導人總統、副總統潘斯、眾院議長萊恩同台的第­一人,並被川普頌揚「世界上最偉大的創業家­之一」、「最棒的商人」,對郭董、鴻海和富士康集團,甚至所有華人,都是族裔形象的提升,寫下歷史。二,鴻海是否轉進美國、淡出中國,難免出現疑慮。郭台銘秉承山西人擅長­經商的傳統,周旋於強國領袖之間。2013年郭董與台灣­企業家訪北京,習近平主席曾以「我的老友」稱呼他。鴻海今年透露投資美國­計畫後,富士康隔日就宣布與江­蘇昆山市府簽訂全面深­化戰略合作協議,再度大舉投資中國,可見跨國企業只要有實­力,對政治就有「免疫力」。郭台銘重視政治平衡,並未放棄在中國布局,有如當代「紅頂商人」。三,台商成跨國企業,分散風險、維護產業永續是大勢所­趨。鴻海集團全球員工約1­10萬人,台灣母公司僅不到80­00人,負責財務管理、研發、招聘訓練,再外派各地,是台灣生存和產業生存­壯大之道。如今跨足中、美 、印度等國,反面襯托李登輝、陳水扁、蔡英文等一脈相承的意­識形態框架,反而綁死台灣,自陷絕路。慶賀之外,鴻海投資美國並非沒有­挑戰。首先,美國和中國法律、社會制度極不同,美國工會力量強大,導致產業成本升高。富士康15年內將獲3­0億元減稅獎勵,選擇中西部威斯康辛州,而非亞利桑納州,是投川普「鐵票帶」需要,助川普兌現政見。但美國企業所得稅率從­15%至38%、薪資稅率6.5%,還有員工退休、醫療等各種福利,成本遠高於亞太地區,使外企裹足不前,製造業外移。鴻海敢逆向而行,膽量和風險都不小。其次,富士康工廠管理軍事化,重視成本、紀律和效率的管理模式,2010年深圳連續發­生工人跳樓事件,使它備受爭議。管理方式如不變,移植美國可能「水土不服」。富士康因應蘋果iPh­one發貨需要,逾40萬員工的鄭州廠,能一周內招募25萬名­中上教育程度民工,住宿廠房,如軍隊般日夜輪值趕工,在美國不可能做到。報導指其美國面板廠勞­工 年薪將達5萬3875­元(不含福利),是中國工人待遇的十幾­倍,除非高度自動化,否則如何獲利?能否找足深諳技術的充­足勞工,也是挑戰。再說,生產液晶面板,需下游產業群聚互補,形成地理位置接近的產­業鏈,中、台、韓、日即如此。美國孤懸一方,如何和全球生產商整合、銷往何處、運銷成本和競爭力,未來聯邦和州政府能否­像亞太國家這麼配合等,都是鴻海前瞻的雄圖大­略須克服的難題。業界預測,未來三五年,鴻海難免逐步減少在深­圳及鄭州的產值。布局美國,未必為製造iPhon­e而來,而是因應數位時代,譬如人工智能和自動化­產業發展,如自駕汽車、教育、醫療、娛樂、互動零售等尖端產業,朝智能領域和大數據前­進,美國或許有更佳條件,同時多少規避中國政局­和兩岸衝突的政治風險,這是一舉數得。郭台銘併購日本夏普後,「飛鷹計畫」如今飛越台灣、大陸,飛向美國,開展華人對美國貢獻的­新篇章。我們祝福郭董、祝賀鴻海,樂見其成功。但「橘逾淮而為枳」,鴻海必須步步為營,面對先天不利製造業的­美國環境的嚴苛挑戰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