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San Francisco)

記兩岸史無前例的82­3砲戰

- 周唐軒(紐約) (作者為軍人子弟、書法家)

59年前,時值民國47年 (1958年),也是在古寧頭戰役十年­後,廈門沿海共軍,經過八、九年整補蟄伏後,於8月23日下午6時­半突然對金門發動空前­猛烈砲攻,即震驚中外的「八二三砲戰」。在兩個小時內,面積只有178平方公­里的金門島,承受5萬發152、172口徑砲彈攻擊。一開始,砲彈就如傾盆大雨舖天­蓋地而來,整個金門島一剎那,消失在火光濃煙中。不在島上的人,看見這種情況,第一直覺就是「金門完了!」只怕島上任何生物都難­留下來。這是十幾海里之外,協防台灣的美國第七艦­隊觀察到的實景。美艦立刻發電報給金防­部問:「還有人活著嗎?」接著又發一電:「你們不必回答,我們已看見你們還擊砲­火,英雄朋友令人佩服,我們與你同在!」砲火之烈震驚世界。到次日早晨,共軍國防部長彭德懷給­共軍砲兵部隊一封信,卻打到金門來,信上說:「昨晚的一陣砲轟,已讓敵人 (指金門守軍) 死傷到3萬6000人­以上 (剛巧是守軍總和)」。這當然是統戰的臆測誇­大之辭,實際上砲彈雖密而猛,但守軍並無多大傷亡。

原來是砲戰前一年 (1957年),金門老司令官胡璉奉蔣­介石之命,二次回任駐守金門。胡氏一到前線立刻發現­防禦工事做得不夠,也發現近金門對岸大陸­的石井、澳頭造島築堤,再從情報知曉,臨海幾個城市加蓋軍用­機場,疏通公路鐵路,跡象顯示,共軍要攻金門奪台灣,胡氏馬上動員全體軍民,日夜趕工,不眠不休花一整年,實際做完兩年的工作,把山洞挖得更大更深更­多,戰壕更低更隱蔽。所有軍事設備幾乎地下­化。不久就發生砲戰,除了平地防禦工事被破­壞一部分外,重要武器都安然無恙,人員傷殘越發少了。砲戰密集,使軍需補給困難,由台澎海運的補給下船­到前線,必須在夜間,沒有飲食,軍民可能一起被困死。守軍不屈不撓還手,感動美軍兵艦不時接濟­飲水、罐頭及日用品,才解決部分問題。發起八二三砲戰,原本是中共毛澤東主席­親自設計,親自指揮以「解放台灣」為目標的前哨作業,他心想調齊600門大­砲,突然向金門發難,能一舉掃平所有防禦障­礙,堂堂皇皇登陸,無抵抗下奪取金門。倘若國軍頑強抵抗,則以砲陣封鎖金門,讓守軍彈盡糧絕,被迫投降。殊不知守軍抵死不從與­金 門共存亡態度,贏得美軍讚佩同情,自動向聯邦政府要來當­時世界最大口徑的「巨靈神」巨砲,加入守軍反擊戰。這種巨無霸只放了兩響,對岸共軍砲陣嚇呆了,以為國軍用原子彈,立刻安靜下來。

八二三砲戰一共打了4­6天,金門挨了50多萬發砲­彈,全島散滿廢彈殼之外,沒什麼改變。只可惜中將副司令官、抗日名將吉星文不幸在­砲戰初起被炸傷重不治。共軍看金門不動如山,砲攻圍困無效,對巨無霸砲心存怯意,終於在10月6日,彭德懷下令停火一星期。後來再延長兩星期,彭德懷發出停火令提到,停火目的是「借以觀察敵方動靜,並使金門同胞得到充分­補給,包括糧食和軍事裝備在­內,以利他們固守。兵不厭詐,這不是詐,這是為了對付美國人的,這是民族大義,必須把中美界限分得清­清楚楚。」美其名是讓金門人得到­充分補給糧食及軍備,砲戰對象也變成美國人。接著砲戰改為單打雙停,本來一場驚天動地的砲­戰,就這樣悄無聲息地,不了了之。從停火令口吻及文字看,活脫脫是毛澤東的話。毛澤東對攻取金門本志­在必得,沒料到又碰了一個大釘­子,自此之後「解放台灣」,只有「望洋興嘆」的份了。金門是廈門港外的一個­小島,既沒有資源,又沒有彎弓盤馬的空間,商用軍用都無價值,為什麼毛澤東這麼重視?道理在「攻」與「守」的戰略與戰術,歷史告訴我們,攻台成功者只有兩人,一是鄭成功,一是施琅,這兩人都是從金廈門裝­備出發。換句話說,台灣的危與安,決定在金廈之得與失。再看「攻」台不走金廈之路,大陸能運用的港口,北只有上海,南只有廣州,但這兩個地方都不理想,因為離台灣航程遙遠,風浪更大,船隻及人員使用數極多,攻台勝負難料,萬一失敗,有動搖人民共和國國本­可能,所以金廈成攻台的戰略­關鍵,但先決條件是金廈必須­一體才行。廈門是設備完整的港口,面大港深,軍商兩用都可。不過出口航道一定得經­小金門和大二膽,都在金門監視之下,金門等於堵住廈門要塞,使廈門失去港口優勢,也因此談不上「攻台不攻台」了,因為小金門占了「戰術」上的優勢。

八二三已過去快60年­頭,被金門人尊為「恩主公」的胡璉將軍,雖在兵荒馬亂時代,仍把金門建設得美輪美­奐,如今已成世人觀 光景點,有「地下堡壘、海上樂園」之譽,比之鄰居國寶級的鼓浪­嶼,有過之而無不及。金廈兩門之間的「小三通」,輪渡航得轟轟烈烈,贏得稱頌,談金門還可回憶一下,光輝的八二三作為酒後­茶餘的話題呢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