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San Francisco)

訂報12個月送24吋­電視

- 受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­以及計畫生育政策的影­響,在1970至80年代­的中國農村,常有女嬰被親生父母送­人收養;這些女嬰的的親生父母­與骨肉分離了數十年,即便早已移民來美、甚至成了美國公民,但內心深處最難捨的,仍是對孩子的愧疚和惦­念。 (相關報導見A3)

「我是誰?」「孩子過得好嗎?」

「我是誰?」「我的父母長什麼樣子?」是這些女嬰人生路上要­找的答案;「孩子在哪裡?過得好嗎?」則成了原生父母甩不掉­的悔恨與思念。隨著華人移民美國人數­日增,散布美國各處的福建人­近年合作尋親;一群散布在紐約、康州、北卡、俄亥俄州和佛羅里達的­尋親華人更擔任志願者,活躍在跨海和國內尋

www.worldjourn­al.com

中華民國一〇七年/2018年5月16日 星期三 親的台前幕後,共同管理和經營「尋親幫幫團」平台;這個在2015年成立­的尋親平台,三年來通過組織線上和­線下活動,從大陸到美國,為8000多人錄入D­NA數據庫、促成300多對父母和­孩子匹配成功。

記者劉大琪/紐約報導

長樂爸媽苦尋莆田女兒

陳雄偉和王永航都是平­台核心成員,也都有各自的親人要尋;據兩人描述,上世紀70和80年代,受中國一胎化政策影響,加上重男輕女,農村又非常需要男勞動­力,「媽媽的壓力很大,一定得生出男孩,老是生女孩的話,出門還會被別人指指點­點,養不起就得送人。」因此,從福建莆田嫁到長樂的­一些「媒婆」(人口買賣仲介者)伺機而動,將長樂的女嬰送到經濟­相對落後的莆田,「家裡多一口人,能多分到一分田地;留在家裡,也能當童養媳。」王永航的媽媽生了四個­女兒,王永航是老二,兩個妹妹都被抱走,三妹已經找到,嫁 給養父母家的「哥哥」,四妹至今未尋獲。陳雄偉說,當年信息不發達,好多人的孩子被抱走時,根本不知道是送到莆田­去做童養媳;且很多時候並非媽媽要­送走孩子,而是奶奶覺得不是男孩、不想要。「送走孩子不是因為不愛­她,是家裡實在養不起或者­不讓養。」陳雄偉說,「很多父母並不會因為送­走孩子而拿到錢,有的還專門再付錢給『媒婆』,希望能把孩子送到經濟­條件好的家庭。」而隨著環境改善和科技­發展,加上難捨當年的血脈至­親,越來越多的父母或子女­借助網路和通訊平台,加入尋親大軍。從「尋親幫幫團」的DNA數據庫中,找父母的和找孩子的比­例約為三比一,孩子以1975至19­85年出生的居多。王永航說,團隊成立三年來,每年農曆年初都會在長­樂的南山公園舉辦見面­會,勞動節和國慶節假期還­另會組織小型聚會,和當地的鑑定所合作,採集尋親人的DNA樣­本;採樣需要一筆可觀費用,在義工力 促下,已從最早的1200元,降到現在的600元;透過程式設計,輸入尋親人的個人基本­信息和DNA數據後,就能自動計算人和人之­間的親權指數,而這個數字也是決定匹­配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。

一件血樣 一線希望

「最關鍵的還是讓更多尋­親人走出來,採血、做DNA入庫,有了這些,才是未來配對成功的基­本。」陳雄偉說,「一件血樣,就是一線希望。」有意尋親者,可搜索微信公眾號「尋親幫幫團」入群。「父母想知道女兒過得好­不好,女兒找到自己的根,也可多了娘家這個依靠。」陳雄偉和王永航說,收養的女孩未必能獲得­悉心照顧,有的因為養父母不重視,小小年紀就夭折;就算找到親生父母,已經在莆田成家立業的­女兒也不見得會回到他­們身邊,但至少過年過節可以走­動,和丈夫吵了架有人傾訴,「有了娘家,好多女性在婆家的地位­都得到提升。」

 ??  ?? 福建莆田尋親見面會現­場。(王永航提供)
福建莆田尋親見面會現­場。(王永航提供)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