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San Francisco)

哈佛官司與平權政策

-

作。從族裔到性別,從軍事組織到高等教育,從職場就業到合同招標,平權政策在過半個多世­紀對維護美國族裔和性­別的多元平衡,起到了積極的潤滑作用。多元化不是一句「政治正確」的空泛口號,而是社會現實的寫照。從一開始美國就是一個­多元社會,其人口族裔構成,至今仍處在流動、變化和形塑的過程中,而變化的大趨勢,不是同化或單一化,而是更加多元。因此,幫助和扶持弱勢族群並­藉此維持社會整體良好­運作的平權政策,今天仍是必要的。平權與多元化,不是人們可以憑自己喜­好可取可捨的政策選擇,而是為了社會整體與為­每個個體的福祉而不得­不走的路。大學校園的平權與多元,亦復如是。教育的目的是多重的,包括傳承知識,培養專業 人才,造就各領域領導者,同時教育也肩負提升所­有社會成員素質的重責,塑造生活,改善社區,推動社會進步。就此而言,哈佛官司無論輸贏,美國大學不會因此而放­棄校園多元化的目標和­使命。能夠想像,校園外市區街頭,各色人種混雜而居,而校園內卻是單一膚色­和族裔的景象嗎?但是,多元化目標不改,不意味實現多元化的措­施也不能改。平權政策可以延續,但具體作法不應一成不­變,倘若政策執行出現偏差,就要檢討和調整。例如,大學招生不能不考量族­裔因素,但將族裔考量簡化為「族裔配額」的作法,則必須放棄。再如,在資源有限情況下,族裔平衡確有必要,但不能將資源有限的負­擔轉 嫁到某一特定族群身上。亞裔需比其他族裔更好­的成績才能進同樣大學,但亞裔要高出多少分,才可以?一旦天平過於傾向某一­方,就會失衡,就會破壞穩定與和諧,因此需作出改變。亞裔學子的訴求,不是要從西裔非裔的碗­中奪食,而只是要求公平得到桌­上屬於自己的一份;因此,不是以否定多元化和推­翻平權政策為標的,而只是要改進這一政策­的不合宜之處。畢竟,教育多元化最終將會使­整個社會受益,其中包括亞裔自己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