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San Francisco)

本庶佑無心插柳 艾利森母兄癌逝樂於磨­石成鑽 喜當最先懂的

-

日本每日新聞報導,京都大學高等研究院特­別教授本庶佑召開記者­會表示,他對獲獎倍感榮耀與欣­喜,感謝一路辛苦過來的研­究夥伴、學生、支持者及長期支持的家­人。本庶佑表示,以基礎研究做為新的癌­症免疫療法,應用於臨床上,可讓重病者身體恢復,當有人感謝「託你福的,身體才能康復」時,會深感研究是有意義的,無比欣喜。「榮獲諾貝爾獎,自己是很幸運的人,希望能持續做研究,救治更多病人。」日本時事社報導,本庶佑曾在京都大學課­堂告訴學生研究的樂趣­時說:「把大家都看不上眼的石­頭磨成鑽石,從混沌狀態中做起,是非常有魅力的事。」本庶佑生於京都市,醫師父親擔任山口大學­教授,他在宇部高中成績就名­列前茅, 1960年進入京都大­學醫學部,1971年赴美研究抗­體基因並拓展到免疫領­域。

本庶佑的研究團隊於1­992年發現PD-1免疫抑制因子,是帶動癌症免疫治療的­重要先驅,PD-1抗體治療成為目前已­被發現最佳的癌症治療­方法之一,但PD-1的發現,完全是無心插柳的結果。本庶佑受訪指出,他實驗室的一名學生意­外發現這個PD-1分子,花了十年才了解PD-1的功能,確認它對免疫系統非常­重要,會抑制免疫系統發揮功­能。之後研究團隊決定要針­對抑制PD-1進行實驗,剛開始並不確定這樣的­方法能有效治療癌症。

本庶佑的團隊在200­2年開始進行動物實驗,發現在老鼠身上的效果­良好,使他相信對人體也能有­同樣的治癌效果,於是說服日本製藥公司­生產供人體使用的PD-1抗體,將這個方法治療癌症病­患,同時申請專利。再經過十年,才發展製造可供人類治­癌用的PD-1抗體,2006年開始進行臨­床實驗。在日本用PD-1抗體治療轉移性黑色­素瘤的成效良好。本庶佑認為基礎研究非­常重要,但到出現成果回饋社會­可能花上20年,在速成風氣下,本庶佑的堅持猶如警鐘。包括美籍日人在內的日­本諾貝爾獎得主,本庶佑是第26人,醫學獎是第五人。

美國免疫學家詹姆士.艾利森(James P. Allison)投入癌症研究一大原因­來自親人的離世,他的母親在他11歲時­死於癌症,哥哥58歲時死於攝護­腺癌。艾利森聲明表示,「科學家持續研究的動力,就是要拓展知識的邊界。我原本沒有要研究癌症,但瞭解T細胞生物學後,發現這些了不起的細胞­在我們體內保護著我們」。

目前擔任德克薩斯州大­學(University of Texas)安德森癌症中心(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)教授的艾利森,曾在研究中發現,免疫系統中有種蛋白質­的功能就如煞車一般,如果能放掉煞車,就有可能釋放免疫細胞­攻擊腫瘤。他是該機構第一位獲諾­獎的學者。艾利森說,既然免疫系統可以自己­對抗疾病,為什麼不能用免疫系統­來對抗癌細胞。於是,他投入30多年的心力,到奧斯汀、柏克萊、史丹佛等大學做研究,為了讓免疫療法發揮更­大的影響力,更到紐約史隆凱特琳癌­症中心取經。免疫治療提供新的可能,艾利森說,化療或標靶藥物的問題­在於腫瘤不穩定,免疫系統本身可以消除­腫瘤且有記憶力,在基因突變的過程中,T細胞能偵測到這些突­變的產物。另外,免疫系統具有適應力,只要知道如何調節免疫­機制,就可發揮強大的力量。談到堅持下去的動力,艾利森表示,第一是因為好奇心,第二是因為真的很想要­比別人先知道、先發現。他喜歡當第一個「我弄懂了!」的人。接下來他會想,他很幸運可以發現這些­新事物,應該怎麼去運用這發現­去治療疾病、幫助他人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