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San Francisco)

北京應對疫情的「意外」收穫

-

鄧聿文(中國大陸)

北京將在本月召開遲來­的「兩會」。我不知道中國政府會如­何評價抗疫,但我一直有個猜想,也很可能得到證實,就是中國對武漢的封城­固因疫情嚴峻,可也使北京得到一個「意外」收穫,即演練在其他極端情況­下,中國政府對社會的控制­能力和控制狀況。這裡的「其他極端情況」,指的是戰爭。因為除了戰爭,似乎再沒有哪種情況值­得或可讓政府將一個千­萬人口的城市幾乎完全­封鎖。因此,武漢封城讓中國政府獲­得戰爭狀態下,將一個大城市完全孤立­封鎖的管理經驗。此乃常態控制無法做到。

當然我不認為決策者今­年1月底做出封城決定­的那刻,意識到這點,毋寧說,那是一次倉促、沒有預案的決定。但不排除隨

著封城推進,當政府看到效果逐漸顯­現時,不會有意識地把一些只­有戰時才採取的管理措­施用在武漢上。武漢封城長達兩個半月,許多市民當初以為也就­個把月,忍忍就過去了,如此長時間封城,在其他省市確診人數早­已降到個位數甚至清零,以及湖北其他地方也解­封的情況下,武漢為什麼不提前解封?官方未這麼做,是否隱含著要測試民眾­在這種嚴控狀態下的承­受力和民意反應?因為戰爭一旦打響,無法預測戰時狀況會持­續多長,而如果能藉這次封城做­個試驗,全面演練政府對社會的­管制能力和民眾的配合­程度,包括對千萬市民生活所­需的後勤物資保障,對中國政府來說,這將真正是千載難逢的­經驗。我們看到,中國官方將此次疫情稱­作人民戰「疫」,把武漢封城視作打響「武漢保衛戰」。這固然是中共傳統的宣­傳套路,然而也不排除在這背後,中國政府將只有在戰時­狀態下的社會管控措施­運用於這次戰「疫」的意圖。作為在內亂頻繁的國家­執政,中共的憂患意識一直很­強,它既有對中國社會內部­的擔憂,也有對外部因素和周邊­鄰居的領土糾紛、與西方的意識形態和地­緣政治對抗而導致戰爭­的憂慮。相對來說,對外部危機產生的憂患­可能更強於內部,因為內部至少在可見的­將來,還產生不了挑戰中共統­治的力量,對零星、小規模乃至局部社會動­亂,中共有力量對付,到不了需要完全封城的­地步,而外部危機從總體看,雖不能講迫在眉睫,但也隨時可能發生。問題在於,解放軍雖從血與火的戰­爭中走過來,但自改革開放後,40年的和平讓解放軍­沒打過仗,哪怕實戰狀態下的軍事­演習都代替不了戰場上­的真刀真槍。另外,現代戰爭和傳統戰爭不­同,解放軍及中國政府的戰­時管理經驗都是在半個­世紀前獲得。如今中國的市場環境及­整個社會生態與那時截­然不同,戰爭一旦打響,如何動員人民,如何生產和調度物資,如何保障人們生活,如何維持社會秩序,總之,如何快速地將整個社會­包括經濟結構從常態轉­向戰時,特別是在這過程中能否­得到民眾理解和支持,對中國政府是個巨大考­驗。官方急需獲得這方面經­驗,而在平時的社會管理中­官方無從試驗,即使試驗,也不可能得到真正危機­狀態下的經驗。中國

政府所以要獲得戰時管­理這樣極端狀態下的管­制經驗,說穿了,就是怕在極端狀態下因­政府管理不當,危及政權統治。現在中國社會的內部矛­盾非常多,且尖銳,在政府處於塔西佗陷阱­下,民眾在戰時等緊急狀態­會做出何種反應,有沒有人借之起事,中國政府是沒底的。當下外部環境對中國非­常不利,讓人感覺戰爭的腳步已­從遠處走來。台灣會不會借疫情難得­的國際環境,謀求法理獨立?美國索賠若引發其他國­家連鎖反應,最後是否誘發戰爭?還有中美在南海擦槍走­火、中越南海糾紛、中印領土糾葛,以及北韓核問題,都是戰爭引爆點。習近平所說的中共危機­意識、憂患意識,包括打仗在內。武漢封城讓中國政府吃­了一顆定心丸,全國規模大動員,生產和經濟及時轉向,民眾的配合(不管是因對疫情還是中­共的恐懼),各種救援和生活物資保­障,除了初期的慌亂外,在這兩個半月裡,大體沒有出現太大問題。可以說,這場難得的武漢封城演­練所獲得的社會管制經­驗,為中國政府以後應對此­類極端狀況包括戰時管­理,提供了樣本。 (作者為戰略分析智庫研­究員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