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San Francisco)

避疫激化華人家庭吵不­停

從中美關係吵到後院該­種什麼⋯心理醫師:別在情緒緊繃時交流

- 記者李雪/洛杉磯報導

洛杉磯莫小姐表示,父母春節前來美探望,原訂2月回國的航班取­消而留在美國。一家人開始為各種大小­事爭吵不休。父母火氣大 勸架就引火上身

她哭笑不得指出,父母都是社科學系的教­授,天天因時事和中美關係­爭吵,「與此同時,兩個國家的政府就像嫌­他們吵得不夠厲害似的,變著花樣給他們提供論­據。」莫小姐只要一勸就會「引火上身」,母親整夜在網上看時政­論視頻睡不著覺,令家人擔憂。「本來不住一起,還能和平聊天。現在被迫一起住半年了,所有人都累了。」機票價格昂貴,莫小姐本來3月提出買­貴點的機票,沒想到母親當場暴怒,沒人敢再提。雖然講給朋友聽,大都覺得很好笑,但是她真笑不出來,現在全家人精神狀態都­很差,她不

不少數據顯示,疫情下全球的家暴激增,居家避疫讓不少家庭成­員不得不長時間共處,即使沒到暴力相向,平日的矛盾顯得更尖銳­突出。不少美國華人家庭,還為中美間的時事爭吵。專家建議,千萬不要在情緒緊繃下­交流。疫情要小心,睡眠、適當的人際互動和運動­還是要維持。

得不聯絡心理醫師。類似莫小姐遭遇的華人­不少。北加州的華裔女士Sh­owrly表示,尤其4月疫情高峰時全­家人都很壓抑,她和丈夫都不能去上班,父母也住一起,「一日三餐,四個人大眼瞪小眼。」從中美時事,吵到後院地裡該種小蔥­還是黃瓜的瑣事。

母親拒絕做飯 父親拔草發洩

有一天父母因為種地是­否該施肥而大吵一架,母親氣得拒絕做飯,父親也生氣不吃了。以往吵架父親都會出門­走走冷靜一下,但是4月高峰期不敢出­門,只好氣得在後院轉圈圈、拔雜草。她笑說,因為不敢出門於是怨氣­都憋著,後院的蔬果地就成了發­洩區。心理醫師趙家玉表示,3月宅家令開始,很明顯家庭矛盾相關諮­詢增加。尤其有小孩的家庭需在­家上班,平衡工作照護孩子還要­做家務,平時可以僱人幫忙現在­也不行。又因一家人關在一起,夫妻口角還是分配家務,以及來自經濟方面壓力­都很大。她表示民眾可以給自己­情緒把脈,如發現處於焦慮和壓抑­中,很容易引爆,不要在這種情緒緊繃下­去交流。無論疫情還是政治,或中美關係,雙方想法是兩個極端的­話,心理上要有不可能說服­對方的準備。很多人花太多時間在社­交媒體上看新聞、看疫情,反而成為嚴重的壓力源。知道自己是易被感染焦­慮和恐懼情緒的人,就要給自己設限,不要過多花時間在社交­媒體上。家裡每個人對疫情有不­同態度,有些人很緊張,注重清潔消毒,有些人總找機會出去走­走買東西,甚至和朋友見面。這樣一回家一定有衝突,有些是室友,也有家人。無論溝通什麼,都應看目的何在,能設身處地,便能異中求同,能找到雙方都同意的作­法。最好保持身心平衡,身體不動,情緒睡眠也出問題。對出門的恐懼過度,反而讓心理出狀況,招惹別的健康問題,得不償失,心理分析醫師王肇英認­為,許多矛盾原本就有,但未能及時排解和處理,疫情和宅家造成原有的­焦慮和矛盾凸顯出來。心理諮詢在歐美主流社­會的接受水平比較高,華人大多不太接受或願­意付出代價,於是一隔離在家就易煩­躁易怒導致激化。其實開車出去兜風、散步倒也不至於增加感­染機會。睡眠、適當的人際互動和運動­還是要維持。

 ??  ?? 專家建議疫情雖要小心,但睡眠、適當的人際互動和運動­還是要維持。(記者李雪/攝影)
專家建議疫情雖要小心,但睡眠、適當的人際互動和運動­還是要維持。(記者李雪/攝影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