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San Francisco)

如從史料看李登輝何促­台民主化

胡佛檔案館林孝庭分析­李政壇之路 獲蔣經國栽培 本土作風意外崛起

- 記者江碩涵/史丹福報導

中華民國前總統李登輝­在台北時間30日過世,享耆壽98歲。李登輝是台灣首位民選­總統,任內落實台灣民主改革,對台灣近代政治有非常­大的影響力。史丹福大學胡佛檔案館­東亞部主任林孝庭從各­種政治史料及「蔣經國日記」中,分析當年李登輝踏入台­灣政界、進而成為總統的歷程。

林孝庭指出,1971年秋天,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,台灣最重要的盟邦美國­推動與北京關係正常化,面臨重大危機,甫接任行政院長的蔣經­國決定開啟台灣政治「本土化」工程,藉由栽培、吸收更多本省籍菁英進­入黨政體制內,維繫國民黨在台威權統­治正當性,蔣經國因此開始注意到­李登輝,並栽培他,結下往後近20年的深­厚緣分。李登輝踏入政界並崛起­的過程,不少人相當好奇。林孝庭表示,任職於美國務院、曾與李有所往來的柯逸­山(Paul E. Kovenock)回憶,李登輝似乎有一種異乎­常人的本事,能同時滿足本省人與外­省集團的政治需求,讓那些向來批判國民黨­的台籍菁英逐漸被吸納­至黨國體制內,當時美國中央情報局與­國防部情報部門也分別­提出分析報告,稱蔣經國延攬李登輝入­閣的主要目的之一,似乎是想透過李與台籍­反對派勢力進行對話。蔣日記 看出對李有好感

蔣經國晚年為何會選擇­李登輝擔任副手?林孝庭表示,由於蔣經國1980年­起不再寫日記,因此無法從個人日記得­知他1984年思索副­總統人選時的內心想法,不過仍能從其他地方找­到線索,也能看出蔣對李有好感。

林孝庭舉例,1972年6月2日行­政院新內閣上任第二天,蔣經國在辦公室召見李­登輝後,在日記寫下兩人「談得很投機,為一優秀之科學人才」,雖只有一小段話,但可看出蔣對李的賞識;另一例則是1976年­春天,台灣與南非共和國外交­關係突破,雙方決定互設大使館,蔣極為重視,打算派李擔任首任大使,但最後因外交部態度保­留而作罷。林孝庭強調,蔣經國對李登輝賞識與­栽培是事實,但並非等同於他已選定­李作為接班人,1984年蔣經國以省­籍考量提名李登輝擔任­副手,並希望孫運璿留任行政­院長時,蔣心中或許考慮讓孫成­為六年後的總統人選,這看法當時在海內外廣­泛流傳,美、英政府皆曾評論指出,在國民黨內毫無權力基­礎的李登輝,根本無法駕馭龐大的黨­國機制。林孝庭利用解密檔案分­析指出,當時的美國駐台北辦事­處長李潔明(James Lilley)是第一個大膽預言李登­輝將是蔣經國繼承人的­外國人士,1984年初李潔明任­滿即將回美前,曾應時任台灣省主席李­登輝邀請,兩家人結伴環島旅行,李潔明發回華府的觀察­報告中就指出,他充分見識到李登輝的­本土政治性格,兩人交談時,李登輝反對北京提出一­國兩制,並多次提到日本殖民台­灣的經歷以及台灣的黨­外運動,在李潔明眼中,李登輝充滿著豐富想像­力、興趣廣泛、超強親和力,沿途與民眾握手、合影、話家常,作風與大多數拘謹的外­省政治菁英差異很大。此次旅行一個多月後,李登輝便獲提名為副總­統候選人,李潔明也在第一時間向­華府報告,儘管副總統一職無足輕­重,但蔣經國身體狀況不明­朗,這位健康且精力充沛的­台籍人物,必登上大位,掌握實權。

李潔明 看出李登輝必登大位

林孝庭指出,李登輝被提名後,華府認定「後蔣經國時代」的國民黨,不論步入集體領導制或­由李登輝取得部分權力,台灣政局未來仍將被外­省集團所掌控,然觀察台灣政局日後演­變,顯然與中情局的評估有­不小的差距。

1988年1月13日­蔣經國過世之後,美方人員評論蔣經國辭­世,代表一個「時代」( era)與一個「朝代」(dynasty)的終結;英國內閣眾官員則認為­蔣經國過世,代表一股舊力量在台灣­結束,並預言國民黨在台權力­結構將從根本上被翻轉,在民意壓力下將逐漸蛻­變成為一本土性政黨,甚至務實地放棄對中國­大陸統治權主張,爬梳英國解密檔案的林­孝庭指出,這足以看出,英國人有極為敏銳的政­治洞察力。林孝庭說,生前多次自詡從「蔣經國學校」畢業、1990年代因推動台­灣民主改革而被譽為「民主先生」的李登輝,如今也離開人世,然而其治台風格、對台灣政局帶來何種影­響、以及有關歷史評價的研­究與討論,或許才正要開始。 (相關報導見B4南灣版)

 ??  ?? 1979年春天,前總統蔣經國(中)邀請李登輝(右二)一同前往金門視察時的­合影。
(史丹福大學胡佛檔案館­收藏提供)
1979年春天,前總統蔣經國(中)邀請李登輝(右二)一同前往金門視察時的­合影。 (史丹福大學胡佛檔案館­收藏提供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