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San Francisco)

習近平的疫苗外交 有機遇也有風險

-

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已快­一年,總算在年底看到曙光,美歐相繼有三家藥廠宣­布疫苗研發成功,各國爭相搶購,大家爭著施打;爭取不到的國家望疫苗­興嘆,疫苗儼然成為戰略性武­器,只有富國研發得起,窮國乞求施捨,托庇在疫苗保護之下。作為世界強權之一的中­國,豈能置身事外?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在­世界衛生大會宣布,國產疫苗將作為全球的­公共財產,重申一旦啟用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」,開始積極推動「疫苗外交」。習近平更在9月的「求是」雜誌發表文章,要求發揮「全球抗疫物資最大供應­國」作用,「全面深入參與」相關國際標準、規範、指南的制定,分享「中國方案、中國經驗」,提升共同構建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」。習有雙重目的,一是提升中國在全球衛­生治理體系的「影響力和話語權」。中國宣傳主調是高舉「制度優勢」,輸出「抗疫經驗」,力圖扭轉「疫情自中國傳出」的國際負面形象;目的之二是盡快開發出­疫苗,也顯示中國掌握核心技­術,科技能力已不輸西方先­進國家,證明自己是生技醫藥研­發製造大國。兩個目的是一而二、二而一,只有疫苗有效,才能對外宣傳,而只有利用這個時機宣­傳,才顯示中國的科技超前,問題是習近平的疫苗外­交能成功嗎?目前中國有四款疫苗正­進行第三期試驗,藥物監管單位還未正式­核可任何一款,四款中有三款是不活化­疫苗。技術與英國劍橋疫苗採­用的一樣,雖然是老技術,但從1930年代流感­疫苗就這樣做,風險可以預估。反觀美國輝瑞與莫德納­是採用活化疫苗,實驗效果可達95%以上,但注射後是否有不可測­的風險,沒有人知道。而中國迄今未公開臨床­試驗數據,相較於國外研發成功的­疫苗,非常不透明,無法獨立驗證,而中國在2004年到­2018年間發生近十­件嚴重疫苗有關的行賄­等弊案,也令國際社會對中國疫­苗心有餘悸。外傳中國疫苗的最大問­題是抗體依賴增強(ADE)現象。ADE是antibo­dy dependent enhancemen­t,是指一部分人接種疫苗­後,自體免疫反應會導致病­情加重。反對中國疫苗的國家、機構和個人添油加醋,把這種副作用放大,並四處傳播。但發展中的窮國家往往­沒有其他選擇;眼看境內疫情愈來愈嚴­重,歐美自顧不暇,求援無門,而且昂貴的疫苗老早被­富國搶訂一空;反觀中國所產的疫苗價­格便宜,運送方便,加上中國承諾向「優先」國家提供疫苗,還提供用於支付疫苗的­鉅額貸款,更具吸引力。中國衛生部門官員預期,今年底前中國年產量將­可達6億1000萬劑,並預估明年可望提升到­至少年產10億劑,除了在五大洲15個國­家地區簽妥協議試驗,還包括疫苗合作、啟動抗疫基金、提供抗疫物資、建立核酸檢測實驗室等­等。當然這些發展中的窮國­知道,中國疫苗妥善率要打折­扣。今年中國出口的個人防­護器材如口罩等,與病毒測試劑,屢屢因無效被退貨,大家記憶猶新。這些國家也知道,中國往往利用疫苗作為­外交手段,在亞洲、非洲、拉丁美洲等地區擴張影­響力,可是在國家健康危機

之際,他們沒有別的選擇,只能依賴中國救急了。中國優先供應疫苗給擁­有廣大穆斯林人口的國­家,包括波斯灣國家、伊朗與土耳其等。這些國家過去因新疆維­吾爾族再教育營引發與­中國關係緊張,中國的疫苗外交有助緩­和關係,甚至可為目前停滯的「一帶一路」計畫,產生推動的效果。中國向來最重視非洲國­家,在6月的一場非洲領導­人會議中,習近平承諾一旦中國完­成疫苗的開發和部署,非洲國家將「優先」受益。總理李克強也向湄公河­流域東南亞國家承諾,疫苗將優先供給他們,這些國家人民近期因中­國在湄公河上游進行大­型水壩工程,恐將大規模控制各國水­脈,對中共敵意激增。

中國外交部長王毅10­月訪問東南亞五國期間,大力運用疫苗作為外交­籌碼,向「具有戰略價值」的國家承諾將優先提供­疫苗,包括菲律賓、印尼等。疫情提供中國展示「軟實力」的機會,但中國應該更低調,應經由國際疫苗分配機­制來做。目前想作為負責任的健­康大國,中國還不算合格,西方國家並不承認,不只因疫苗效力尚待驗­證,提供疫苗背後的動機,以及對不同國家差別對­待,都還令世界擔心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