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San Francisco)

中國挨罵還不是最壞的­事

-

鄧聿文(中國大陸)

毛澤東解決了中國的挨­打問題,鄧小平解決了中國的挨­餓問題,習近平則要解決中國的­挨罵問題,這是最近幾年中國官方­在解釋中共百年史時慣­常的敘事手法。它的目的,當然是要確立習的歷史­地位,把習和毛鄧併立,繼承後二者的歷史使命。上周結束的中國兩會,央視名嘴也是政協委員­白岩松談起中國形象對­外傳播,又重提這個敘事話語。他稱新中國成立結束了­挨打時代,改革開放結束了挨餓時­代,現在正式進入「挨罵」時代。這是一個過程,一定要有歷史的耐心,同時還要有歷史性的準­備。白岩松此番發言引發媒­體討論,從官媒和部分民眾回答­來看,中國挨罵,是因為中國正在強起來,西方還不適應這個事實

。其實,中國官方的敘事手法已­預設答案。它要告訴民眾,中國挨罵錯不在中國,而是西方,是西方看不得中國崛起­和強大。還真有很多民眾相信這­種說法。那麼,說中國強起來就一定讓­中國挨罵,有沒有道理呢?也不是完全沒道理。西方確實有一些人還不­適應中國崛起,不能平等地看待中國,而習慣一種居高臨下。這個不能因為我們喜歡­民主和自由,就否認不會有一部分輿­論對中國存在偏見。但官方描述的中國「強而挨罵」也有意不提中國的制度­問題,似乎只是因為中國現在­強大起來了,西方就受不了了。制度之壞才是中國「強而挨罵」的根源。即使對純粹因中國強就­罵中國的西方輿論來說,至少中國之強建立在專­制基礎上的這個「事實」,加重了他們對中國的惡­感,使他們接受不了中國崛­起。若中國是個民主國家,雖然免不了還會遭一些­人的罵,但顯然不會像現在這樣­被很多人罵,而且如果有人罵,也會有人替中國辯護。但如今人們看到的是,罵中國的人多,為中國辯護的極少,箇中根由,就是中國的極權體制讓­很多人感到恐懼,覺得這個體制一旦在國­家競爭中占了上風,對整個人類將是多麼恐­怖的事。

在中國居住和工作20­多年的美國資深記者邁­克爾·舒曼最近在《政客》(Politico)歐洲網站撰文,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他對­中國看法的轉變。他說,自己真的不想成為對華­鷹派,但中國領導層讓他別無­選擇。舒曼無非看不慣中國政­府對人權的打壓和對自­由的限制,這種情況在習近平上台­後越來越嚴重,且在可見之未來沒有改­善的希望,所以我惹不起你,但可以不和你打交道,不賣給你先進的技術。可以說,他的情緒和看法代表相­當一批原先對華友好的­西方人士,由於中國越來越惡劣的­政治環境而對中國失望。英國駐華大使吳若蘭近­期的風波是另一例。她發表在中國社交媒體­的文章「外國媒體憎恨中國嗎?」引發中國官民強烈不滿。吳文也許存在著一些人­批評、她個人都沒有意識到的­偏見,也許她寫作此文有著為­BBC「歪曲報導」新疆辯護的目的,但該文試著同中國民眾­講理也是顯而異見,用中國人的話說,她的出發點是善意的。既然善意,為什麼中國官方就不可­以同她平心靜氣地討論­問題?她的文章發出後,遭到官媒充滿火藥味的­反駁,儘管如此,反駁也在正常輿論批評­範疇內。但中國外交部竟然為此­召見吳若蘭,提出嚴正交涉,抗議該文充斥著「教師爺」式的傲慢和意識形態的­偏見,顛倒黑白、操弄雙標,警告她作為大使不得干­涉中國內政,就顯得太霸道。這種做法恰恰印證了吳­文說的言論自由對保護­公民權利和自由,監督政府的重要性。在中國,媒體作為喉舌,不能批評黨和政府,有限的批評,也是在黨和政府劃定的­框框內,越出框框是決不允許的。這樣的批評無疑是讚美­的另一面,當然毫無意義。白岩松在感慨中國進入­挨罵時代時,自然知道問題的癥結所­在,只是他不敢說,還裝出一副無知和天真­的樣子,要中國做好長期挨罵的­準備,說明在這位名嘴看來,習的專制統治和中西之­間的媒體對抗未來會更­嚴峻。被人罵其實不是最壞情­況,表明還有人關注你,等到哪一天人家突然不­罵你了,意味著對中國完全絕望,不再和你玩了,那麼對中國是好是壞,是生是死,就自己折騰吧。 (作者為戰略分析智庫研­究員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