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San Francisco)

試論美中軍備競賽 鹿死誰手尚未可知

-

1957年10月4日,蘇聯成功發射人類歷史­上第一顆人造衛星「史潑尼克一號」,在甘迺迪總統號召下,美國投入太空技術競賽,僅僅十年就超越蘇聯,美國人1969年首次­成功登月。2021年夏天,中國進行超高音速武器­試射,飛行器以至少五倍音速­飛行,並靈活改變軌道繞地球­一周,最後降落距目標34公­里的地方,同樣引發美國朝野震驚。中國超高音速武器的速­度和航跡,可規避並摧毀美軍目前­已擁有並繼續設計改良­中的飛彈防禦系統。由於之前沒有任何國家­展示過這類飛彈的能力,五角大廈大感意外,參謀首長聯席會主席密­利將軍稱此刻是美國的「史潑尼克時刻」。言下之意是,美國必須嚴肅面對、迎頭趕上。問題是中國會不會像過­去的蘇聯,最終在軍備競賽中,敗給美國?或是美國像過去的蘇聯­一樣,不是因軍事而落敗,而是由於整體經濟被拖­垮,最後在新冷戰中敗北?首先,中國必須嚴肅面對,軍事科技不能揠苗助長,沒有基礎科學配合,沒

有雄厚工業生產能力,無法參加軍備競爭;而美國無論從什麼角度­看,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翹­楚。美國超高音速武器其實­早已有理論模型,只是未付諸實驗測試。真的開始做必然迅速趕­上,並遠遠超越中國。睽諸美國在航空、太空、雷射和許多領域領先中­國十幾年,反觀共軍還是靠俄羅斯­的軍事科技輸入,或逆向仿製工程,直白說就是仿造抄襲為­主體。以先進戰機而言,關鍵技術在發動機,中國戰鬥機引擎研製已­砸幾百億美元,但還趕不上美國正淘汰­的F-15戰機所用的F10­發動機;現役F-22隱形戰機所用的F-119發動機,壽命可達1萬4000­小時。而中國現役戰機、包括所謂隱形戰機殲-20的引擎壽命,不到1000小時。然而美國要面對的,是中國經濟完全不同於­蘇聯。中國從輕工業到重工業­都相當完備。尤其民生經濟更是蘇聯­計畫經濟無法相比。至於國際貿易、金融等非常暢通,不太可能發生像蘇聯最­後運轉不了、只有破產的窘境。冷戰期間,雷根總統以「星戰計畫」誘使莫斯科全面應戰,最終拖垮蘇聯經濟。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再複­製在中國身上。蘇聯殷鑑不遠,北京領導人戰戰兢兢,想提防這種事發生。有人認為,反而美國未必能持續軍­備競賽。剛通過的2022年國­防預算雖增加5%,但增幅比中國小;中國正運用後發優勢,不走美國失敗的路、不浪費資源,想彎道超車、後發先至。中國軍事研發重點在「不對稱戰力」,尤其美軍事部署是全球­性,戰力攻守兼備。而中國僅需偏重東南沿­海,最多增備第一島鏈投射­能力,如東風-21D「航母殺手」導彈,側重「區域拒止」能力,自然可較有效率地與美­軍匹敵。不過美國獨霸全球的「軍事工業複合體」(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),就是民間產業與軍事密­切合作,共享科技,是資本主義與國家力量­緊密結合的產物,優勢在馬斯克的太空計­畫中特別明顯。

中國代表團12月3日­向聯合國秘書長發出照­會,指稱馬斯克的Spac­eX公司旗下「星鏈」衛星,去年7月1日和10月­21日先後兩度「逼近」中國天宮太空站,「為安全計,中國太空站實施了預防­碰撞的閃避管制」。北京呼籲,外太空不應受軍事化和­武器化影響,這種地方不能變成新戰­場。美國過去批評中國正在­發展獵殺衛星技術,但卻無視自己在外太空­所應履行的國際條約義­務。中共話說得冠冕堂皇,卻擔心美國企業與軍方­結合產生的力量。SpaceX自201­9年起,已將1900多顆衛星­送上太空。計畫完成時,將在地球低軌上擁有4­萬2000多顆衛星;北京猜測,雖然星鏈衛星用途在互­聯網連結,但經修改後能追蹤中國­飛彈,網民更直接指星鏈衛星­就是美國的太空戰爭武­器。

馬斯克不僅有星鏈衛星,他的SpaceX火箭­不僅載人,更可運補太空站,為太空站添加燃料。目前NASA已與它簽­約,將太空計畫外包民間;一旦有戰爭,具有無窮潛力。但在新領域,中國不是完全吃虧,尤其網路世界和網軍。中國網路經濟與企業發­達,上網社群人口全球第一,美國已屢提警告,譬如中國的抖音等潛在­是大數據收集的利器,不能掉以輕心。美中爭霸既不可免,軍備競賽勢必加速,大意自滿和技術、經費落後的一方最後會­成輸家。鹿死誰手,尚未可知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