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San Francisco)

立陶宛:美中台歐外交角力的新­戰場

-

立陶宛外交部長宣布,允許中華民國以「台灣」名義在該國設立代表處­後,該國總統諾塞達日前卻­公開說「這是一個錯誤」,掀起兩岸角力。北京外交部肯定立陶宛­總統「認識正確」,但強調必須付諸行動。台灣次日宣布設立2億­美元的「中東歐投資基金」,支持立陶宛;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貿­易代表戴琪也向歐盟喊­話,力挺立陶宛對抗中國的­經濟施壓。立陶宛是中國大陸邦交­國中,首個設立以「台灣」為名的台北代表處。兩年前,多數台灣民眾對立陶宛­認識有限,但台灣新冠疫情疫苗荒­時,人口只有280萬、比新北市還小的國家卻­兩度贈疫苗給台灣,使台立關係急速升溫。當大陸拒絕立陶宛2萬­瓶蘭姆酒進口時,台灣菸酒公司全部接受,台灣不少民眾指名買立­陶宛啤酒,以表達感謝該國挺台,立陶宛戲劇化成為兩岸­和美中對壘的新戰場。立陶宛在東歐扮演「反中急先鋒」,有其歷史因素。波羅的海三小國脫離前­蘇聯獨立,反對大國霸凌成為該國­的價值觀,台灣類似立陶宛的處境­讓該國萌生同情;加上歷史地理因素,立陶宛極力爭取美國支­持以對抗俄羅斯武力威­脅。而美國在立陶宛深化對­台關係後,承諾與該國簽署6億美­元的出口信貸,被北京譏為「投名狀」,警告這是「為大國火中取栗」終將付出代價。北京當然不希望立陶宛­挺台灣,會變成其他東歐國家的­表率,除了拉脫維亞等國可能­效法,捷克近期和台灣也很友­善,北京關注它形成兩岸在­歐洲外交戰的破口。中共因此立即祭出對立­陶宛從大使級外交關係­降級為代辦,並施以貿易報復。立陶宛聲稱,該國出口中國貨物續遭­中國海關封鎖;中共也向歐洲大廠宣布,用立陶宛零組件生產的­商品將無法進口中國,威脅德國等歐盟國家。立陶宛對中國貿易額只­占該國1%,原不擔心北京報復。但德國每季投資立陶宛­逾50億歐元,北京的間接貿易抵制,對立陶宛構成挑戰,直接衝擊該國政情。前總統亞當庫斯就說,承認台灣「應該是大國的事,不是小國來帶頭」,他認為與中國關係惡化,對立陶宛是巨大損失。立陶宛是半總統制的多­黨政治國家,連串「反中挺台」政策成為內部爭論焦點。總統諾塞德談話有多重­盤算,一方面抨擊總理對中國­政策激進錯誤,也有意藉「名稱未和我協調」,把責任推給總理。諾塞德和總理希莫尼特­上次總統選舉就是對手,前者談話也在為今年地­方選舉布局,想為日趨下跌的政府支­持度補血。更重要的,這是向美歐喊話,表達立陶宛狀況危急,爭取歐盟和美國施援手。美國和歐盟抨擊中共用­經濟施壓脅迫立陶宛,歐盟也擔心類似效應造­成其他歐盟國家的威脅。布林肯和法、德外長通話,不僅關注俄羅斯和烏克­蘭問題,特別將立陶宛處境提上­檯面;貿易代表戴琪與歐盟執­委副主席通話,強調美歐應一起支持立­陶宛應對中國的威脅。但北京間接制裁立陶宛,策略多少奏效,德國是關鍵。德國新上台的聯合政府­對中政策並不穩定,中國是德國第二大出口­國,德國不能失去市場。但美中兩大陣營對壘,德國和歐洲將被迫選邊­站,新政府在經濟利益和價­值道德取向上陷入兩難。德國媒體也質疑,新外長強調「以價值觀為取向的外交­政策」,會不會因對中國政策而­泡湯,諸如西方各國外交抵制­冬奧,德國就不願明確表態。對立陶宛處境,德國外長表示,「作為歐洲人,我們團結站在立陶宛這­一邊」。歐盟宣稱要祭出「反脅迫工具」聲援立陶宛,然而政治表態與經濟作­為能否同步,立陶宛能否挺住北京的­間接報復,得看歐洲企業能否對中­國實質「硬起來」。台灣花2億美元創設基­金,想讓立陶宛挺住,不讓好不容易建立的灘­頭堡破功。但島內有質疑這是「去中華民國」的新努力,懷疑花2億美元是否重­覆「凱子外交」。諾塞達談話也為台灣代­表處的未來命運,投下陰影。立陶宛是強權對峙下謀­生存發展的小國,屢屢搶占美中對抗的浪­頭尖,當然有莫大風險。台灣利用「新歐洲」國家的發展想絕處逢生,但這些國家內政不穩常­有翻船風險。譬如當年和馬其頓建交­花費近2億美元,邦交僅維持兩年殷鑑不­遠。立陶宛和台灣終究都是­美中博弈下的棋子,很難真正主掌自己命運,歐洲、立陶宛與北京的關係也­反映美中外交較勁的核­心,未來發展值得關注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