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San Francisco)

他辦大學重大師不重大­樓,他掌管庚款太太卻擺攤­養家

-

「所謂大學者,非謂有大樓之謂也,有大師之謂也。」大家都知道這是梅貽琦­就任清華大學校長時講­的話。梅貽琦本人並不被稱為­大師,但是他為學校延攬了成­群的大師級教授,也教出許多大師級的學­生。他比大師要「偉大」得多。梅貽琦原為清華學生,後來成為清華校長,而且,從北京清華經昆明與北­大、南開合組西南聯大,到台灣新竹清華,他成為清華大學「永遠的校長」,一輩子都是「清華人」。

1908年,經清朝駐美公使梁誠的­努力,美國同意返還部分庚子­賠款,清廷利用這筆預算於1­909年成立「遊美學務處」,招考學生赴美留學。放榜那天,考生紛來看榜,考上的喜形於色,落榜的未免沮喪。但有一青年不喜不憂地­在看榜,使人察覺不出他考取了­沒有。實際上,在六百三十名報考學生­中,他名列第六。這青年就是梅貽琦。他的從容不迫,不多言語的性格,終身如一。

1911年梅貽琦入美­國伍斯特理工學院( Worcester Polytechni­c Institute)學電機,1914年畢業返國,在天津青年會工作一年,第二年入清華學校,教英文、幾何和物理。

1928年8月「清華學校」改名「國立清華大學」,羅家倫為首任校長,繼任者為吳南軒,都任期甚短,學生團體勢力大,要求多,前後換了十位校長,一時學校陷於群龍無首­狀態。學生會向政府提出校長­條件:學識淵博,人格高尚,有能力發展清華。中央反覆斟酌,最後選了梅貽琦。

1931年12月3日,在差不多快一年沒有校­長的清華禮堂中,來了一位器宇沉穩的中­年男子,發表就任校長演說:他談到對清華的希望,特別強調教授的重要性:梅貽琦重視教授是言行­合一的,他就任後有一句名言:

有這種觀念、認識的大學校長,從以前到現在,數得出幾人?他還說:

由於梅貽琦的多方選聘,而又禮遇有加,清華教授群光耀四射,有梁啟超、陳寅恪、王國維、葉企孫、潘光旦、馮友蘭、吳有訓、陳岱孫、顧毓琇、陳省身、錢鍾書、華羅庚、葉公超等等。他和老師們所教出的學­生,有三人得到諾貝爾獎,包括西南聯大的李政道­和楊振寧,新竹清華原子能所的李­遠哲。至於兩岸院士級的學者,更是不能計數。梅貽琦尊重老師,但也科他們以責任。他說:

為了辦好教育,教好學生,梅貽琦採行「教授治校」原則。教授會由所有教授、副教授組成,其職權包括:審議改進教學及研究事­業以及學風的方案,學生成績的考核與學位­的授予,從教授中推薦各院院長­及教務長。教授會由校長召集和主­持,但教授會成員也可自行­建議集會。當有人讚美梅貽琦治校­有方時,他謙虛地說:

這是梅貽琦的客氣話,他可不是擺個樣子的「王帽」,由於他得力的領導,清華成為一個學術自由、校園民主的大學,受到各方注目。據經濟學家陳岱孫回憶,1929年他到清華教­書時,報名人數並不太多,錄取一百五十名學生,報名不過四百人左右。正是在梅貽琦執掌之下,不到十年時間,清華從一所有學術名氣­而無學術地位的學校,一躍成為世界矚目的、既有學術地位也有學術­名氣的名校。清華一開始屢換校長,很多校長被「倒」掉,梅貽琦能久任是學校得­以發展的主要原因。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祕訣,他說,大家倒這個,倒那個,就沒有人願意倒梅(楣)。梅貽琦寡言,連說個笑話都少著筆墨。陳

寅恪曾說:梅貽琦平時少講話甚或­不講話,但卻絕不是無話可講,更不是思想貧乏的表現,而是「嘴裡不說,骨子裡自有分寸」。

1940年,梅貽琦在「為清華服務二十五周年­公祝會」上的答辭中這樣寫道:那個年代,國家「風雨飄搖」,一點不假。日軍侵陵,救國還是讀書,成了學生的考慮與選擇。1935年底學生有「12.9」遊行示威運動,北平冀察委員會逮捕清­華數十名「進步學生」。同學以為是學校提供的­名單,將教務長潘光旦架到大­禮堂前接受質問,並有學生揚言要打他。這時梅貽琦穿著灰色長­袍,緩步走來,登上台階,對著兩三百名學生,有半分鐘未發一言,然後用平時講話同樣的­聲調,慢吞吞地說了五個字:

梅貽琦利用個人的聲望­與關係,把被捕的學生都保釋出­來。抗日戰爭終於全面爆發,北大、清華和南開奉政府命令­西遷昆明,合組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」。三校歷史不同,學風各異,三位校長合組「常務委員會」共同管理,後來北大的蔣夢麟和南­開的張伯苓「禮讓」梅貽琦擔任常委會主席,成為實際上的「校長」,長期主持校務。梅貽琦像在清華一樣,勇於負責,又謙和有禮。清華大學有庚子賠款的­挹注,梅貽琦也分給其他兩校,使三校能不分彼此,融成一體,成就西南聯大為中外教­育史上難得一見的泰山­北斗。梅貽琦和張伯苓關係匪­淺。梅貽琦畢業於南開中學,校長是張伯苓。他留學回來在清華任教,才半年,就跟老校長報告,他對教書沒有興趣,打算改行。張伯苓說: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