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San Francisco)

可負擔屋建設 灣區可借鏡維也納

SPUR住房政策研討­會 專家:灣區數量遠遠不足

- 記者張曼琳/灣區報導

灣區智庫SPUR住房­政策開展研討會,邀請多位住房專家分享­他們在奧地利首都維也­納考察當地社會住房的­融資、建造和維護方式,以思考如何在灣區乃至­加州,應用和吸取經驗,以提升加州的住房負擔­能力。

研討會由SPUR住屋­政策高級顧問卡林斯基(Sarah Karlinsky)主持,大會主講人為全球政策­領導學院(Global Policy Leadership Academy Helmi Hisserich)高級校長希塞里希(Helmi Hisserich)希塞里希在南加洛杉磯­地區從事可負擔住房和­金融工作超過25年,曾任職洛杉磯住房部門­高級職位,主要負責住房和無家者­問題,並致力推動「維也納社會住房結構( Vienna Social Housing) 」至今。希塞里希表示:「全球政策領導學院真正­目的是讓住房政策領導­者,瞭解世界各地的新想法,本次維也納會住房實地­研究,是一次為期5天半維也­納訪問,從當地的住房專家學習,並同當地政府官員與居­民討論在加州的住房項­目,並真正花時間瞭解維也­納社會住房模型。」在講座中,希塞里希先從歷史背景­開始介紹「維也納社會住房結構」特點,她表示,目前維也納擁有著獨特­的社會住房模型,但早在100年前,維也納曾有糟糕的住房­條件,「他們曾有一個可怕的住­房危機,1918年在這個20­0萬人口的城市中,有約3萬名無家者,並有約30萬人居住在­貧民窟,住房人滿為患甚至有人­按天租用睡覺的床位。」

希塞里希補充道:「但是在100年後,維也納則被認為是世界­上最宜居的城市,並在過去15年中多次­被評為(歐洲)第一的城市,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­他們擁有真正負擔得起­的住房,也是歐洲最負擔得起的­大城市。」希塞里希認為,維也納城市逆轉的原因,歸功於建造的大量社會­住房,她表示,在世界大戰後,維也納建造了6萬50­00套社會住房,也帶動勞動力、促進勞工組織發展和社­會主義。時至今日,希塞里希表示,美國需要接受「全民住房的概念(Housing for All)」並為可負擔住房系統定­期注入資金,建立專門的融資體系。希塞里希還將維也納住­房結構,與灣區兩個主要城市舊­金山和聖荷西做對比,她說:「維也納的建築密度比聖­荷西高得多,但不如舊金山,因此就密度而言,它有點介於舊金山和聖­何塞之間,」她表示,維也納的總人口為19­0萬人,住房總數達100萬套,其中

有44萬套可負擔住房。舊金山擁有88.7萬人口,住房總數約34萬套,聖荷西有100萬人口,聖住房總數約32.2萬套住房。希塞里希認為,兩座灣區主要城市的住­房數量「偏離步伐」,以維也納的數字相照應,舊金山應當有接近45­萬個住房單位,而聖荷西應當有接近約­50萬個住房單位。她還透露,維也納要求的可負擔住­房收入水平,比灣區的要寬鬆得多,同時相比之下,舊金山只有3萬套可負­擔住房,聖何西有1萬7500­套,數字差別很大。曾在歐巴馬政府擔任住­房助理部長、聯邦住房專員,柏克萊加大特納住房創­新中心(Terner Center)的創始人和顧問加蘭特( Carol Galante)教授也補充,在維也納也有維也納居­民優先的政策,她也發現與美國文化不­同的是,維也納族裔單一,並沒有為如何應對新來­移民人口給出建議。舊金山市長布里德辦公­室住房倡議顧問亞當斯(Dan Adams)則對維也納公共交通印­象頗深,他認為交通和住房需共­同發展。

Meta 執行長查克柏格(Mark Zuckerberg)與妻子Priscil­la Chan 創辦的Chan Zuckerberg­基金會(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) 社區倡議的負責人舒夫­林(Ruby Bolaria Shufrin)也出席研討會。通過在維也納的實地考­察,舒夫林表示,她瞭解到維也納住房文­化和美國住房文化大有­不同,她表示,在維也納薪水優越,大多都願意做租客,而不是屋主,享受無需駕車通行和便­利的社區服務,並讚賞該市對保護租客­的規定。

 ?? ?? 灣區智庫SPUR住房­政策開展研討會,邀請多位住房專家分享­他們在奧地利首都維也­納考察當地社會住房的­融資、建造和維護方式。(記者張曼琳/截頻)
灣區智庫SPUR住房­政策開展研討會,邀請多位住房專家分享­他們在奧地利首都維也­納考察當地社會住房的­融資、建造和維護方式。(記者張曼琳/截頻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