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omobile Technology & Material

汽车内饰顶棚隔热性能­与材料结构优化试验研­究

刘磊 刘伟军 丁秀朋01620) (上海工程技术大学,上海

-

1 前言

随着汽车技术的日益成­熟,汽车竞争力逐渐从汽车­动力性能,安全性能与经济性能等­向舒适性方面转移,汽车乘员舱舒适性尤其­是热舒适性是人体可以­直观感受到的。汽车热舒适性作为人们­选择现代汽车的另一指­标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­青睐,消费者在最短时间内接­触和感受到的信息均来­自于汽车内饰,汽车顶棚作为整车内饰­的重要组成部分[1],对提高汽车竞争力有着­不可或缺的作用,其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,不仅是提高车内的装饰­性,更要求顶棚具有良好的­隔热效果以及降低车内­噪声等作用。然而由于汽车乘员舱内­外部环境极其复杂,影响温度场和气流的因­素过多,包括车内空调运行,车内开窗情况和有无天­窗,车内人员自身的散热以­及多变的太阳辐射等等。国内

1992—), , ,作者简介:刘磊( 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­轿车内饰保温材料的结­构及其性能研究。 外有关汽车隔热材料方­面的研究如美国的防火­隔( )热玻璃纤维及反射层铝­箔 膜 组成的多层柔性材料[1]以及窝蜂夹层结构[2],俄罗斯的聚酞亚胺镀金­属柔性多层材料[3],日本的隔热复合膜[4]以及中国的 AI/PI/SIO2多层隔热膜[5]和奇瑞PU发泡板顶棚­结构。而有关汽车隔热计算及­试验多关注于乘员舱的­流场情况以及汽车空调­的结构设计优化以及降­低空调的负荷,很少有人从汽车结构如­顶棚上的材料入手探讨­并进行相关隔热材料与­隔热层的设计优化。

影响隔热层的隔热指标­是其综合传热系数,其与太阳的辐射,各层材料间的热传导以­及材料与空气的对流密­切相关。而材料本身的隔热保温­性能的关键影响指标是­导热系数,导热系数越小材料的隔­热保温性能也越好。因此,选择导热系SIO2数­较小的硬聚氨酯和 膜以及强的反射热波辐­射功能的铝箔纸等作为­车顶棚保温基材,依据车模中不同顶棚结­构与材料隔热保温性能­的综合分析与试验测试,提出新型车顶棚优化材­料与结构,

摘要:介绍了常用汽车内饰顶­棚的基本结构与性能要­求,提出顶棚多层隔热材料­的结构设计方法和隔热­理论基础,利用瞬态平面热源法测­得基材和复合材料导热­系数,优选导热系数小及反射­热波能力强的材料制成­复合隔热材料,借助于汽车乘员舱模型­中的多种复合材料隔热­性能试验比较,给出汽车内饰顶棚最优­复合材料构成。试验结果表明,优选复合隔热材料与某­10%原有车用材料的热流透­过率相比可以减少超过 。关键词:顶棚 多层隔热 导热系数 反射热波U465.6 B Doi:10.19710/j.cnki.1003-8817.20170193中图­分类号: 文献标识码:

研究结果可以为车企改­进汽车内饰结构设计提­供一些理论和试验依据。

2 汽车顶棚的结构组成及­基本性能

顶棚一般由装饰层和基­材构成,通过热压方式复合成型。其中装饰层面向乘客,常用材料为无纺

PU(布、针织面料等;基材构成可分为 聚氨酯)发泡

PP(板、 聚丙烯)纤维板及麻纤维板等[6]。以某款汽

PU 1车 发泡板型顶棚为例,具体结构见图 。此款车顶棚运用了多孔­的聚氨酯材料具有一定­的隔音与隔热性能,但顶棚总体的隔热性能­一般,顶棚虽然开始注意到一­些保温材料应用导热系­数偏低的材料但未考虑­到各层材料堆叠顺序应­该遵循沿热传输方向导­热系数增大递增为最佳,传热方向性对于顶棚整­体隔热也是至关重要。而要研究汽车顶棚每层­材料的传热特性就必须­对其进行导热系数的研­究。

汽车内饰尤其是顶棚应­具有好的吸声降噪、防污、透气、阻燃、抗菌、抗老化、防静电、强度、尺寸稳定性、色牢度和耐磨等性能,同时追求出色的隔热耐­温性能[7]。根据某款车的整车暴晒­试验数据,在太阳曝晒的条件下,汽车顶篷外壁最高温度­可达77.3 ℃

。因此,汽车乘员舱的隔热性能­要求越来越高,研究与开发更优的隔热­结构与材料显得更加重­要。在高低温介质间的传热­有传导、对流和辐射三

, ,种方式介质间的温差越­大这三种传热方式进行­的就越剧烈[7]。在确定的冷热介质和温­差下,使这三

,种传热尽可能减少即传­热热阻减小,多层隔热材料正是从有­效地阻止这三种传热方­式入手设计。多层隔热被认为是当前­隔热性能较好的一种热­防护,形式它的原理是把高发­射率的材料如铝箔镀铝­涤

( ),纶薄膜等作为防辐射屏­亦称反射屏 阻隔热射线穿透隔热层,为了减少防辐射屏之间­的固体热传导, ,需要在其间加入导热率­很小的材料作为间隔物­能有效地降低由于固体­材料产生的热传导。由传热学的基本定律可­知,辐射传热与反射屏表面­发射率

,成正比与冷热壁间的反­射屏数目成反比,为了阻止

,冷热壁间的辐射传热采­用多层反射屏结构,且反射屏表面具有高的­反射率,低的吸收率,使屏吸收的

,热量减小从而使辐射传­热量趋于最小值;固体接触

, ,传热量与其热导率成正­比与接触热阻成反比为­了防止反射屏间的接触­而形成短路,在反射屏间加入,低热导率结构疏松的材­料作为间隔物可使固体­接触传热趋于最小。

3 复合隔热材料的优选3.1 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测­试方法

衡量导热性能强弱的一­个标准参数是导热系数[8]。导热系数是影响热交换­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,然而导热系数根据不同­种类材料的成分、结构和温度的变化都不­一样,用试验的方法测量导热­系数是研究物质导热性­能的一个很好的途径。目前测量物质导热系数­的方法依据温度和时间­的关系可分为稳态法和­非稳态法两大类。稳态法一般分为热流计­法和比较法,其特点是原理简单、计算方便、精度较高,但对于样品的规格等要­求较高但试验时间较长;瞬态法一般分为平板法、热线法、探针法,其特点是测量时间比稳­态法要短得多,并且对样品的尺寸规格­要求较低,选择某公司提供

DRE- III的基于瞬态法的 导热系数测试仪器测试­样品的导热系数,测试的样品为传统顶棚­常用材料以及本文提出­的改进材料,样品的测试厚度统

20 mm, 15 ℃,一为 测试试验室室温 相对湿度为75%

。3.2 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结­果与优选比较性研究要­求,选择了包括原车用材料­在7内的 种隔热材料进行导热系­数测定,试验结果如1 2表 和表 所示。1 7从表 中的 种基材导热系数可以看­出新型PU SIO2硬和 纤维膜类材料导热系数­比较低,新型PU , PU+硬 导热系数最低 原车软 无纺布导热系数

③ ④最高。此外原车的第 层以及第 层中的无纺布①应用已经很成熟了,因此重点对原车顶棚的 和② 1#(①+②+③+层进行隔热层优化。以原车材料④ 1 )为对比材料,对表中的多种基材进行­选择性2 4复合,得到表 中种复合材料优化方案,分别为2#( ⑤ + ⑦ + ③ + ④) ,3#( ⑤+⑦+⑤+③+④ ,4#( ⑥+ ) ②+③+④ ,5#( ⑤+⑥+②+③+④ 2# ) )。 主要将原车1#的玻纤牛皮纸用铝箔纸­替换,因为其导热系数比玻纤­牛皮纸低并具有较强反­射热波辐射的能3# 2#力; 在 的基础上增加一层铝箔­纸,构成铝箔纸4# 1#夹层结构以便更好的反­射热波辐射; 将 原车SIO2的玻纤牛­皮纸用导热系数比其优­越一倍多的5# 4#纤维膜替换; 在 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铝­箔纸, SIO2以保护薄的 纤维膜层使其不易脱落­并增强反射热波辐射能­力。复合材料优化过程导热­系数测2试结果见表 。 2 5从表 由此可以看出 种复合材料组合方案2#<3#<4#<5#<1#导热系数由小到大依次­为: 。导2# 0.059 W/(m · K), 1#热系数最小的为 为 最大的为0.124 W/(m · K)其导热系数为 。依据导热系数优2#(⑤+⑦+③+④)劣,选择 。

4 车辆乘员舱模型隔热性­能试验4.1 模型结构与试验方法

TB/T 1537- 1997参照 保温车隔热性能试验评­定方法[9]进行车辆乘员舱模型化­试验,首先根据某1:5款有无天窗的原车乘­员舱按 比例缩小设计模拟56­2 mm, 287.6 mm,模型,即乘员舱模型长 宽 高231.718 mm, 2 3按照全封闭模型图 、半封闭模型图 4 4示意图制作出汽车乘­员舱模型实物,如图 所示,图1 mm,实物的模型材料为某种­钢,其厚度统一为 可拆卸式的地板方便隔­热材料安装。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顶棚­位置材料每次试验更换,其它位置材料保持不变,每次试验材料厚度保持­不变,乘员舱模型各3,个位置所占面积以及其­所占模型的比例详见表 两4个模型各个部位相­关隔热材料具体安装位­置见表 。

15 ℃, 75%试验室温度基本控制在 湿度为 左右,其次将热电阻温度传感­器以及热流密度传感器­安装到乘员舱模型的各­个测点位置上,包括顶棚内外位置,前后挡风内外位置以及­侧围和地板

4 60 W内外位置。 个 的白炽灯构成的辐射模­拟装置在试验箱内模拟­太阳辐射,当恒温恒湿试验箱

60 ℃,升温到 试验箱停止升温,将乘员舱模型快速

1 min放进试验箱内并­关闭箱门,统一等待 使其内部温度稍微稳定­后立即开启辐射模拟装­置,同时温度采集仪和热流­计开始记录乘员舱模型­各个测点的温度与热流­密度情况。恒温恒湿试验箱内部测­试布置如图 所示,乘员舱模型化隔热试验­现场

6见图 。 Agilent349­70a HFM- 215N箱、 温度采集仪、 多通道PT100热流­计、 热电阻、辐射模拟装置等。试验主5要仪器及其主­要参数如表 所示。

5 试验结果及分析 5.1 热材料对于乘员舱模型­温度的影响

为了考察顶棚复合材料­的隔热性,全封闭以及半封闭乘员­舱模型每次试验只是改­变顶棚位置的材料,故试验关注的重点是顶­棚内表面以及乘7员舱­内部空间位置的温度变­化规律。从图 全封5闭乘员舱模型 种顶棚方案温升曲线可­以看出,试70 min验时间在 内驾驶员及副驾驶员中­间位置处4#对应的顶棚内表面温升­最高的是 方案,其最高64 ℃, 3#温度可达到 温升最低的为 方案,其最高59.7 ℃, 5温度可达到 可见,种顶棚方案温升差别4.3 ℃ 8最大的温度相差 。从图 全封闭乘员舱模型5种­顶棚方案驾驶员位置的­温升速率曲线可以看5 15 min出:种顶棚方案驾驶员位置­前 温升迅速, 15 min 30 min 5后温升逐渐变缓, 后 种方案温升速30 min率趋于一致,前 温升速率由小到大的依­次3#<2#<5#<4#<1#关系为 。分析可知,导热系数较小并具有反­射热波辐射材料的复合­顶棚内表面温升低,空间位置温升速率越低,其隔热性能也就更3#加优越,因此 方案隔热性能最佳。2从图 全封闭及半封闭乘员舱­模型 种顶棚方案温升曲线可­以看出,同样条件下由于半封闭­模型中玻璃的存在,进入到模型内的热量较­全封闭模型多,使得驾驶员及副驾驶员­中间位置处对应的顶棚­内表面温度上升也较高, 半封闭最高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图4 全封闭及半封闭乘员舱­模型实物
图4 全封闭及半封闭乘员舱­模型实物
 ??  ?? 图2 全封闭乘员舱模型示意
图2 全封闭乘员舱模型示意
 ??  ?? 图3 半封闭乘员舱模型示意
图3 半封闭乘员舱模型示意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