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tomobile Technology & Material

基于NX的自动冲压线­效率影响因素研究

雷玉霞 温在慧 韦旺华 阙夏丽 孙光辉545000) (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,柳州

- 作者简介:雷玉霞(1988—),女,工程师,硕士学位,研究方向为汽车钣金件­冲压工艺。

摘要:以某一确定的自动冲压­线和发动机罩外板、前门外板和侧围外板为­特定零件研究对象,基于实际生产线体、设备和冲压模具,采用NX软件进行3D­建模并模拟研究影响自­动冲压线效率(SPM)的影响因素及其主次,并确定不同种类零件S­PM理论目标。结果表明,所研究对象线

体极限SPM约为12.3件/min。影响自动线效率因素有­一级影响因素零件深度、工序之间旋转角度和压­机冲次;二级影响因素送料高度­差和零件偏心;三级影响因素模具特有­结构。发动机罩外板

SPM 11.07件/min、11.1件/min8.8、件/min。类、前门外板类和侧围外板­类自动线 理论目标分别为关键词:冲压自动化生产线 自动线模拟 生产效率 影响因素 SPM中图分类号:TG386 文献标识码:B Doi:10.19710/j.cnki.1003-8817.20190207

1 前言

冲压自动线以其特有的­高效能、高安全性和

稳定性[1-5],成为冲压行业的发展趋­势,国内越来越

多的汽车生产厂家采用­自动线以满足高速的生­产

[6]。然而,自动线生产效率一直备­受关

制造需求注,各学者也不断地研究如­何提升自动线效率[7]。随之,七轴机器人逐步代替六­轴机器人,成为冲压自动线的主角。七轴机器人是在六轴机­器人的基础上增加一个­直线七轴,零件传输无需像六轴一

180°

[2,8]。目

样在两工序间旋转 ,以提升生产效率

7~10件/min,机械手

前,机械人自动线生产效率­为

8~12 件/min[9]。除设备固有参

自动线生产效率为数(速度等)原因影响自动冲压线生­产效率以外,李飞宇指出冲压自动化­动作(取放件动作)效率是

影响自动线生产效率的­因素之一[10]。事实上,自动

线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的­确定,仍然存在较多争议。本文以某一确定的自动­线和某些特定零件为

NX,结合具体零件以及模具­结构

研究对象,基于建模并模拟分析,对自动线效率影响因素­进行研究分析,并量化各影响因素的影­响量,最终确定影响因素的主­次,确定各零件的最高理论­自动冲压

Strokes Per Minute,spm

线效率( ),以指导实际生产,提升自动冲压线效率。

2 模拟参数背景2.1 自动冲压线设备参数

1,具体参数如下。

研究对象示意见图

a.线体由线首单元、压力机间单元和线末单­元

2台堆垛小车、2

组成,其中,线首单元包含 台上料机器人、清洗涂油机和送料皮带­等;压力机间单元

4 3

包含 台机械压力机和 台七轴机器;线末单元包

1

含 台六轴机器人和出料皮­带等。

B.六轴机器人型号:ABB 6660;七轴机器人型号:ABB 7600;机械压力机型号:2 400 t+3×1 200 t。ABB U

c.采用 型碳纤维杆连接铝合金­端拾器作为零件传递设­备。若传递的是侧围外板,七轴

25 kg

机器人载荷在 左右,根据机器人性能参数,

45 kg

载荷在 以上方才影响机器速度,故未将载荷对机器人的­影响列为影响参数之一。

2.2 机器人轨迹控制方式

10冲压自动线现场机­器人轨迹采用 点控制方

2 6

式,详见图 所示。机台内为 个点(AP、P、BP、BD、D和AD),分别控制取料和放料动­作;机台外

4

为 个点(OU、WU、WL和OL),作为机器人出入机台的­控制点。实际调试过程,完成单个机器人轨迹调­试后,若要进一步进行线体效­率的提升,需要通过“整线同步”进行调整,调整参数主要如下。

a.压力机提前启动下料机­器人,对应参数“下料许可角度UC”;

b.下料机器人提前启动上­料机器人,对应参数为“提前上料许可距离LA”;

c.上料机器人提前启动压­力机,对应参数为“提前冲压许可距离LC”;

L

d.机器人各个点的运动速­度、运动方式( 型

J

和 型)和运动半径。

本文所有模拟结果均在­最优以上参数,即“整线同步”的情况下所得。

2.3 零件工艺参数特点

零件工艺参数特点取决­于零件结构和采用的工

艺方式,而零件结构取决于车型­造型及其分缝情况,工艺方式取决于加工和­生产的设备参数等因素。零件工艺参数包含零件­深度影响的拉延模压边­圈行程、零件翻边等结构决定的­工序之间旋转角度(各工序之间冲压方向的­转角)、保证模具受压机压力不­偏心而造成的零件与机­台的偏心、零件深度和机台开口高­度以及模具强度要求决­定的送料高度(平板料/工序件相对于机台台面­的进入高度,拉延模为压边圈顶起时­的状态,并越过定位具高度)、机台开口高度和工艺性­需求决定的模具闭合高­度等。对比分析某车型发动机­罩外板、前门外板和

1 5,可知,发

侧围外板相关工艺参数,详见表 至表动机罩外板各序冲­压方向无变化且各序送­料高度无变化,结合模拟调试过程可知­实际零件模拟与

OP10

简化轨迹模拟结果的不­同主要来源于 机器人等待点在机台外­和实际模具特有结构(含避让模具定位和高于­零件型面等斜楔结构等)造成的影响;前门外板较发动机罩外­板增加工序之间旋转角­度,对比上述两个零件模拟­结果可得该因素影响量;侧围外板较为复杂,工序之间旋转角度、偏心量、送料高度以及工序件的­送料高度差等多个参数­均有变化,通过对比实际零件轨迹­模拟与简化轨迹模拟,并结合已确定影响量的­影响因素,可知各影响因素作用情­况。

3 参数建模

a.采用三坐标标定现场压­机和机器人等设备位置,根据实际位置建模,得到线体模型。

b.采用白光扫描对现场端­拾器进行扫描,根据扫描结果建模,并导入线体模型,关联机器人。

c.将某车型侧围外板、前门外板和发动机罩外­板模具导入线体模型,并关联上下机台。

d.编程控制线体各压机以­及机器人之间的运行逻­辑关系,实现线体串联。

10

e.通过 点坐标调节方式进行机­器人轨迹规划。

f.调节相关参数,优化仿真结果。

4 模拟结果4.1 线体极限SPM

将自动线所有机器人运­动轨迹假设在同一平1­0

面上,即轨迹中 个点设置为同一Z值(机器人相应位置点输出­的坐标Z向位置),模拟了线体的极限情况,即机器人无取料和放料­动作,且搬运平板

18 c/min,整线同步调整最优,结

料,全序压机冲次

6。

果见表6 SPM 12.32 件/min;且

从表 可知,线体 极限为

SPM

不同Z向高度水平上线­体 极限不同,这主要是由于不同高度­上机器人各轴交互运动­速度不一

Z - 100~700 SPM

样; 值从 之间变更时, 变动量在

0.03~0.51;Z 200~300

值在 左右为机器人最快速度­区,对应发动机罩外板和前­门外板送料高度。

4.2 零件深度的影响

WU/BP/AP/OU/

将自动线所有机器人轨­迹中

WL/BD/AD/OL 8 250,P个点Z值设置在同一­高度点和D点设置不同­Z值,即模拟机器人在自身最­高运行速度平台上,取放料点深度取不同数­值高度,即当零件拉延深度不同­时,搬运平板料,全序压机

18 c/min,整线同步调整最优,结果见表7。

7 250 140,

从表 可知,取放料点高度从 降至

SPM 1;高度从140 50,SPM 0.6。即

降幅 降至 降幅

SPM

增加取料和放料动作后,线体 大幅下降。

4.3 模具特有结构的影响

将发动机罩外板模具和­端拾器导入线体,进

SPM 8。对比实际

行实际零件模拟,所得线体 见表

4.2

零件轨迹和 中简化轨迹发现,由于发动机罩外

OP10 1 000 mm

板 模具闭合高度为 ,零件深度为

110 mm,调试实际轨迹时,r21

机器人在等待进入

P1

机台的等待点(WU点)无法设置在机台范围内,

3;以及实际模具特有结构(含避让模具定

详见图位和高于零件型­面等斜楔结构等),将上述原因统称为模具­特有结构因素,则其造成实际轨迹较简

SPM 0.17。

化轨迹线体 降低 其中,忽略实际轨迹调试时,人为设置各点与直接设­置机器人坐标值之间的­误差。

4.4 工序之间旋转角度影响

将前门外板模具和端拾­器导入线体,进行实

SPM 8。对比实际零件

际零件模拟,所得线体 见表

4.2 4.3

轨迹和 中简化轨迹发现,除 模具特有结构因素影响­外,前门外板各工序增加了­旋转角度,详

4。因此,两种轨迹之间的差异1­1.84- 11.1=

见图

0.74,除去4.3 0.17 外,0.57

中模具特有结构影响量

SPM

即为工序之间旋转角度­对整线 的影响量。将侧围外板模具和端拾­器导入线体,进行实

SPM 9。其中,方

际零件模拟,所得实际线体 见表

1 5 6

案 至方案 为简化轨迹模拟情况,方案 为侧围

1

外板实际零件轨迹模拟­情况。方案 机台冲次为

18 c/min,机器人运动轨迹设置4­00

水平处,无取放

SPM 10.83 件/min;方案2 1

料动作,整线 为 在方案

P D 200,模拟增加侧围同等零

基础上设置 和 点为

SPM 10.51 件/min。对比

件深度搬运板料,整线 为实际零件轨迹和简化­轨迹调试发现,侧围外板轨迹还存在以­下特点。

b.由于模具机构复杂,自制斜楔众多,实际生

14 c/min;

产压机冲次为

c.各工序零件中心与机台­中心并非一一对应,

2 6

具体偏心情况详见表 和图 所示;

1 7所

d.各工序间存在旋转角度,详见表 和图

9 3、4 5

示。表 中,方案 和 分别增加侧围外板轨迹

4.5.1

送料高度差的影响

1 2

对比方案 和 可知,轨迹点Z值的变动仍然

SPM

是影响 的主要因素之一,侧围外板拉延深度

200,使原始SPM10.83 件/min 10.51 件/min,下

降至

0.32;而侧围OP10 OP20

降量为 机台取料点与 送料

345(取整350)使整线SPM 10.19

点高度差 再降至

件/min,下降量为0.32;整体Z 10.8310.19=0.64。

值变动影响量

4.5.2

压机冲次的影响

3 4 SPM

对比方案 和 可知,压机冲次对整线 存在

18 c/min

一定的影响量,对于侧围而言,压机冲次由

14 c/min SPM 10.19- 9.68=

降至 ,造成整线 下降

0.51。为进一步研究压机冲次­对整线SPM

的影响情

SPM

况,同时排除个别零件工艺­特性影响冲次对 影

WU/BP/AP/OU/WL/BD/AD/OL 8 250(即

响,在 点高度

机器人速度最优平面上),P/D 2 205 SPM

点高度 最优

SPM

情况下,通过降低压机冲次以研­究冲次对 的影

10。

响,结果见表10 2

从表 可知,机台冲次每下降或上升 个冲次单SPM 0.25~0.6

位,造成的 影响量在 之间。现场调试发16 c/min,

动机罩外板时证明上述­观点,全序冲次

SPM 10.25 件/min 18 c/min,spm

为 ,全序冲次 为

10.7件/min,差值为0.45。

4.5.3

零件偏心的影响

4 5

对比方案 和 可知,对于侧围而言,零件中

SPM 0.26

心与机台中心的对应关­系对 的影响量在左右。

4.5.4

工序之间旋转角度影响

5 6

方案 与 即侧围外板实际调试轨­迹和简化轨迹的对比,两者之间存在侧围外板­工序之间转

3.4

角度的差异,而从 分析中可知,工序之间旋转

0.57,因此方案5 6 SPM

角度影响量为 和 整线 的差

0.57 0.62,与0.57 0.04,

异应在 左右,实际差异 相差原因为侧围外板与­前门外板各工序转角度­不一致

3.4

的结果,因此认为 结论合理。此外,在任何一个确定零件工­艺情况下,考虑各影响因素,可通过

SPM

本文所得结论进行目标 预测。

4.6 SPM影响因素小结

SPM

综上所述,影响零件 的因素及其影响量

11。由于针对不同零件,各因素的影响

值见下表占比不同,故将零件深度、工序之间旋转角度和压­机冲次列为一级影响因­素,送料高度差和零件偏心­列为二级影响因素,模具特有结构列为三级­影响因素。就侧围外板而言,上述因素的主次排序为:工序之间旋转角度>压机冲次>零件深度>送料高度差>零件偏心。

5 结束语

以某一确定的自动线和­发动机罩外板、前门NX外板和侧围外­板为特定零件研究对象,采用 软

件结合具体的零件以及­模具结构建模并模拟分

析,得到影响冲压自动线效­率(SPM)的影响因素及

其影响量,具体结论如下。

向高度(250)平面搬运平板

a.当机器人在同一Z

SPM 12.3件/min;

料时,该自动冲压线 达极限值约为

b.影响自动冲压线效率因­素按影响程度可分

为一级影响因素零件深­度、工序之间旋转角度和压­机冲次,二级影响因素送料高度­差和零件偏心,三级影响因素模具特有­结构。

SPM 11.07件/min;

c.发动机罩外板类 理论目标

SPM 11.1件/min;侧围外板类

前门外板类 理论目标

SPM 8.8件/min。

理论目标

参考文献:

[1] 侯仰强, 龙洋. Robotstudi­o

基于 的自动冲压生产线仿真­与优化[J]. 中国重型装备, 2017 (3):6-8.

[2] 刘毅. [J]. , 2013,1

冲压自动化机器人选型 一重技术(151):13-15.

[3] 和瑞林, 刘吉辉, 苗金钟.机器人冲压自动化生产­线的构成及技术特点[J]. , 2015, 6

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­场(5):83-87.

[4] 于明湖. PLS

冲压运动仿真 在冲压整线仿真上的应­用[J]. , 2016, 51(2):61-63.

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

[5] 杨兴. 冲压车间自动化冲压设­备使用与选型[J].

金属加工(热加工), 2015, 3(1):18-20.

[6] 刘庆华.模拟仿真技术在自动化­冲压生产线零件搬送[J]. 模具工业, 2010 (9):10-14.

中的应用

[7] 冯江涛, 肖小亭, 赵娜, 孙友松, 阮卫平, 李振石, 王凯. Delmia

环境下的自动化冲压生­产线设计及仿真分析[J]. , 2015, 42 (293):108-109,94.

广东化工

[8] 赵赦. [J].

新型机器人冲压自动线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, 2016, 36 (1):91-93.

市场

[9] 陈立新. 工业机器人在冲压自动­线的应用[J].

机械设计, 2010 (10):94-96.

与制造

[10] 李飞宇. 冲压自动化动作效率分­析[J]. ,

科技与创新2015 (12):148.

 ??  ??
 ??  ?? 图1 自动冲压线示意
图1 自动冲压线示意
 ??  ?? 图2 机器人轨迹控制方式示­意
图2 机器人轨迹控制方式示­意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图5 侧围OP10机台取料­点与OP20送料点高­度差示意
图5 侧围OP10机台取料­点与OP20送料点高­度差示意
 ??  ??
 ??  ?? 图3 发动机罩外板实际轨迹­调试(R21 WU点)
图3 发动机罩外板实际轨迹­调试(R21 WU点)
 ??  ?? 4.5 送料高度差、压机冲次、零件偏心的影响
4.5 送料高度差、压机冲次、零件偏心的影响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