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igest

FinTech解碼

金融科技( FinTech)主要應用在支付( Payment)、(借貸 Lending)、人工智能(、AI) 大數據( Big Data)、網絡安全( Cybersecur­ity)、區塊鏈( Blockchain)等範疇。,不過 部分應用並非消費者能­觸得到、看得到,故今期「 FinTech解碼」邀得德勤亞太區區塊鏈­技術實驗室總監張國明­介紹消費者如何從金融­科技有所得益。

-

FinTech應用落­地線下跨境支付、AI客服全面睇

手機支付是其中一項市­民經常使用的金融科技,張國明認為手機支付最­大的優點是市民在衣、食、、,住 行 甚至連繳費服務,如水、、電 電話費、停車場費等,都可以一「」機 包辦,就算出門忘記帶錢包,也可透過智能手機購物;加上手機支付可以整合­多張信用卡,讓購物更方便。來自內地的支付應用程­式早已進軍香港市場,惟以往港人使用的We­Chat Pay HK電子錢包未能在內­地商戶購物及餐廳結賬。當時港人如要在內地使­用電子錢包,須申請內地銀行戶口。不過,近日香港用戶可以使用 「雙向跨境支付」,即是香港市民身在內地­也可使用WeChat Pay HK付款,同時WeChat Pay HK亦是香港首間支持­內地線下商戶跨境支付­的電子錢包。

監管問題成障礙

經營AlipayHK­電子錢包的Alipa­y Payment Services(HK) Limited發言人­指出,集團對跨境支付在技術­層面準備就緒,惟為求帶來更全面的消­費體驗,正在和多個國家及地區­有關部分及商戶洽淡合­作的最佳方案。相信有很多人好奇,為甚麼WeChat Pay HK現時才能支援雙 向跨境支付。講解原因前,必須明白內地與香港有­著不同的法例與監管機­構。張國明解釋,跨境支付背後涉及很多­監管因素。根據《基本法》,香港是財政管理獨立的­體系,即使香港沒有中央銀行,但設有金融管理局,擔當中央銀行的職能。以往某地的中央銀行管­轄範圍內銀行以及支付­業務,如果兩者要互通的話,需要互相承認對方在監­管上面的要求及標準,這樣才可以打通兩者。近期,香港政府開始正式與人­民銀行和國務院磋商,兩者已經在

監管標準、交換方法、合作方法方面等達成共­識,而金管局除要和內地監­管機構討論兩地支付公­司監管及合作方法外,還有要解決資本出境管­制。所以WeChat Pay HK在2016年獲得­儲值支付工具( SVF)牌照,並不等於中、港兩地支付錢包可以馬­上互聯互通。另外,張國明補充,人行早已直接監管支付­業務,讓內地市民可以受到央­行保護,所以手機支付在內地發­展相當蓬勃。但香港在2016年才­有儲值支付工具牌照監­管支付方面系統。在牌照還未發出前,金管局沒有辦法監管這­些支付公司,因此金管局是絕對不容­許支付公司在獲得牌照­前便在香港運行,畢竟香港與內地有不同­的監管範圍。除了支付外,金融科技進一步向AI­方向發展,並應用在香港銀行 業。其中一個應用階段為聊­天機械人,希望能迅速解答客戶查­詢,節省客戶等候時間。

AI取代銀行30%職位

張國明指出,現時機械人主要運用於­客戶服務聊天室。然而,香港在機械人發展上比­內地落後,因為在2008開始內­地在機械人問答方面發­展已相當成熟,其中最厲害的是招商銀­行( 03968)的「小招」。在客戶服務問答方面可­以說是與真人無分別,客戶都難以分辨到底是­否和機械人聊天。現時大部分的銀行業務­都可以通過「小招」來幫忙,而香港亦有幾間銀行提­供機械人客戶服務。利用機械人好處是全天­候24小時服務,更能因應客戶喜好提供­不同產品或服務的資料,並提供即時按揭評估及­貸款計算。同時機械人可將信用卡­及綜合戶口結餘以圖像­形式表達,並設置結餘提示,讓客戶一目了然,較與真人對話更方便更­快捷。以�豐銀行為例, AI能應用於聊天機械­人。如在兩年前推出全港首­創的智能助理「 Ask Amy」,只要客戶加入�豐在WeChat官方­賬號,便可以使用智能助理「 Ask Amy」,客戶可隨時隨地查詢一­般 銀行服務訊息,毋須依賴手提電話的訊­息,也可接收交易轉賬及戶­口服務。而�豐同系的恒生銀行( 00011)也有相同類型服務,如人工智能Chatb­ot,名爲HARO。張國明亦講到,因AI發展速度驚人,因此亦預計未來五年取­代銀行業高達30%的職位,特別是後勤部門。而且銀行業的競爭將變­得非常激烈,未來銀行間的整合活動­將愈趨活躍,提供的服務亦會更專門。

 ??  ?? 內地電子錢包極為流行。(中新社圖片)
內地電子錢包極為流行。(中新社圖片)
 ??  ?? 德勤張國明指出,電子錢包做到跨境支付,要解決監管問題。(何柏基攝)
德勤張國明指出,電子錢包做到跨境支付,要解決監管問題。(何柏基攝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