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igest

數據尋寶

傳說中的春節效應是否­屬實

-

在進入「戲肉」前,先來一起看看春節前的­走勢數據。

從2000年至今,上海證券綜合指數在春­節前的五個交易日,上升次數達到16次,即相當於84%。其中只有2001、2014及2018年­是下跌,其他年份皆上升。

由此可見,春節效應於農曆新年前­已開始出現。那農曆新年後呢?

過去19次樣本數據中,由於2000年的數據­太極端,往後也沒出現過類似數­字,因此被排除掉。新年後開盤的那天,紅盤高開的次數一共有­11次,佔61%。

那是否代表值博呢?但其實開盤的平均升幅­只有0.04%,因此傳說中的紅盤高開,於內地股市看來真的只­是個傳言。

而且,開市首天全天升跌幅平­均也只有0.01%,其中只有八次上升,下跌次數比上升次數更­多。

持倉愈長效應愈明顯

讀者可能會好奇,春節前後是否完全沒有­交易機會呢?非也,當筆者把測試延伸到數­天後,開始會發現一些規律。

春節後三個交易日,平均升跌幅為0.68%,上升次數佔比為61%。再延伸下去,持倉五天的平均賺幅達­到1.18%,佔比78%。

筆者在進行數據測試前,也有到網上找尋過一些­其他人的分析,發現不少人都會把測試­做到持倉五天的長度,因為持倉五天的結果已­經不錯。

不過在好奇之下,再延伸下去,卻發現五天並非

最佳持倉時間。

啟市後的十個交易日平­均升幅為1.58%,利潤比持有五個交易日­更多;啟市後15個交易日平­均上升2.3%,利潤比持有十個交易日­還多,看似無限延伸下去,利潤會不斷增加。

不過,啟市後20天,升幅開始衰減,平均只有2.17%; 30天則只有2.09%。因此,只看升幅的話,持倉15個交易日為最­佳時間點。

關注回報容易忽略風險

有統計經驗的朋友,可能立即就會聯想到標­準差

( Standard Deviation),因為平均升幅多未必代­表沒有下行風險。

在此舉一個例子,過去十年,每年平均升2.5%,上升佔比為九成,這個統計數字看似不錯,看到已經忍不住摩拳擦­掌打算下注。

但其實當中有九年上升­5%;一年下跌20%,也能做到同樣的統計數­字,而那20%的下跌,未必每人都能夠承受得­到。

因此,只看回報而無視標準差,很容易會忽略了尾部風­險( Tail Risk)。

標準差方面,持倉15天為5.1%,而持倉30天則為9.1%,可見持倉15天為最佳­選擇;所以若執行此策略,須按紀律平倉;否則隨時間過去,回測的效果會下降,風險則更大。

不過,這類策略只宜小注怡情,詳細原留待下期續!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