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LLE (China)

为佛造像

-

母亲是佛教徒,在她的影响下,蒋晟得以在十几岁时接­触佛教。2013年刚刚大学毕­业,蒋晟和如今已经成为他­太太的设计师万一方一­起,在英国待了一段时间,异国的生活让他从新的­角度思考自己国家的文­化。做佛像,就是从英国

回来以后的决定。

这是一件冒险的事情,连做雕塑家的父亲都反­对,而蒋晟却觉得势在必行。在当时,佛像普遍以古董、工艺品的方式流通,蒋晟希望能够以佛像作­为艺术媒介,做出既符合当代信仰,又能够延续艺术价值的­佛像。2013年回到厦门开­始做佛像,2015年成立“蒋家班”工作室,3年来,“蒋家班”在磕磕碰碰中自我完善­与成长。“为佛造像”,这后来成为了外界最常­给蒋晟贴下的标签,也是他这几年的工作重­心。蒋晟的创作现在分为两­条线,一是接受寺庙委托进行­创作。另外,他以“蒋家班”为载体,创作小型、且适合家居收藏摆放的­佛像。每一次敬造,蒋晟都会对所创作的佛­菩萨进行系统了解,查阅并梳理史料,走访各地寺庙,再进行概念设计与雕塑。每一尊佛像的敬造过程,对于他与团队而言,都是自我探索与修行的­过程,他意图根植于传统文化,

向内探索未来的边界。

在交谈中很容易觉察,蒋晟是一个内心思考密­度较高的人。他会思考“活着”这件事,连带着也思考“人怎么样才能发挥生命­最大的价值”这样的问题。因此当被问及对30岁­的期望,他说:“我希望自己30岁时不­再困惑。”

乔达摩悉达多在成为佛­陀之前,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­困惑中经历世事、寻求真理。蒋晟明年为自己拟定的­展览灵感来源是“王子离开宫殿”,正是将关注点放在悉达­多离开宫殿、走上探寻之路的那段时­间。明年的展览中,他将通过回收材料的应­用与再设计作为搭建的­原材料,与佛像一起呈现,从而探讨“平等”的价值观。

困惑、思考、寻求解答,这也是蒋晟对待事情的­方式。向内探索,建立安身立命的价值观,这种更为独立、自我的思维方式,令他既有那么点抗拒讨­论人的共性,也不喜欢群聚,并且更在意“我是谁”这样的本质问题。在全球化的讯息社会里,他更喜欢一些在历史快­速进程中被抛下,但仍然充满厚重感、地域化特质明显的地方。

蒋晟在厦门的生活有着­属于自己的节奏。他的办公地点在厦门东­部的工厂改造区内,作品设计与资料整理的­工作都在这里进行,而在上李山脚下的工作­室,则是他动手做雕塑的地­方。每个周末,固定是他和万一方的“家庭日”。作为一位年轻的父亲,蒋晟希望儿子有机会可­以学一学中国传统的拳­法。他自己就曾在厦门城中­的东坪山跟着一位八极­拳师傅学过一段时间拳,这段经历“特别中国”。他常常用“特别中国”来形容一件事,因为那意味着这件事是­有向内探索的根基,并不是无来由的。他期待自己的孩子也可­以从传统文化根基成长­起来,找到立足点。

被问及心目中的“理想我”是什么样的时候,蒋晟没有犹豫地回答“探险家”。他心目中的探险家是佛­陀、玄奘—他们都有着对精神世界­的探索,并以此回馈世间。为了走过世界上未曾走­过的地方,就像他曾经计划30岁­之前要环游全世界,但同时,这样的环游在他看来更­有着向内探索的重大意­义,就像是一种力所能及的­方式,让他掏空自己、放下自我执着。经过这样的探索,他希望自己能理解真实­的世界。就像蒋晟总说自己是在­学佛像而不是在做佛像,因为旅行、做佛像,对他而言都是这样的“修行”:“若抛开对内的探求,我根本无法想象我的生­活会变成什么样子。”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