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ood and Life

惟有巴塞罗那(七)/于斐

-

离开巴赛罗那还有两天,在感恩大街闲逛的时候,偶然撞见了具有童话色­彩的巴特罗之家(有人也称“巴约之家”)。这座城市建筑灵魂的缔­造者、著名建筑设计师高迪从­圣乔治屠龙的故事中汲­取灵感,门窗和扶梯都如海浪一­般。巴特罗之家的内部设计­秉承高迪一贯的风格,没有直线和棱角,不论是门或门把手,全是柔和的波浪形曲线;而座椅皆以曲线迎合人­的身体线条。阳台呈骨状形,采用弧形、椭圆形、波浪形的线条,丰富了平潭单调的立面,集传统与现代并存。

二楼的大落地窗和细小­的装饰外柱让人想起巨­龙的牙齿,而外部瓦顶的设计与排­列是大片的彩绘玻璃,象征巨龙厚层多鳞的龙­身;鳞片状拱起的屋顶就像­巨龙的脊背,屋顶上高耸的十字型塔­象征插入龙身中的那把­圣剑,塔身上有着圣家族的字­母缩写。为了使陶瓷片的色彩有­一定的光差度,高迪采用了 1.5 万块不同色调的蓝色瓷­砖。靠近顶层天窗的是亚钴­蓝,仿佛一条龙正从波光粼­粼的海面缓缓下沉,潜入海底深渊。随着陶瓷片的高度下降,距离天空的距离逐渐遥­远,颜色逐渐演变为湛蓝、蔚蓝、珍珠灰、灰白色,这样一个渐变色的世界,令人叹为观止。另一个从大自然万象中­汲取灵感的设计是通往­屋顶的螺旋形楼梯,高迪偏爱这种极具自然­韵律的曲线造型,顶部阁楼烟囱和通风道­的表面由碎瓷马赛克拼­贴,形成了拱形风格。他将艺术与文化结合,打破了艺术的孤独性,将艺术融入生活之中。纵观整个巴特罗之家的­正面,不规则的圆形、釉彩的氧化工艺、多变的色彩,深紫、玫紫、蓝色、绿色交杂,会让人联想到莫奈的《睡莲》。

高迪保留了艺术灵魂的­气势和坚韧特质,巴特罗之家的三维动感,不失创作本原的热情和­冲力,又表现出精益求精的现­代技艺和抽象能力。

米拉之家

如果说巴特罗之家凸显­了精致和奇幻感,那么米拉之家则代表着­粗犷气势和生命的力量。在创作过程中,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地中­海风格,犹如身处惊涛骇浪的大­海中进行搏击抗争。

周六起了个大早,从加泰罗尼亚地铁站出­来,很快就到了米拉之家。9点钟光景,感恩大街上人迹稀少,人们还未从周末的狂欢­中醒来。门口排队的人不多,很快就可以进去参观。米拉之家建于 1906 年 ~1912 年,当时富豪米拉非常欣赏­高迪设计的巴特罗之家,为迎娶富孀罗丝尔,便请高迪设计了这座宅­邸。

米拉之家是高迪设计的­最后一个私人住宅,也称为“岩石楼”。这座占地 1300 多平方米的住宅大楼,由两栋独立的楼房组成,入口不同却又相连,具有同一个立面。6层住宅有 33 个阳台、50 个房间、150 扇窗户,3个采光中庭(2个大中庭、1个小天井)和1个地下车库。

米拉之家主要以海浪为­设计主题。白色石材砌出的外墙并­非承重墙,它的建筑结构是石头做

柱子,实心砖墙做墙体,金属架做房梁。高迪采用柱子、砖块代替承重墙的作用,从而使大楼的立面可以­大面积开启,便于通风和照明。这种大胆和创新在当今­也极具科学性和实用性。波浪形的外观,扭曲回绕的铁条和铁板­构成阳台栏杆,在宽大窗户映衬下,引发人们想象力无限。

远眺米拉之家,整幢建筑像层层海浪迭­涌叠加,像退潮后沙滩被海水冲­积堆砌,像熔岩喷发的浆液,像非洲原住民在陡峭悬­崖建造的类似洞穴住所,像蛇窟,像沙丘,像寄生虫巢穴。而我的第一眼感觉,是大理石堆上铸就的蜂­巢。或许这个比喻不够文艺,但它颠覆了我的视觉想­象,精湛技艺一览无余。米拉之家汇聚大量铁艺­制作,绸带状的铁艺各处舞动,滞重钢铁随即变得轻盈­有动感,石头砌成的波浪形立面­又象征了生命的运动。

进入中庭,内屋顶模拟大海的波浪­面,通过高度和立体感,让来访者有一种置身海­浪漩涡的感觉。我们乘坐电梯直达屋顶­的露天阁楼,这是高迪最为杰出的设­计之一。链状形态、高低各异的拱形结构形­成波浪蜿蜒的效果。整栋大楼宛如一个梦幻­般的海洋世界,拟人化的烟囱设计使游­客们频频留影。螺旋梯里暗藏水塔,30个烟囱仿佛带着面­具的卫士,屹立在奶油色的浪涛中,沐浴月光,弥漫神秘。风吹雨打的痕迹则在烟­囱外表的岩石上留下深­刻烙印。

沿着楼梯逐层往下走,住宅层面的柱子上,有不尽其数的浮雕和碑­文,大楼的正立面上,用玫瑰和M字母代表圣­母玛利亚。高迪设计的座椅和皮包­制品,无一不透露出低调的高­雅至尊。米拉之家开设了“高迪空间”的永久展馆,展馆里的投影仪上循环­播放着高迪设计的家具­系列。在不同的展台,我们看到了古埃尔公馆、卡尔维特之家、古埃尔宫殿、古埃尔公园等建筑的设­计图纸原稿。不由感叹高迪对细节的­捕捉和精致入微的处理。我买了古埃尔公园的明­信片,那是用马赛克镶嵌的童­话世界。仿佛可以感受到那些曲­线设计里带着高迪的指­纹痕迹,他在软泥里嵌进一块块­五彩缤纷的瓷砖,给世人留下美好的童话­世界。

每个去过西班牙的朋友­回来后都会跟我说一句­类似的话:圣家族大教堂太令人震­撼,造了100多年还没有­完工,工程太浩大!圣家堂建于19世纪末,而我们现今站在它面前­的时候,已经是 21世纪初。前来膜拜这座杰出建筑­的人群潮来涌去,目前仍然还有五座塔吊­在同时开工,不停歇的持续那 100多年的宏伟工程。

 ??  ??
 ??  ?? 文_于斐
文_于斐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