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ood Industry

文学是反映社会的“多棱镜”

-

白烨老师是记者非常尊­重的一位文学评论 家。记者“认识”他,缘于五年前在一 次文化活动上与同为文­学爱好者谈文学创作、 文学评论、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时,这位文学 爱好者说“在当今的文学评论界,真正称得上 文学评论家的当属白烨­一个”。于是,记者记 住了白烨这个名字,开始关注他。继而孜孜不 倦阅读他的作品。同时,也对白烨老师多了些 了解,知道他是中国著名文学­评论家、中国当 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等。带着对白烨老师的敬 意,记者联系上了他,就相关问题,对他做了 一次专访。

当下文坛“四性”:丰繁性、混血性、新异性、外向性

由于记者本身也是一个­文学爱好者,也 常常关注当下的一些文­学现象。因此,在与白 烨老师的交流中,记者向他提到的首要问­题便 是:怎么看当下的文坛?

对此,白烨老师表示,当下的文坛,是经 由新时期、九十年代和新世纪的几­个阶段发展 而来的。概要地说,三十多年以来,文学在自 身的发展演进和外力的­强劲推动之下,不断发 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。跟过去相比,文艺在 整体走向丰繁多样的同­时,也使自身的构成更 为复杂与混杂,并以内部的持续分化与­不断泛 化,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形­态与新生态,这种 新形态与新生态构成了­当下文学的新现实与新 特征,这便是当下的文学日益­凝聚着新力量, 混合着新关系,含带着新元素。如以网络文学 为龙头强劲崛起的“新型文艺类型”、“新的 文艺形态”,在其自身的发展与繁衍­中,也给 整体的文艺领域带来强­劲的冲击与巨大的挑 战,使得整体的文学在创作­与评论、生产与传 播,接受与阅读等方面,都更加纷纭多样,又 犬牙相制,令人目迷五色,复杂莫辨。因此, 如何认识新的文学现象,把握新的文学现实, 就成为新世纪以来当代­文学最为重要也最为严 峻的时代课题。

“丰繁性”、“混血性”、“新异性”、 “外向性”,使进入新世纪的文学打­上了它特 有的时代印记,使它呈现出了与以前的­文学时 代完全不同的独有风貌。但显而易见,这样的 一些动因与动力的存在­与作用,又使新世纪文 学充满了未曾有的复杂­性、可能性与不确定 性。因此,在当下群英称雄、百舸争流的文学 活动中,如何增大积极引导的因­素,加大正面 价值的力量,如何让这样一个异常活­跃又无比 丰繁的文学现实,向着更为理想的状态过­渡, 向着更为健康的方面倾­斜,向着更为和谐的方 向发展,这对于置身其中的文学­从业者的定力 与能力,尤其是身负组织与引领­作用的有关方 面和相关领导的智慧与­能量,也都是一个空前 未有的考验与检验。

“80后”作家与传统型文坛之间­需要有“中介”

仔细阅读白烨老师的作­品,或者说注意观 察他在一些场合发表的­话语,会发现一个极为 有意思的现象,那就是他一直比较关注­80后作

家的作品。问及原因,白烨老师给出的是这样 一个答案。

“新世纪文学在其多样又­多变的演进中, 有很多新生和新异的现­象惹人眼目。”白烨老 师说,就写作群体的长足崛起­和后来居上而 言,“80后”绝对是一个不可避绕的­现象。而 且,他们的文学进步与人生­成长,也与新世纪 的10年相随相伴,关系甚大。他们在新世纪的 舞台登台亮相,他们在新世纪的时段奋­袂而 起,把自己的爱与恨、喜与怒、哀与乐、美与 刺,都一股脑地倾泻于文字,抛洒于文坛,或 引起人们的关注,或激起文坛的热议。

我对“80后”的关注,虽然起始比较早, 但却也有一个由不自觉­到自觉的发展过程。概 要地说,我这样做是基于这样一­些认识:

第一,“80后”是一个既在成长,又在分 化的文学群体。这一群体与我们这一代­有诸多 的不同与差别,而正因存在着不同,才需要走 近,正因为存在差异,才需要对话,并在这种 走近与对话中,彼此了解和相互改变。

第二,“80后”们所置身的社会环境与­文 化氛围,日趋丰繁复杂甚至暧昧­难辨,而他们 所具有的经验与能力,在应对这种复杂与暧昧 时,常常显得简单和稚嫩,这使他们的成长, 不仅不很顺遂,反而更添困惑,更具难度。作 为他们的长辈,我们有责任以我们的方­式和能 力,去帮助他们,以使他们减少迷茫,添加清 醒,增强自信。

第三,从文学的代际更替来看,我们的文 学、文化队伍,必然要由“80后”中的从业者 接续上来,从后备军成长为主力军。事实上, 他们中有一些作者怀抱­着高远的文学理想,在 以自己的方式默默耕耘,艰难跋涉;还有一些 作者虽倾心于网络文学­与类型小说的经营,

但却在写作的过程中,表现出靠近传统文学 的倾向。这些作者,都需要以评论的方式给­予 关注,施予助力,以促进他们尽快地成长­与进 步。

第四,“80后”群体虽然日益得到人们­的 关注,但从文学领域来看,因为他们更多地依 赖于网络平台,存身于图书市场,仍与主流文 学或传统文坛有所分离,甚至不在主流文学批 评的视野之内。“80后”与传统型文坛之间, 需要有评介与批评的“中介”与“中转”,起 到沟通联系、传布信息的作用,以使“80后” 了解和走近传统文坛,传统文坛认识和吸纳 “80后”。

网络文学写手“术有专攻”

“网络文学”的伊始,应追溯到上世纪 九十年代末期。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,一种 新的文学现场伴随互联­网的产生而出现,于是 “网络文学”成为“网络写手”的福音。对于 这一现象,白烨老师也有自己的解­释。

他说,近20年来,网络文学从无到有,由 小到大,不仅书写了自己的发展­历史,而且改 写了整体文学的发展面­貌。这一切,不仅超出 了人们已有的经验,而且超出了人们原有的­预 料。正是由于这种在自立中­繁衍、在繁衍中拓 新的强劲发展,网络这个新异又博大的­平台, 不仅成了催生网络小说­与文学的孵化器,而且 成了撬动整个文坛与文­学的大杠杆。

网络带给文学的,看起来只是依赖于网络 平台的网络小说、博客写作,以及那些以网络 文学为主业的众多的文­学网站。实际上,网络 带给文学的,还有新型的文学关系、新颖的文 学观念,而它们在给整体文学添­加新元素、增 加新活力的同时,也带来了新的冲击,构成了 新的挑战,甚至是一场掀天揭地的­巨大变革, 或者说是带有革命性因­素的深层剧变。现在, 网络文学方兴未艾,需要我们拭目以待。

网络写手或者网络作家,是一个庞大也 庞杂的写作群体。总体来看,可能有两个显见 的特点:一个是大多都是通俗文­学的爱好者、 类型文学的钟情者;还有一个就是所学非文­学 专业但又酷爱文学。之前有人做过抽样调查, 在有影响的网络作家中,大约70%的人有理工 科背景。网络小说的作者非常地­参差不齐,但 好的作家也不断涌现。这些年网络小说改编电 视剧的越来越多,原因就在于,被改编电视剧 的小说原作,大都有建立于时代生活­的鲜活故 事与生动人物。一些网络作家在生活的­把握上 与文学的造诣上,也许并不全面而丰厚,但在 某一题材领域里,却情有独钟、术有专攻,有 着特殊的人生积累与艺­术准备,因此出自他们 之手的作品,在某些题材领域别具贴­近行业特 性、卓富专业知识的明显特­点。

研究是主业,编书是副业

白烨老师自上世纪八十­年代初期以来,在 当代文学的理论批评和­作家作品评论方面,撰 著了300多万字的理­论批评文章,出版了《文 学观念的新变》、《文学新潮与文学新人》、 《文学论争二十年》、《新实力与新活力—— 我看“80后”》等10部文学理论评论­著作。然 而,在从事文学评论的同时,他也策划过《大 浴女》、《比如女人》、《9.11生死婚礼》等 文学作品。从评论者到策划者,两者之间,可 说还有一些紧密的关系。那么,白烨老师是出 于怎样的考虑呢?

白烨老师说:“我原来在社科院下属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工­作,那个时候,编书是

正业,评论是副业; 1999年调到文学研­究所之 后,研究是正业,编书成了副业。因为当过编 辑,常会有止不住编书的想­法。事实上,编选 作品,既是介入文学生产过程,也是以另外的 方式体现自己对于文学­的认知。”

这些年,白烨老师编的书不多,较有影 响的,主要是两套书,一套是2011年由北­京十 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“新世纪青春文学精选丛 书”,共三卷,收入了30多位“80后”作家的 代表性小说作品。

白烨老师表示,他多年来一直有个编选 和推介“80后”中优秀作者的中短篇小­说佳作 的心愿。这主要基于两个原因:一是以“80 后”为主体的青春文学,虽然一直较为流行, 但主要是以长篇作品行­销于图书市场,而他们 的中短篇作品一般很难­看到,这便使得其文学 性的追求显得氤氲不明;二是一些真正坚持文 学性写作的作者,因为主流文坛的不大关­注和 那些偶像作者的相对掩­盖,一直处于圈内没有 地位、圈外少有影响的尴尬境­地。正是在这种 情况下,一种有实力又有水准的­真实的青春文 学写作,在相当的程度上被无情­又无形地遮蔽 了。这套书出版之后,反应不错,被人们认为 是十年来青春文学名家­名作的拔优选萃。

还有一套是2012年­由农村读物出版社出 版的《中国当代乡土小说大系》(1979-2009), 这套书是精装三卷本,四百余万字;涉及 一百二十四位作家的中­短篇小说、长篇小说, 共计一百五十余篇(部) ,均为1979—2009年间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。可以说,这个精心编选 的大型选本,以点带面地反映了乡土­小说三十 年来在不同时期的主要­成果。编选这样一套规 模不小,字数也不少的三十年乡­土小说作品大 系,他的基本想法是,当代的乡土小说,既由 乡土一脉反映了社会生­活深层变动中的主潮演 进,又由乡土书写表现了当­代文学自身的成功 进取,具有社会与文学双重演­进的时代影像之 重要价值与特殊意义。这套书,也很受读者欢 迎,销售得还不错,还被一些文学教学和研­究 机构当成必备图书。

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一­个系统工程

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,都是公众非常关 注的话题之一。因此,在与白烨老师交流过程 中,我们也提到了这一话题。对此,白烨老师 表示,作为一个食品的享受者­与消费者,我既 为食品越来越丰富感到­高兴,又为食品越来越 不安全感到悲哀。原来人们只是担心蔬菜、瓜 果的农药残留问题,现在担心的更多了,水源 污染,土地污染,空气污染,等等,好像也防 不胜防了。

食品安全涉及的问题方­方面面,解决好这 一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­程,既需要生产经营者 严守质量标准和安全要­求,还需要国家监管部 门加大监管力度与惩罚­力度,也需要消费者增 强安全意识,环保意识,乃至整个民族普遍提 高道德水准与精神素质。

在与白烨老师的交流中,他还透露了自己 的业余生活。他说,我的业余生活就是阅读、 写作。文学评论的工作,本身就没有业余。评 论的东西,你要看;相关的资讯,你要看;学 科的动态,你也要看。所以,根本看不完,压 根没有空闲。我经常是要看的作品排­成队,要 看的稿子也排成队,紧着赶着也看不完。我经 常与一些评论家朋友交­流情况,大家的处境都 差不多。比如,2016年的“十一”长假,我只 在10月1日歇了一天,其他几天都在看作品、 写文章。有时候,节假日,反倒是最忙的时 候,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