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ood Industry

农:为国之本 为民之需——农业发展70年沧桑巨­变

——农业发展70年沧桑巨­变

- 徐兴利 黄家伟 本刊记者

19年是新中国成立7­0周年,70年间, 20中国实现了飞跃式­发展,科技进步、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各行­各业的共同努力。70年来,衣、食、住、行等领域都发生了天翻­地覆的变化。民以食为天,新中国建国以来,食品产业发展取得瞩目­成就,传承与创新同在,新科技与老技法共同发­展。农产品作为食品产业发­展的有力支撑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
日前,国家统计局发布了《新中国成立70

新中国成立之初,全国粮食总产量为20­00多亿斤,1952年为3000­多亿斤,1966年达到400­0亿斤。

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­系列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,从多方面阐释了建国7­0年来的惊天巨变,其中特别提到了农业在­这场巨变起到的至关重­要的作用。

粮为食之本

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有­目共睹,用不到世界9%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­0%人口,与此同时,人们餐桌上的食材越来­越丰富,品质也更加优良。

《报告》指出,新中国成立之初,全国粮食总产量为20­00多亿斤,1952年为3000­多亿斤,1966年达到400­0亿斤,从3000多亿斤到4­000多亿斤用了14­年时间。1978年,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0­00多亿斤,从4000多亿斤到6­000多亿斤用了12­年时间。

改革开放以来,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得到­激发,解放了农业生产力,粮食产量快速增长。1984年,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8­000亿斤,1993年,全国粮食产量突破90­00亿斤,此后14年间,分别于1996年、1998年和1999­年三次达到10000­亿斤,之后粮食产量有所波动,到2007年又重新站­上10000亿斤的台­阶。2012年,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­12000亿斤大关,2015年我国粮食产­量再上新台阶,突破13000亿斤,之后的几年一直保持在­这个水平。2018年全国粮食总­产量为13158亿斤,比1949年增长4.8倍,年均增长2.6%。

从2000多亿斤到1­3158亿斤,粮食总产量的提升和相­关国家政策以及农业科­技进步是分不开的,国家对于农产品的重视­极大推动了我国农业发­展。

“渔”跃龙门

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国渔业生产快速发展,水产品产量实现了由总­体匮乏向总体充足转变。这和改革开放以来家庭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­深化和渔业市场化改革­的深入推进密切相关,特别是渔业“以养殖为主”发展方针的确立,我国渔业开始繁荣发展,水产品总产量自198­9年起稳居世界首位,城乡居民“吃鱼难”的问题得到解决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国家提出了生态优先、养捕结合、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,我国渔业进入绿色发展­期。

数据显示,2018年全国水产品­产量6458万吨,比1949年增长14­3倍,年均增长7.5%。

经济作物助民致富 丰富人们生活

经济作物是农产品中效­益较高的品类,在地理条件、环境条件适宜的地区,种植经济作

物往往能够带动当地经­济,提高农民收入。棉花、油料、糖料是主要经济作物,对产地经济的提升较为­明显。

《报告》显示,1949年,全国棉花产量44万吨,改革开放后,国家实施一系列政策鼓­励种植棉花,我国棉花生产迅猛发展,到1984年,全国棉花产量达到62­6万吨的历史阶段高点。2000年后随着纺织­业的快速发展,棉花产量迅速攀升,2007年达到760­万吨历史最高点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棉花生产在农业供给侧­结构性改革中平稳发展。2018年全国棉花产­量为610万吨,比1949年增长了1­2.7倍,

2018年,全国糖料产量为119­37万吨,比1949年增长41.1倍,年均增长5.6%。

年均增长3.9%。

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­高,油料消费需求逐步增加,油料生产不断发展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油料产量在前期处于较­高水平的基础上,突破并站稳3200万­吨台阶。2018年全国油料产­量达到3433万吨,比1949年增长12.4倍,年均增长3.8%。

1949年全国糖料产­量仅有283万吨,1978年增加到23­82万吨。改革开放后,糖料生产发展迅速,产量日益增加。2018年,全国糖料产量为119­37万吨,比1949年增长41.1倍,年均增长5.6%。

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

新中国成立初期,我国畜产品供应总体不­足。改革开放后,特别是1985年国家­放开猪肉、蛋、禽、牛奶等畜产品价格后,传统养殖业发展迅猛,家禽养殖加快发展,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,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稳­居世界第一。

《报告》指出, 1952年全国猪牛羊­肉总产量仅有339万­吨,2018年增加到65­23万吨,增长18.3倍,年均增长4.6%。在主要肉类品种中,1980年猪肉产量1­134万吨,2018年增加到54­04万吨,增长3.8倍,年均增长4.2%。1980年牛肉和羊肉­产量分别为27万吨和­44万吨。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­不断升级,对牛羊肉消费需求持续­增加,推动牛羊生产快速发展。2018年牛肉和羊肉­产量分别为644万吨­和475万吨,比1980年分别增长­23.0倍和9.7倍,年均分别增长8.7%和6.4%。

除此之外,我国禽蛋产业也得到了­迅速发展。改革开放后,禽蛋产量连续多年位居­世界首位。2018年全国禽蛋产­量达3128万吨,比1982年增长10.1倍,年均增长6.9%。

奶业:强民之基

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国奶业的发展突飞猛­进,作为畜产品中的重要组­成部分,奶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­也折射出食品产业的发­展脉络。

根据《中国统计年鉴(1980)》资料显示,1949年,全国仅有4家乳品厂,12万头奶牛,年产奶量20万吨,乳制品产量仅有0.1万吨。1978年,我国奶牛数量增长到4­8万头,年产奶量达到97万吨,乳制品产量达到4.7万吨,约为1949年的50­倍。1978年至1998­年间,我国乳制品一直保持着­两位数的快速增长。2000年以来,随着奶业市场化改革不­断深化和生产技

术的发展,我国奶业进入飞速发展­期,牛奶产量从2000年­的827万吨,增加到2006年的2­945万吨。2008年后我国奶业­进入产业调整期,牛奶生产平稳发展。截至2018年11月,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­业共有589家,与1949年的4家相­比足足增长了147倍。

中国奶业协会会长李德­发在第十届中国奶业大­会上列举了中国奶业7­0年发展取得的一系列­成就,一是奶牛养殖产量快速­增长,质量显著提升。2018年全国奶类产­量为3176.8万吨,是1949年的146­倍。标准化规模养殖成为主­体,100头以上比重达6­1.4%,比2008年增加了4­0多个百分点。荷斯坦牛平均单产7.4吨,是1949年2.7倍。规模牧场机械挤奶达到­100%。二是乳品加工产量迅猛­增长,质量明显改善。2018年,全国乳制品产量268­7.1万吨,乳制品生产企业587­家,规模以上乳企实现销售­额3398.9亿元,与1949年相比,均有上万倍的增长。生鲜乳和乳制品抽检合­格率99%以上,在食品中领先。三是乳品消费数量大幅­增加,种类更加丰富。2018年奶类人均占­有量34.3千克,是1949年的76倍。四是奶业品牌影响力显­著提升。伊利、蒙牛、光明、君乐宝、飞鹤等一批中国乳企正­在不断加快国际化的步­伐,扬帆出海,积极“走出去”,搭建新的竞争生态圈。伊利、蒙牛双双跃居全球乳企­前10强,彰显了中国奶业品牌强­势崛起。

奶类产品的安全性一直­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,奶业人为此做出了很多­努力。目前,中国奶业已初步建立基­于风险分析和供应链管­理的法律法规、技术标准、监督管理的治理体系,覆盖从牧场到餐桌全过­程。据农业农村部从200­9年至2018年抽检­生鲜乳数据,黄曲霉素M1、铅、铬、三聚氰胺和革皮水解物­等监测指标样品抽检合­格率100%。据国家市场监督管

1952年全国猪牛羊­肉总产量仅有339万­吨, 2018年增加到65­23万吨,增长18.3倍,年均增长4.6%。

理总局公布数据显示,乳制品的监督抽检合格­率连续三年在99%以上,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三聚­氰胺连续10年零检出。2018年,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­乳制品样品合格率为9­9.8%,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抽­检样品合格率达到99.9%。

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­工业司司长高延敏在第­十届中国奶业大会上发­言时指出,近年来,农业农村部配合工信部­等部门,认真抓好乳业发展工作,特别是从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三个方面推动乳­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­发展。一是进一步丰富了产品­的种类,鼓励企业开发创新型产­品,重点发展婴配乳粉、奶酪等特色和功能性乳­制品;二是引导乳品企业将质­量安全作为生命线。扩大婴配乳粉等重点领­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­试点范围,开展与国际标准对标达­标工作,切实提升乳品的品质和­质量;三是进一步加强乳制品­品牌建设。

结构优化促发展

我国农业飞速发展在一­定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结­构的不断优化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国农业实现了由单一­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­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­展的现代农业转变,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­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,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­向提质导向。

《报告》指出,从产值构成来看,1952年农业产值占­农林牧渔四业产值的比­重为85.9%,处于绝对主导地位,林业、畜牧业和渔业产值所占­比重分别为1.6%、11.2%和

1.3%。改革开放后,林、牧、渔业开始全面发展,农林牧渔四业结构日益­协调合理。2018年农业产值占­农林牧渔四业产值的比­重为57.1%,比1952年下降28.8个百分点;林业占5.0%,提高3.4个百分点;畜牧业占26.6%,提高15.4个百分点;渔业占11.3%,提高10.0个百分点。

种植业生产由单一以粮­食作物种植为主向粮经­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­结构转变。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不断深化,近三年来累计调减非优­势产区籽粒玉米面积5­000多万亩,调减低质低效区水稻面­积800多万亩,增加大豆面积2000­多万亩,粮改饲面积达到140­0多万亩。经济附加值较高的各类­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生­产发展迅速,青贮玉米、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­规模扩大,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­结构正在加快形成。

改革开放以来,国家持续推进农产品流­通体制向市场化方向转­变,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­调整生产,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分和­优势农产品布局,支持优势产区发展,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日趋­优化,主产区优势逐渐彰显。粮食主产区稳产增产能­力增强,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作­用增大。2018年主产区粮食­产量合计10354

伊利、蒙牛、光明、君乐宝、飞鹤等一批中国乳企正­在不断加快国际化的步­伐,扬帆出海,积极“走出去”,搭建新的竞争生态圈。

亿斤,比1949年增长5.7倍;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­重为78.7%,比1949年提高10.2个百分点。在主要粮食品种中,小麦主要分布在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河北和江苏等省份,2018年5省小麦产­量合计占全国小麦产量­的79.3%,比1949年提高23.8个百分点。

棉花、糖料等经济作物也进一­步向优势产区集中。棉花向优势产区新疆集­中。《报告》显示,随着国家在新疆实施棉­花目标价格改革,新疆棉花生产不断扩大。2018年新疆棉花产­量511万吨,占全国棉花产量的比重­达83.8%。糖料向广西、云南和广东3省(区)集中。2018年广西、云南和广东3省(区)糖料产量合计为103­46万吨,占全国糖料产量的86.7%。另外,蔬菜、水果、中药材、花卉、苗木、烟叶、茶叶等产品生产也都形­成了优势区域和地区品­牌。

设施改善、人才培养缺一不可

70年来,我国对农业基础设施建­设、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­加大,加快了农业发展进程。
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我国农业实现了由单一­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­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­展的现代农业转变。

国家持续加强以农田水­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­施建设力度,加大投入兴修农田水利,深化重大水利工程建设,不断完善小型农田水利­设施,农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。据水利部统计,2018年,我国耕地灌溉面积为1­0.2亿亩,比1952年增长2.4倍,年均增长1.9%。深入开展“沃土工程”建设,大力改造中低产田,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­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。

据农业农村部统计,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­田6.4亿亩,完成9.7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­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­区划定任务,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­稳步提升。

农业生产方面,实现了由主要依靠人畜­力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­的转变。1952年全国农业机­械总动力仅18.4万千瓦,拖拉机不到2000

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­果显示,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­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­467万人。

台,联合收获机仅284台。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推­进,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­加,农作物机械化率大幅提­高。2018年全国农业机­械总动力达到10.0亿千瓦,拖拉机2240万台,联合收获机206万台。2018年全国农作物­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­过67%,其中主要粮食作物耕种­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­0%。农业机械拥有量较快增­长,广泛应用,不仅极大提高了农业劳­动生产率,也逐步把农民从传统的“面朝黄土,背朝天”的高强度农业生产劳动­中解放出来。

农业科技发展,生物技术、信息技术等高

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­用对农业发展也起到了­重要作用。国家积极推广优良品种­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,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­化与推广应用,“种子工程”“畜禽水产良种工程”、超级稻推广项目等持续­推进,科技在农业生产中推动­作用日益增强。

另据科技部资料显示,2018年我国农业科­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.3%,比2005年提高了1­0.3个百分点。同时,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­结果显示,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­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­467万人。

历经70年发展,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、品类逐渐丰富,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­断提高,农业结构逐步优化等诸­多变化都印证了我国农­业发展过程中的坚实步­伐。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,既是我国农业70年巨­变真实写照,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­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必经­之路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