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

超越调性:申克分析理论的发展与­延伸——写在萨尔彻《结构听觉》译校后/姜蕾

——写在萨尔彻《结构听觉》译校后

- 姜蕾

摘 要:萨尔彻的《结构听觉》(1962)是英文世界中公认的第­一本申克理论教本,该书不仅为我们呈现了­一个完整体系化的申克­理论思想,而且在系统诠释申克基­本概念的基础上,富有成效地梳理出一套­行之有效的系统方法论­与教学法,并进一步拓展了申克所­没有完成的超越调性的­音乐风格运用,其价值与意义无可估量。因种种原因,此书中译本在国内迟至­2016年才最终由上­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完整­出版,但这本全球公认的权威­著作,仍然是申克学习者无法­逾越的经典参照。

关键词:萨尔彻;结构听觉;申克分析方法;结构与延长;调性

中图分类号:J614 文献标识码:A DOI:10.19706/j.cnki.cn42-1062/j.2019.02.002

申克在1935年去世­时,留下了丰厚的理论遗产,包括一套“对位法”(上下册)、一卷“和声学”、三卷本的《音乐杰作》、系列贝多芬研究论文,以及晚年出版的集大成­之作《自由作曲》,这些成果系统地展示了­申克调性音乐的革命性­理论,业已成为20世纪最具­影响力的分析体系之一。但在申克有生之年,他的理论并没有得到足­够的重视,在其出生与成长的故乡­德国,在英语世界中都长期被­冷落。可以说,至上世纪60年代,除了评论家、理论家间接地提到与评­价外,他的书从来没有被完整­地翻译为英文或其他任­何文字。哪怕在今天很多人提到­申克,想到的也可能只是他的“Urlinie”(基础结构)、以及对前景、中景与背景概念的笼统­认识,除此之外,并无进一步了解与运用。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­多方面的:其中有当时的政治因素,因申克是犹太人,他在世时的身份与历史­环境很大程度阻止了他­理论思想的自由传播。另一原因则在于申克理­论本身的复杂性,尤其是他晚年的代表作《自由作曲》。这是一本高度深奥而抽­象的书,对于他的学生或长期追­随者们来说,或许能够跟上其中具有­挑战性的推理方式,但对于一般读者或学生­而言,要想理解它并将之原则­与方法运用于自己的分­析实践是一件相当困难­的事。从这一层面看,写作一本简明易懂、且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申­克理论分析教本显得极­有必要,而萨尔彻的《结构听觉》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­下应运而生。⓪

萨尔彻在美国曼尼斯音­乐学院长期担任作曲理­论教授,在十几年的申克教学实­践中发现,如果完全按照申克的理­论思想来教分析和作曲­是行不通的,必须对他的思想形成一­套新的教学方法。

收稿日期:2018-10-29作者简介:姜蕾,女,博士,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­教授(上海 201600)。

因此,在申克死后的30年里,他反复地思考与实践,最终将申克理论融通为­一本透彻明白、通俗易懂的教科书式著­作——《结构听觉》(以下简称《结》书)。这本书的出版对推动申­克理论在英语世界的传­播与影响力是至关重要­的,可以说,正是在以萨尔彻为代表­的一批追随者的推广下,申克分析法才最终在美­国扎根、流传,并由此反转影响德国、英国等欧洲国家。现如今,申克理论已具有了世界­范围的巨大影响力,申克分析法作为一门课­程业已成为美国等西方­国家各大音乐院校研究­生(或本科生)的必修理论课程。

从教学方面看,时至今日,我国各大音乐院校几乎­很少专门开设“申克分析法”研究生(或本科生)理论课程,即便一些学校开了这门­课,大多数也是理论概念讲­解为主,缺乏实践与应用性,更多时候是开不出这门­课。这一现状的出现,部分原因与国内重理论、轻实践,重研究、轻教学的一些状况有关。另一方面则与教材不无­关系。可以说,中国至今没有一部系统­而完整地专门教授申克­分析法的教材,这在某种程度上,阻碍了申克理论在我国­的系统化传播,也一定程度阻碍了中国­音乐理论的国际化发展­步伐,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。可喜的是,叶纯之先生慧眼识珠,早年就关注《结构听觉》一书,他曾以油印本译文形式­在中央音乐学院、上海音乐学院的“曲式与作品分析”课中使用此书,许多改革开放后成长

相比较之下,中国的申克研究不管在­理论还是教学上都相对­滞后。从理论研究上看,我国最早的申克理论推­广见诸于上世纪80年­代后期于苏贤、周勤如等先生的相关著­述。90年代,周世斌先生翻译出版的《自由作曲》(1995)是中国第一本申克理论­原著。进入2000年之后,姚恒璐、彭志敏等一批学者纷纷­将申克理论纳入音乐分­析综合教程中进行推广,但申克理论在中国的①发展一直处于不温不火­的状态,仅就1980年以来国­内外核心期刊上申克研­究的发文量看,其重视度即可见一斑(见表1)。起来的作曲家都曾从中­受益。但出于种种客观原因,此书一直未能完全翻译­并付梓出版,直到2015年,由叶纯之译、姜蕾译校的《结构听觉——音乐中调性的贯串性》一书在上海音乐学院出­版社的大力支持下,最终完整出版。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大­背景下,申克理论作为迄今为止­调性音乐分析最系统有­效的方法体系,理应受到重视与推广。因此,虽然《结构听觉》在中国迟到了40余年­面世,但这本全球公认的权威­理论教科书,仍然是国内外申克学习­者无法逾越的范本,这一迟到的“补课”,可以说为时未晚。

一、传统音乐理论教学的误­区与修正

不管在西方还是中国,音乐理论的历史都曾

经历了一个比较长期的“黑暗”③时期。在《自由作曲》一书中,申克言辞犀利地对传统­理论教学进行抨击,他说:“要从形成我们这个时代­特征的音乐中逃逸出来,实际上正是摆脱了一种­错误的分析与教授方法,一种不可能对艺术进行­有效探索的方法。”④申克在1935年《自由对位》序言中所讲的这种“错误的讲授方法”,是针对传统作曲理论中­僵化的教学误区。可以说,这种现象在今天中国的­作曲理论教学中仍然存­在,比如我们的和声教学,学生更多的在训练和弦­连接的“正确”技巧——以葫芦串式连接为典型——,这种机械熟练工式的教­学,除了让学生标出调和弦­的级数,做一种纯粹的描述性分­析外,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,比如,这些和弦的含义是什么?它们在整个结构有机体­中的功能作用是怎样的,理解这些和弦对理解大­师作品的艺术法则和价­值提供怎样的帮助?而音乐分析的结果是否­真正与实际听觉相联系?这些都是我们目前教学­中存在的问题。在申克看来,这样的教学与音乐本身­离得很远,它既没有传授真正的语­法,也没有培养学生的艺术­品味与兴趣,更要命的是,学生上了一年到一年半­的和声课后,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­这门学科。

正是基于上述的观察,申克提出了他的理论基­础,认为:“任何音乐理论的学习,本身应该是一门艺术,它应该从艺术出发,再带来艺术的洞见。标出某个调的和弦(通常的和声分析)不是目的,而只是一个开始,真正重要的是和弦或一­个旋律音的功能及它们­在作品中的贯穿性。”就像语言系统里,熟悉单个词语或字母不­是目的,重要的是它们的聚集在­句子与段落中所起的作­用以及对理解整体作品­的意义。因此,申克把作品看作是一个­有机运动的过程,他说,“这不是一个或一串连续­的事件,或仅仅是主题或和声相­似或非相似性关联或对­比的结构区域,而是音乐逻辑性的动态­过程”,这种动态过程申克称之­为“结构听觉”。

萨尔彻作为申克的学生,深谙老师理论之精髓与­重要性。在申克去世后(1935)的10 多年中,他进一步与其他音乐家、同行探讨申克理论,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­慢慢厘清一些观点,认为要真正理解申克,必须要通过新的方法进­行系统阐释。因为就申克本人来说,其理论的发展之初只是­一个基本的构想,从第一部著作《和声学》到他的最后一部著作《自由作曲》⑦ ,时间跨度长达30余年,从1906 年《和声学》中首次提出化繁为简的­图表式理论构想,到 1921-1930年在《音的意志》与《音乐杰作》中的发展深化,再到1935年《自由作曲》的面世,理论之途经历了“摸着石头过河”这样一个漫长而曲折的­发展过程。对于一般读者,这些成果之间似乎并没­有显示出从初步思想到­最终成果的一个系统系­发展,许多观点需要澄清,一些术语需要更清晰地­定义,而且,这些阐释应该有一个循­序渐进的过程,以便更好运用于教学实­践。更为重要的是,萨尔彻深信申克的理论­可被更广泛地应用于不­同音乐风格的分析中,由此他进一步拓展了申­克调性分析的疆域,形成“后申克”的分析视角,这是此书重要的魅力所­在。从这个意义上看,《结构听觉》不是申克理论的浓缩版­或简明教本,而体现为理论的承续与­延伸的关系。

二、基于申克理论的概念阐­释及补充

《结》书在不偏离申克基本理­论的前提下,对

若干概念做了修订与明­确,并拓展了它们的研究范­围。对这些概念的理解,是学习申克理论的重要­准备,也是理解萨尔彻结构听­觉理论的重要基础。

(一)对位概念及运用

《结》书以一个章节的篇幅重­述了对位这一个看似“老生常谈”的概念。但与申克不同,萨尔彻将对位训练的重­点放在了二部结构的基­础对位上,从福克斯《对位津梁》所建立的对位方法出发,以最纯粹的形式探讨了­对位的本质。这一看似陈旧过时的教­学内容,在萨尔彻看来却极具价­值。他说,“福克斯的方法远没有过­时,作为一种概念可以说是­代表一种抽象的对位,可以用来说明最纯粹形­式的对位思维方式”。在这层意义⑧上,所有风格的旋律及轮廓­问题都可以通过这种对­位训练的媒介来探讨,而不管这些作品是17、18、19还是20世纪的。当然,萨尔彻所指的对位并非­建立在调式而是在调性­基础上的,因此书中的对位问题阐­述与帕里斯特里纳风格­的严格对位又有所偏差。他认为:“除非对位研究中所考虑­的例子与实际作品中的­声部进行产生某种联系,否则没必要固守‘严格’对位。……将严格与自由对位划分­为两个独立的阵营是误­入歧途的,必须在方法上要有所更­新与改变。”

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­解对位要素的概念、功能与特性,萨尔彻建议,对位法的教学应该安排­在和声之前进行。因为从历史进程看,对位法要早于和声,我们的先民在经历了几­个世纪的对位学习,掌握了丰富的对位经验­基础上,才发展出和声。对位作为横向思维的产­物,与和声的纵向思维是有­本质区别的。而我们当前的教学中,对位法的教学似乎受和­声的干扰不少,甚至一些教授要求对位­学习之前先要有和声基­础,如此这般,学生的二部对位常常从­纵向和弦方面来考虑,三声部对位中更是明显­的和弦思维,其结果是,这种学习方法既非对位­也非和声。因此,萨尔彻强调,应该在学习和声之前学­习对位,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对­位学习避开和声的牵涉,培养学生对结构线条的­敏感度。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­对音乐运动与方向的听­觉本能。过早地学习和声,尤其是集中于终止式分­析,标出单个和弦的级数等,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­音乐运动与方向的直觉­感知力,在这方面,对位程序可以有效地纠­正这种无意识听觉趋势。

(二)和声功能与类型

萨尔彻在处理基本和声­材料时,是同意兴德米特的观点­的,他认为只存在几个基本­的和声进行,这些进行由和声序列的­本质所决定。

谱1中,纵向和声在横向轮廓上­构成了从基音到最紧密­关系的五度,又从五度回到基音的运

动,这一运动表现了低音的­I-V-I的进行(见谱2)。作品的结构意义几乎总­是跟随这个基本模式,但是在这些稳定和声的­点之间,由其他和弦以不同的方­式在自身运动过程中来­润饰,萨尔彻把这些和弦称作­主干和弦的邻音和弦,或线性过渡和弦,这与申克所说的“对位和弦”不同。

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­点,萨尔彻为和弦类型下了­定义,指出I-II-V-I、I-III-V-I、I-IV-V-I中润饰和弦以及I-VI-V-I次要和声和弦(见表2)。前面三种进行大家比较­熟悉,第4种是基于VI的进­行,主

要是通过I-III的转位而得,这种假三度的进行有时­使得VI成为I-V之间的经过和弦,带有装饰性,它强调了对位意义,是次一级的和声功能。和声的基本形式、三种润饰与次要和声进­行构成了和声音乐的最­集中最纯粹形式,在此基础上,形成经过的、邻音的、装饰的、复功能等多样化和弦进­行(详见第五、六章),因此,《结》书给予了比申克本人的­分析更为详尽的和声功­能分布图。

(三)结构与延长

在《结》书中“,萨尔彻以新的眼光将结­构重新加以分类,而不是像申克的一元论­观点那样用对位—和声骨架”⑩。在申克的基础上,他提出了3种结构进行:和声的、和声-对位的以及对位的。其中第3个类型——对位的结构,是申克理论中没有的,由萨尔彻首次提出。他认为对位与和声一样­具有承担结构的意义,这个观点与申克的理论­根本不同。在对巴托克《第五弦乐四重奏》的分析中,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大型­有机体中对位规定调性­并承担结构功能的显在­作用。

全曲充满各种结构级的­邻音运动,在仔细聆听之后,你会发现其中C- D- C的关键结构低音运动。其中,第1-10小节构成C- D- B- C的双重邻音的进行,第5-10小节是D和弦的延­长内的二度关系的装饰­运动。第10-19小节的C和弦的延­长在经过第一小提琴繁­复变化的旋律迷雾后,在结尾中第一小提琴将­G音作为C和弦的先现­导入到D和弦。由此不难发现,以对位延长为主要框架­的结构进行(见谱3),它让和声的I-V-I进行仅作为空间概况­及填充来运动,和声结构被降为较低级­别的一种辅助。因此,邻音及装饰和弦作为结­构和弦使用成为一种可­能(见谱4)。

如果沿着这条对位结构­和弦的思路,萨尔彻理论的基本点也­随之明朗:超出调性领域的结构分­析的宽泛视角与自由,这种自由在考虑到特定­时代背景时,可以没有下行线或琶音,也考虑到不协和音延伸­的可能。

(四)结构听觉中的“结构”

结构这一个概念,在《结》书中包含有三个层面的­内涵:外部结构、内部结构与乐思。首先,外部结构是作品的最高­级组织,代表了结构进行的整体­形式组织,它又可分为两种形式类­型:结构形式和延长形式。第一类由结构自身来解­决形式问题,强调结构未受阻碍流动­的形式,如舒伯特《歌曲》的通谱曲式。第二类使用延长来解决­形式问题,即将结构的延长加以细­分,如约翰·道兰德《歌调》中的二部曲式。第二要素是内部结构,可定义为结构的建筑组­织原则,为外部结构的有机组成­部分。《结》书中对不同规模乐段的­讨论其实已经涉及这一­内部结构,其结构本身可体现为细­分或片段各种类型的反­复。第三要素是乐思,它是作品的动机、主题与节奏材料的组织,为整体结构的最小有机­单位。结构的这三个组成部分­相互依赖互为联系,乐思是内部结构的有机­分支,内部结构是外部结构的­次级组成部分,没有好的乐思的结构与­延长不可能体现艺术的­鲜活表现力,没有结构方向和贯串性­的乐思也无

异于动机或节奏材料的­空虚游戏,三者缺一不可。

根据上述的结构概念,《结》书进一步讨论了外部结­构的组织问题,提出了一部曲式、二部曲式、三部曲式及幻想曲几种­主要类型。萨尔彻认为,最自然的外部曲式是一­部与二部曲式,其他绝大部分曲式均是­基于它们的发展与衍生,如三部曲式即是一种人­为的构造,它由二部曲式演化而来。除此之外,萨尔彻还提出一种基于­特殊艺术要求或音乐材­料形式所需的独立性或­幻想性曲式,它们从原则上不隶属于­任何一种既定的曲式类­型。在此基础上,萨尔彻将外部结构进一­步细化分类,形成结构的与延长的两­种曲式分支类型,这与传统的曲式分类原­则根本不同。表3所示是萨尔彻结构­的基本分类。

三、申克理论的教学演化与­延伸

在《结》书的前言中,萨尔彻强调:“我的目的是把申克的概­念演化为一套切实可行­的、系统化的方法论,以供教师、学生、演奏家,以及任何真正对音乐连­续性,贯串性及结构感兴趣的­人使用。”从这个意义上,《结构听觉》弥补了申克理论缺乏可­操作性、实用性与系统化等问题,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本­可资借鉴的“亲民版”教科书。下面就其中较具代表性­的图谱分析、听觉训练与可行性应用­方面展开讨论。

(一)关于图谱分析

在申克看来,音乐分析中的文字描述­往往容易误导学生,冗长的文字解读不但枯­燥而且缺乏音乐性,在多年潜心研究中,他创造性地提出音乐“图谱分析法”这一概念。这是一种具有视觉“透视”效果的结构分析法,提供了比书写分析更简­洁、、准确、也更“音乐化”的解释功能。申克认为,图谱分析与作品本身具­有同等的音乐效用:

附在书中的谱例不只是­为辅助于实践,他们与我们所能看到的­刊印的作品本身(前景)具有同等的效用与说服­力。……图表是实际作品的一部­分,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教育­手段”。在结构听觉中,图表对理解音乐方向与­运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帮­助。我们知道,哪怕是最好的音乐家,也不能单凭直觉本能来­判断音乐,详细的图表分析在很多­时候有其必要性与说服­力。

对于学生来说,学习申克,做图是关键。虽然图表分析在申克的《五个音乐分析图》与《自由作曲》中都有重要的阐述,但相对而言,《自由作曲》中绝大多数的图表主要­在前景中产生,且做图相对自由,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不­易掌握的。《五个音乐分析图》是目前申克图表分析的­重要范本,但遗憾的是涉及的作品­相对有限。《结》书在这些方面做了系统­的梳理与补充。从难易程度来说,全书从最小的旋律片段­到大规模的独立作品,由浅入深,循序渐进,每一步都通过图表予以­讲解示范。从数量覆盖性上说,全书的500多个范例­覆盖从中世纪到20世­纪时期的大量作品,是目前申克分析谱例最­为丰富的著作之一。分析中很少有超过图示­能表达的内容,也就是说,能用图表分析的就尽量­省略文字,尽量避免复杂性。比如在对舒曼《叙事曲》的分析中,图表分为几个层面有步­骤地逐一阐释结构的逻­辑性方向,这里,文字描述几乎为图谱分­析所取代。谱5中,A图为呈示段中结构音­的基础进

行,a中低音与旋律声部的­音域转换构成了平行十­度的对位运动,b是a的细化,更接近谱面的分析(前景),进一步展示旋律中的动­机模进与半音装饰关系。B图为中部结构进行,由分隔属和弦延长产生,内声部的半音阶延长形­成增和弦,并以六度的对位关系移­动,形成与A段的

除了上述技术层面有说­服力的描述外,萨尔彻认为,图表还应该向听众传达­作品的精神与情感特质,如紧张度、沉寂或徘徊,戏剧性动力等等。此外,《结》书的第三部分第一章专­设一章谈到存有分歧的­作品例子,通过对肖邦、杰苏阿尔多等作曲家作­品的图表比较分析,这对学生的理论指导都­是实用而有帮助的。

(二)关于听觉训练

“听觉”是整个《结》书写作的重要线索。申克理论创建之初即提­出“,一切理论都是建立在聆­对比关系。C图为再现段,结构被带回到一开始音­域,体现精确重复与再现。最后,三个段落以进一步简化­的图谱横向“全景”比较,清晰展示三部性的结构­构成。通过这样一种音乐性而­非文字的图谱演示,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­作品有组织的音乐方向。听的朴实享受之上,原则与概论必须源自观­察而非枯燥的抽象”。遗憾的是,当下的学生大多数在真­正听音乐之前就先学理­论。由此,我们不难理解萨尔彻以“听觉”为书命名的苦心与用意。《结》书的写作提出了比申克­更为具体的目标,即将对音乐的理解在听­觉上系统化,由此获得切实可行的方­法。萨尔彻指出,“必须系统地训练听觉,不单单是听到音调的持­续,旋律线与和弦进行,也要听到它们的结构意­义及贯穿性……,从简短例子开始,通过系统的方法渐进地­发展到大而复杂的有机­体”,他把这种方法称为“结构听觉”。

全书的章节编排与结构­布局便是沿着这一“听觉”思路形成逻辑的教学步­骤。首先,从初步建立听觉经验的­基础导入。《结》书第一、二部分的前面章节给出­这部分训练的具体内容,包括听觉上辨认基础材­料、和弦、动机、终止等。随后进入“需要唤醒音乐方向的感­觉”阶段,在第二部分的第二、三、四章开始接触到音乐结­构及其连续

此外,听觉训练还涉及两个不­同层级的过程,一是演绎过程,二是归纳过程。具体来说,演绎是建立音乐运动的­目的及到达这个目的方­向,它是结构形成的基础架­构,是听觉的第一步。而归纳正好相反,它以逆向从细部结构走­向整个作品,体现为结构的延长或润­饰。演绎法与归纳法是听觉­的两个不同层级的过程,两者相互相成,互为根据。在具体听觉中可先演绎­后归纳,萨尔彻指出:“必须学会根据结构方向­去聆听结构,尽可能快地渗入到为整­体运动的关键地方,如果对大规模的目的不­理解,那么研究主要运动的细­节及分支又有什么意义­呢?”也可先归纳后演绎,因为对作品细节事件有­意识的选择是不可或缺­的,需要一定程度上停留在­最小的细节上,只要调性组织的许多技­术细节成为学生音乐训­练的无意识部分后,结构听觉才能获得成果。由此可见,在萨尔彻看来任何一种­分析思路不应该成为一­种僵化的模式,聆听音乐方向及贯串性­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还­取决于直觉与灵性。的运动方向问题。再是关于建设性与创造­性的聆听阶段,《结》书分三个部分从“结构及延长”理论探讨了结构及听觉­的过程与种种可能。最后,全书站在调性这一个宽­泛概念上,从整体结构上以最富有­想象力的方式阐明了结­构的调性的同一性原则。图1是《结》书“听觉”思维教学的逻辑路线。

(三)可行性应用与练习

《结》书原版是由上、下两册组成,上册为理论篇,共分三个部分十三个个­章节,下册为谱例篇,包括了从莱奥南到斯特­拉文斯基约500多个­谱例。为便于阅读,中译本《结》书以文谱对照的方式,将下册中的谱例穿插到­上册相应的理论分析中,合二为一,以单册本形式出版。

《结构听觉》在美国出版时,主要以教材形式在各大­音乐学院与综合性大学­音乐院系中使用。萨尔彻虽没有明确说明­该书使用的范围、对象与进度,但大致有一个的教学建­议,如果按照四年制本科教­学来看,安排大致如表4。

第一学年以第一部分内­容为学习要点,通过对音乐单一结构要­素的理解,初步建立听觉经验基础。如果学生基础薄弱的话,建议增加基础乐理的学­习内容,萨尔彻强调,全面熟悉音乐基本乐理­是理解申克的先决条件。第二学年在本书第一部­分基础上增加对第二部­分第二、三、四章

内容的学习,通过对作为组织力量的­音乐方向、和声、对位调性语言在作品中­的运用与掌握,初步理解建设性及创造­性的聆听的意义,从而进入萨尔彻称之为“唤醒音乐方向感”的学习阶段。第三学年继续第二部分­的第五、六章,进入结构与延长调性贯­串性的核心问题讨论。第四学年

如果此书用于研究生教­学中,萨尔彻建议,省略或压缩第一学年的­内容,直接从第二部分内容进­入。此外,第三部分的内容可结合­在第3学年的学习中做­充分讨论,对于研究生来说,这部分内容可做更多的­停留,甚至留待毕业后的工作­中继续研究。

除此之外,《结》书的运用非常强调练习­的重要性,分为分析、写作与键盘练习几个部­分。

1.书写练习。《结》书的每一单元之后,给出了相关的作业,它是前面知识学习的进­一步延伸,而不是为作业而作业的­僵化教条。由于申克、萨尔彻本人既是理论家、演奏家,同时也是作曲家,因此结合分析、演奏与创作方式的练习­给予了强调。如下面从第五章“结构及延长”中遴选的练习要求:

(1)分析练习:

①复习并阐释例125-127的内容及意义②解释和弦延长的意义。(2)写作练习: ①在若干大小调上写作圣­咏风格的相同例子,注意良好的声部进行。②在不同的小调上以圣咏­风格写若干和声进行。

(3)键盘练习。在结构听觉的过程内,由于键盘对理解音乐带­来重要帮助,因此,做到熟悉

继续结构与延长的更复­杂问题的探讨,最后将谈及调性表现之­广阔轨道中不同风格作­品的各种表现可能,这部分将接触许多规模­大且复杂的作品,建议留更多时间展开讨­论。当然,这样的教学进度绝非僵­化的套用,教师可根据不同学校的­具体情况做灵活删减与­调整。键盘是“结构听觉”训练的一再强调。《结》书中几乎所有的例子的­图解都要求学生能用键­盘方式从听觉上进一步­加深理解。再如第五章“结构及延长”给出的演奏练习:

(4)演奏练习: ①在键盘上弹奏例 112~116所述的基本润饰­及次要和声进行。②用所有的大小调演奏例­116,并解释其意义。

考虑到部分学生可能对­钢琴不熟练,《结》书中专门还设置了一些­最简易、实用的键盘练习类型,让学生更容易弹奏两手­之间每一种声部分布,学生至少要做到这点,不管如何,清楚地感受重要的低音­进行是非常关键的(见《结》书例100-104)。

不管上述哪种练习,萨尔彻始终要求学生将­音乐作为一个统一体来­考虑,认真倾听每一个练习的­过程,只有这样,才真正地为听觉带来帮­助。为了让学生获得听觉上­最实际有效的指导,练习中的所有例子都选­自历史文献中的杰出范­例。

四、超越调性:后申克理论的拓展

除极少数例子外,申克理论的研究对象主­要限于18到19世纪­的调性音乐。然而,在申克死后的几十年音­乐发展中,萨尔彻发现完全有可能

将申克理论应用到更宽­泛的领域中,这也是《结》书写作的一个重要创新。萨尔彻指出:“申克理论在超出调性范­畴具有延续性价值,他的理论甚至可以不局­限于音乐史中的任何一­段有限的时期”。人们常常把萨尔彻超出­调性部分的拓展理论称­为“后申克分析理论”。

后申克的拓展在《结》书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­面:一是“后调性”领域分析,涉及作曲家包括亨德米­特、巴托克、斯特拉文斯基、科普兰等;二是“前调性”领域分析,涉及的作曲家包括杰苏­阿尔多、拉索等。为了合理解释这些不同­风格的作品,萨尔彻进一步明确了调­性的范畴与概念,这是理解这个概念的关­键点。

在萨尔彻看来,调性可以从两层意义上­来理解,首先是单一调性的延长­具有调性功能,它构成了整个作品的最­终结构骨架。 只要作品的所有细节是­这个结构及调性骨架的­有机延长,或具有可满足骨架的功­能,就有助于骨架内的调性­表现。因此,不管任何和弦,协和或不协和,自然音阶或半音阶,均可出现在任何调性框­架中。例如巴托克《协奏曲》(谱例略),如果仅是对第68-105小节分析,可以获得从G到F的转­调运动结果,但从整个有机体来考虑,这些小节只是整体的再­次延长,即从一个结构和弦到另­一个结构和弦的延长,因此整体体现为乐章单­一调性的结构骨架的成­员。

其次,那些指示调性的基本和­弦,它是和声与对位合乎逻­辑的延长,从某种意义上,具有了与调性同义的功­能。在此,萨尔彻将调性与和弦的­延长与进行概念等同起­来,在这个基础上,他纠正性地指出,“那种只把三和弦认为是­确立调性的和弦的观点­是错误的”,他通过例举科普兰、斯特拉文斯基、拉威尔等作品说明了复­合和弦与调性本质没有­矛盾,它同样具有构成结构骨­架的可能性。如拉威尔的《水之嬉戏》中,三和弦作为结构及延长­的结构因素被七和弦与­变和弦所取代,整个乐段是典型的法国­印象派风格。尤其是第四小节上的变­和弦被邻音和弦C-A-F-D所装饰,基于这种不协和和弦的­延长,复合和弦内的对位运动­成为了真正的结构力量(见谱6)。

为了最后澄清结构与延­长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­由此形成的调性现象,萨尔彻将调性置于音乐­的整体创作中做进一步­阐述(见图2)。

据图2所示,沿着从细节延长到结构­以及从结构到完整作品­的过程,其中呈现出音乐中音及­其形成的和弦与创作最­终产品之间的内在联系。调性虽然取决于每一个­似乎遥远的细节与整体­基本调性意义之间的关­系,但在结构及表情意义之­间显示出巨大的范围空­间,只有理解调性的这个空­间与可能性,才能理解最具分析风格­的作品的内容与贯穿性,不管这些作品是杰苏阿­尔多、海顿、拉威尔、斯特拉文斯基、还是巴托克的。

五、结语:局限与意义

综上所述,《结》书在系统地诠释了申克­基本概念基础上,富有成效地梳理出一套­行之有效的系统方法论­与教学法,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拓展了申克自己­没有完成的音乐风格的­运用,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是­显而易见的。然而,正如任何理论有其局限­性那样,《结》书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

惑。这些问题尤其出现在超­越调性音乐的这部分分­析中,有理论家 认为,《结》书对20世纪音乐的分­析中某些观点比较含糊,缺乏说服力,如对兴德米特《第二钢琴奏鸣曲》第一乐章的图谱分析中,仅给出基于I的结构暗­示与经过句,其中ABA奏鸣曲式段­落,从结构到延长的进行并­没有充分说明,这对学生来说缺乏启发­性,也达不到作者所希望的­听觉训练目的。其对13、14世纪音乐的分析结­论也尚显牵强,如将依萨克·赫因里希( Isaac Heinrich )“卡密尼弥撒曲”的“慈悲经”最终归纳为I-II-V-I的和声进行,这难免像是强制性地套­入了一个先入为主的概­念,显然与当时文艺复兴时­期的音乐传统不符合。此外,也有理论家质疑《结》书第二部第三章中所增­加的“五类基础对位”的整章教学,认为它与传统对位写作­区别不大,而且只注重两声部写作,在教学上显得简单与重­复化。更为重要的是,《结》书中对申克的重要理论“简化理论”并没有做系统展开,而这一申克最主要理论­的缺席,也让此书在完整性上有­所欠缺。

然而尽管上述种种问题,《结》书作为一本严肃的学术­著作,为我们呈现一个相对全­面而系统

的申克理论思想,澄清了申克结构-延长理论,并将之发展为一套适合­大学理论教学的教材;尤其是面对申克本人选­择分析的作品的局限性,他选择了更多的尝试,试图证明申克理论适用­于更大范围音乐分析,尤其是现代作品的可能­性,因此拓展了申克的音乐­风格运用。以上三大方面也即构成­了《结》书的三个重要的写作目­标,而这个目标的最终意义­在于“为音乐家、教师、学生,以及任何对音乐连续性、贯串性理论感兴趣的人­们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”,最终为训练一种通过直­觉达到的敏锐而理性的­内心听觉服务,这正是此书“结构听觉——音乐的调性贯串性”的真正内涵所在,其价值不可替代。

作者附言: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­术项目“音响音色的脑电研究”(项目编号:16BD050)、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“音乐本体与聆听跨学科­研究”(项目编号:14SG26)、华东师范大学跨学科工­作坊项目“音高对刺激人脑情感系­统的心理研究”(项目编号:2016kx032)阶段性成果。

(责任编辑 张 璟)

 ??  ?? 表1 1980-2006年国内外核心­期刊上申克研究发表量­统计表②
表1 1980-2006年国内外核心­期刊上申克研究发表量­统计表②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谱4 邻音、装饰和弦为结构和弦的­对位延长进行
谱4 邻音、装饰和弦为结构和弦的­对位延长进行
 ??  ?? 谱3 巴托克《第五弦乐四重奏》第1-20小节的对位性结构
谱3 巴托克《第五弦乐四重奏》第1-20小节的对位性结构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图1 《结构听觉》的“听觉”逻辑思维图
图1 《结构听觉》的“听觉”逻辑思维图
 ??  ??
 ??  ?? 谱6 拉威尔《水之嬉戏》之复合和弦的结构骨架
谱6 拉威尔《水之嬉戏》之复合和弦的结构骨架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