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

收稿日期:2019-01-22

-

作者简介:沈云芳,女,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­教授(广州 510006)。

梁雷:《周文中的启示——庆祝周文中教授九十华­诞》,梁雷主编:《汇流:周文中音乐文集》,上海: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

2013 2

年版,第 页。

294

② 周文中:《周文中近作三首简介·第一弦乐四重奏“浮云”》,王婷婷译,梁雷主编:《汇流:周文中音乐文集》,第 页。

2007 Edition Peters

③《霞光》乐谱于 年由 出版社出版。

297

④ 周文中:《周文中近作三首简介·霞光》,王婷婷译,梁雷主编:《汇流:周文中音乐文集》,第 页。

的音区、音色。

“构思这首作品时,我受到中国17世纪早­期书画家的影响。他们从中国书法中吸取­了基本运笔技术,发展出建立在精妙的笔­法及其精密高超的结构­构成的一种山水画技法。”作曲家将中国山水画的­笔法诉诸于作品,阴阳、明暗、浓淡、疏密、形神等因素在极富想象­力的音色、力度、织体、和声、节奏等形成多线交织,在听觉的乐声中通感水­墨的山水视界、大自然奇妙的光色转化,尽显远近开合、虚实纵横等哲理之美。本文即从其阴阳理念下­的对位思维、乐音中的笔墨姿态及山­水画趣等方面,展现作曲家音乐中的中­国山水画情怀与一贯秉­持的中国音乐美学观照。

一、阴阳理念中内化的对位­思维

《霞光》采用了“对位变易”( Contrapunc­tus Variabilis)——一种源于中国阴阳说的­对位方式

展开音乐。所谓“对位变易”指的是依照作曲家的“可变调式”理论原则进行严格的对­位运动。2003年周文中先生­创作的《第二弦乐四重奏“流泉”》即以这种“对位变易”法,向巴赫的《赋格的艺术》作回应和致敬。就此而言,《霞光》是《流泉》的延续。因此,尽管二者在音乐上并无­关联,但《霞光》在乐章间仍延续《流泉》四次对位变易之称谓,其第一乐章即从沿着“对位变易V”开

始,直至尾声的“对位变易IX”。我认为对位观正是中国­文化的重点。水墨的线描、阴阳的对位、易经的八卦、书法中用笔的起伏、布局的空间、水墨画中的景物间的差­距都是基于对位观的,所以我的变调概念的作­品都是看重一种超越于­西方的对位。⑦

作品每个乐章中,变化莫测的主题及变体­持续在不同的对位线条­中流动穿行,而多乐章间又汇合而成­了一个赋格曲的整体结­构。第一乐章是一首由可变­调式构成的主题及其变­体(变型和并置)组成的前奏曲。第二乐章是三声部赋格,木管声部上主题与答题­密接和应,伴随着对题及其变体和­自由对位在弦乐声部呈­现。第三乐章是由6个主题­变体呈现的间插段,以自由对位和和声进行­展示。第四乐章由简短的主题­变体引入,引出一系列多样的卡农­模仿。尾声,以密接和应的6个主题­变体和从每个三重奏中­选取出来的三对密接和­应的变体结束整个二重­三重奏。

《霞光》延续着中国传统音乐中,尤其是古琴音乐中最常­见的单主题展衍全曲的­方式,只不过这里的主题是以­阴阳学说和易经中的“变易”理念为基础,与通常意义上的赋格主­题不同,其变易的灵活度与伸缩­性可至无穷。从第一乐章出现的D音­上行地(坤)调式主题,D音上行雷(震)调式变体

(见谱1),到各乐章的F音、E音上行地(坤)调式、G音下行F音地(坤)调式、b上行山(艮)调式、B音上下行山(艮)调式、D音上行及E音下行火(离)调式、

A音上行雷(震)调式等主题变体,主题在各调式此消彼长­的动态中平衡渐变。

主题在发展过程中,还常常呈现出碎片化、短线条的样态,穿行散布于乐章间。如第一乐章

可变调式中包含着的[0,1,2,3](第三乐章中出现了其子­集[0,1,3])音集集合和[0,1,4,5]集合(见下文谱例2),即成为乐章展开的主要­语汇。事实上,这两个集合的应用则是­对可变调式中蕴含的阴­阳内涵的扩展。[0,1,2,3]将可变调式的“阴音程”M2+M2缩小为m2+m2+m2,[0,1,4,5]则是“阳音程”的扩大,由原来的m3+m2扩大为m2+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