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

京剧元素在当代音乐创­作语境中的重构——扬琴协奏曲《凤点头》创作札记 / 徐昌俊

徐昌俊

-

摘 要:作曲是一个从“无”到“有”的过程,这既是对作曲家的挑战,因为不确定会是怎样的­结果;也是作曲这个职业的魅­力所在,因为作曲家对于未知结­果总是会有期待。文章讨论的扬琴协奏曲­以“凤点头”作为标题,意在说明京剧“武场”元素将在作品的构成中­扮演重要角色。文章主要分析京剧“武场”元素在作品的构成中如­何发挥作用,以及这些元素如何与当­代作曲技法有机结合。

关键词:徐昌俊;扬琴协奏曲;凤点头;京剧元素;武场

中图分类号:J614.5 文献标识码:A DOI:10.19706/j.cnki.cn42-1062/j.2019.03.006

扬琴协奏曲《凤点头》创作于2002年,是作者应新加坡华乐团­总监叶聪先生委托,为2003年在新加坡­举行的世界扬琴大会而­作。记得大约在2002年­7至8月份左右,叶聪在新加坡与我通电­话,希望我能为乐团写一部­扬琴协奏曲。他告诉我担任作品首演­的独奏将是新加坡华乐­团扬琴首席瞿建青小姐,她的演奏风格热情、细腻,演奏技术炉火纯青。这个信息对我非常有用,使我在扬琴的写作上不­仅无所顾忌,而且是随心所欲地根据­乐思发展的需要进行创­作。⓪

作曲是一个从“无”到“有”的过程,这既是对作曲家的挑战,因为不能确定最后会是­怎么样的结果;也是作曲这个职业的魅­力所在,因为作曲家对于未知结­果总是会有不同程度的­期待。在构思《凤点头》的时候,我首先考虑的是协奏曲­既要充分展示独奏乐器­的特性,又要给独奏者提供“炫技”的平台;其次,扬琴是一件敲击性乐器,虽然它通常被作为弹拨­乐器的家族成员,但却是唯一的一件不用­手指或者拨子弹拨演奏、而是靠竹签击打琴弦的­乐器。于是我想到打击乐,进而又想到京剧打击乐——京剧的“武场”,然后是戏

曲元素等。有了上述想法,创作的思路便渐渐形成。所以当乐团要我提交作­品的标题时,我在一个音都还没写的­情况下便决定以“凤点头”作为标题。其目的是意在说明戏曲­元素,特别是京剧的“武场”元素将在作品的构成(Forming)中扮演

重要角色。下面来看这些“元素”在作品中是如何发挥作­用,以及它们是如何与当代­作曲技法有机结合的。

扬琴协奏曲《凤点头》一共 417个小节②,总

收稿日期:2019-07-02作者简介:徐昌俊,男,天津音乐学院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;天津茱莉亚学院院长(天津 300171)。

京剧的“武场”基本指京剧打击乐的“四大件”,即板鼓、大锣、铙钹和小锣。

② 418 419

后来写的室内乐版本和­管弦乐版本分别是 和 个小节,原因是我在写后两个版­本的时候创作的成分相­当大,原

94-96

版仅作为参考。因此,在处理第 小节和结尾两处做了一­些不同于原版的处理。

体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­分:(1)急速的“快板”(第1-214小节)、(2)对比的“慢板”(第215-285小节)、(3)紧张的“展开段”(第286-354小节)、(4)快板的“尾声”(第355-417小节)③。仅从篇幅来看,第一部分的小节数超过­作品总数的一半,其重要地位显而易见。然而,再从主题材料及其发展­来看,就更能说明问题。

谱1是作品开头的片段,也是作品的“核心材料”,一共14个小节。其纵向音高结构是两个“五声风格”的“四音和弦”的复合,排列在一起构成一个“八声音阶”,这个“八声音阶”将在“慢板”部分发挥重要作用。“核心材料”的横向结构按照京剧“武场”的锣鼓套子(set)设计而成,仿佛是一段气势恢宏的“开场锣鼓”。它的节拍富于变化,三拍子、二拍子、四拍子、五拍子等,既有“马腿儿④”的影子,又有“流水⑤”的影子。

谱1所示的“核心材料”,在第一部分共出现六次⑥,每次出现都有所变奏或­发展。

谱2是“核心材料”的第一次变奏。除增加小二度的持续音­声部以外,其结构篇幅大大“减缩”。⑦

③ 345-354

第 小节具有“模糊”的结构功能,它采用“核心主题材料”,很容易给人以再现的印­象;但是它又处于展开段的­末尾,仿佛是局部的高潮;事实上,我们也可以认为这十小­节就是一个承前启后的­连接部。

一种三拍子的锣鼓点子。

一种两拍子的锣鼓点子。

⑥ 如同回归曲式(Ritornello)的主部主题一样。

或曰“分裂”、或曰“裁截”,称谓大同小异,都属于主题展开的手法。

谱3是“核心材料”的第二次变奏,结构再进一步“减缩”。谱4是“核心材料”的第四次变奏,虽然在篇幅上比较接近­原型,但是开始4个小节节拍­的改变比较突出。

谱5是谱4的上行大二­度摸进,由于音区改变所产生的­色彩变化十分明显,其效果类似于调性音乐­所谓的“远关系转调”。

谱6最“接近”原型,因此会给人以“再现”的印象。上述“核心材料”及其每次变奏之间,穿插着不同的对比材料­以及材料的变奏和展开。

谱7是独奏扬琴的开始­五小节,相差小九度的两个反向­声部的“对抗”在作品的第1小节就已­经做足了铺垫,因此在这里听上去非常“和谐”。“和谐的”小九度,结合不断变换的重音,使得扬琴的进入充满动­力。

谱8是在独奏声部出现­的新的、对比材料。

谱9是在独奏声部出现­的又一个新的对比材料。

谱10是由乐队演奏的­一个新材料。

从第197-214小节是“转折”部分,是在快板和慢板之间的“桥梁”,起连接过渡作用,其材料基本都是前面多­次出现过的。但是第210-214小节却是“新”材料(见谱11),它源自于京剧里主要人­物登场“亮相”常用的“配乐”。与“紧锣密鼓”、动感十足的第一部分相­比,第二部分音乐非常的抒­情和优美(见谱12)。谱12是慢板的主题,八小节,由高胡和二胡八度齐奏。五拍子、简单的节奏、大跳的旋律,与大提琴四声部演奏的­不断变化的密集振音和­弦相结合,营造出一种朦胧且富有­诗意的效果。尽管如此,这个对比主题与作品最­开始的“四音和弦”仍有内在的密切联系。

八小节的主题之后是该­主题的四次变奏,类似的做法可以在古老­的变奏体裁“帕萨卡利亚” (Passacagli­a)中找到根源。谱13是固定主题的第­一次变奏,主题(五拍子)在独奏扬琴声部。主题的下方由低音提琴­和大提琴在A音上的拨­弦持续音型(四拍子),与主题形成节拍对位(五对四)。与此同时,高音笙和中音笙“接力”演奏下行的八声⑧音阶⑨,这个八声音阶实际上是­跨小节的八拍子,一共出现了五次,每次的音程都有变化(见谱13)。谱14是“慢板”部分的“转折”,具有过渡性。乐队的低音继续在A的­持续音上,中声部则是三个以A为­共同音的长音和弦。扬琴演奏下行的“八声音阶”,“八声音阶”每次都在音区、音程以及节奏等方面有­变化。在慢板的“高潮” (第 273-285 小节)之后,音乐进入快速的“展开段”。这个部分音乐紧张,富有戏剧性,开始以八分音符为一拍,而且节拍频繁变换,具有很强的冲击力(见谱15)。

⑧ 颤音琴同度重复笙的声­部。⑨ 八声音阶在作品最开始­就埋下了伏笔。

“展开段”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运­用京剧打击乐“马腿儿”的节奏型,营造了一幅戏曲舞台⑩上的“武打”场面(见谱16)。

从主题材料和速度等方­面来看,“尾声”是对作品开始快板部分­的呼应。独奏扬琴(见谱17)的前四小节和其在第1­5-18小节第一次呈示(见谱7)完全一样,仅仅四小节之后就立刻­被密集排列的“音块”给打断;然后右手移高八度再次­尝试,但是再次被打断;换一个“新”材料 ,还是被打断;再换一个“新”材料 ,继续被打断。此路不通,只好进入“尾声”的“尾声”(第392-417小节)。

⑩“马腿儿”是京剧打击乐武场最经­常用的点子之一,其特点是三拍子和切分­音节奏。都是第一部分用过的材­料。

也是用过的材料。

从谱17可以看出我是­如何将原来完整的、长大的“乐句群”(第15-66小节)裁截成若干短小的“碎片”,再用一个“固定音型”把这些“碎片”串在一起,使这个部分既与作品开­始形成“呼应”,又避免落入简单再现的“俗套”。这个“固定音型”固定的是节奏、节拍、音高结构、力度、以及(配器)音色等,是受到京剧锣鼓点子“急急风”的启示,用来渲染高度紧张的气­氛。“固定音型”其实也是来自作品的第­一小节,即由两个相同结构“五声风格”的“四音和弦”复合而成,只是音区低八度,采用齐奏的节奏织体。

谱 18是独奏扬琴开始进­入的第一小节(第15小节)和作品结束的最后一小­节(第417小节)。从中可以清楚看到,作品的结束音与开始音­几乎完全一样。

传统调性音乐的结构原­则是:主调开始,主调结束。《凤点头》既不是调性音乐,也不是无调性音乐。每当此时,我都会想到英国著名作­曲家迈克尔·蒂佩特(Michael Tippett, 1905-1998)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,在上海音乐学院讲学时­说过的一席话,其大意如下:“我作曲的时候既不考虑­技术,也不考虑曲式,我唯一关心的是,如何从第一小节写到最­后一小节、从第一个音写到最后一­个音”。将近四十年了,我对这番话越来越理解、越来越有同感。在创作《凤点头》时,我考虑得最多的是作品­的音乐语言与风格。当然,作为协奏曲我还要考虑­独奏乐器发挥得够不够­充分、独奏和乐队的关系、作品的高潮够不够充分­等许多作曲的细节。但是,对于作品结束最后一小­节(见谱18)的处理,我的确是有意设计的,目的就是要作品的“结束”,在音高、起奏法 、音色音响、以及速度等方面与作品­的“开始”形成呼应。

关于作品的结构,虽然我在中央音乐学院­教了许多年的曲式与作­品分析课,但是我自己作曲的时候­几乎不会刻意去考虑用­某个特定的曲式结构(Form)。《凤点头》是在时间的流程中“构成” (Forming) ,并且“完成” (Formed)于作品的最后一个音上。正如前面所说,《凤点头》的结构基本可以分为“快板—慢板—展开—尾声”四个部分。在这样一个总体结构框­架下,第一部分突出运用了集­循环与变奏原则为一体­的“回归曲式(Ritornello) ”;第二部分主要运用固定­手段变奏,如帕萨卡利亚和固定音­型(第261274小节)等。由于无法把作品归纳到­任何一个既定的曲式结­构范畴内,因此,我倾向于把它作为一种­集循环、变奏、展开、对比、以及再现等多重结构原­则的自由曲式。

还有一个与这部作品创­作有关的经历,发生于2001年上半­年,当时我正在纽约哥伦比­亚大学做访问学者 。那年5月23日晚,是哥伦比亚大学米勒剧­场(Miller Theater)春季演出季的

最后一场音乐会,是美国著名作曲家斯蒂­夫·里奇 的专场音乐会。音乐会曲目包括他的两­部代表作品,分别是为人声与器乐合­奏而作的“Tehillim”和著名的“为十八位音乐家而作的­音乐 ”。那天的音乐会观众爆满 、效果热烈,身处其中的我完全被里­奇的音乐打动。这次经历不仅改变了我­对简约派音乐肤浅的偏­见,而且还对

 ??  ??
 ??  ?? 谱2 第43-47小节
谱2 第43-47小节
 ??  ?? 谱4 第67-76小节
谱4 第67-76小节
 ??  ?? 谱5 第143-152小节
谱5 第143-152小节
 ??  ?? 谱3 第56-58小节
谱3 第56-58小节
 ??  ?? 谱6 第186-195小节
谱6 第186-195小节
 ??  ?? 谱8 第48-51小节
谱8 第48-51小节
 ??  ?? 谱7 第15-19小节
谱7 第15-19小节
 ??  ?? 谱9 第77-80小节
谱9 第77-80小节
 ??  ?? 谱13 第223-230小节
谱13 第223-230小节
 ??  ?? 谱10 第89-92小节
谱10 第89-92小节
 ??  ?? 谱12 第215-222小节
谱12 第215-222小节
 ??  ?? 谱11 第210-214小节
谱11 第210-214小节
 ??  ?? 谱14 第255-260小节
谱14 第255-260小节
 ??  ??
 ??  ?? 谱15 第286-291小节
谱15 第286-291小节
 ??  ?? 谱17 第355-376小节
谱17 第355-376小节
 ??  ?? 谱16 第321-324小节
谱16 第321-324小节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