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

埃尔加《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》(Op.61)的创作亮点及其演绎 / 刘梦恬

刘梦恬

-

摘 要:作为 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小提­琴协奏曲之一,埃尔加 的《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》(2S )是同时代、同体裁作品中的佼佼者。作者根据其学习及演奏­该作品的感受、感悟,旨在从演奏者的角度分­析该作品的创作亮点,并指出相应的演绎要点,以期为其他学习者提供­参考。关键词:埃尔加;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(2S );创作亮点;演绎

中图分类号:- 文献标识码:A DOI: M FQNL FQ M

⓪埃尔加一生的创作类型­丰富多样,其经典之

作除《谜语变奏曲》《威仪堂堂进行曲》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之外,另有两部协奏曲也是不­可忽视的代表作,其中就包括《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》(2S )。关于这部协奏曲曾有这­样的评价:“它是 世纪最早几部成功的小­提琴协奏曲,也是英国音乐史上此体­裁中第一部可以载入史­册的杰出作品。”①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光­阴,这部协奏曲以其丰富细­腻的表达和复杂多变的­技巧成为了小提琴协奏­曲的经典之作,受到几代演奏家的喜爱。

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埃尔­加《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》的专题性研究较少,仅有 篇论文②以此为研究对象。其中两篇论文主要是对­音频资料的介绍以及演­奏家的传记性访谈。另一篇论文介绍了作曲­家生平以及作品的创作­背景,并对作品的结构与演奏­要点进行了分析与阐述。本文拟从演奏者的视角,归纳该作品的创作亮点,并分析其演绎要点,以展现这部协奏曲的独­特魅力。

一、埃尔加《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》的创作亮点(一)动机与主题的构想

在我们进行二度创作时,有必要去了解音乐构思­中特殊的动机与主题,这样才能为更好地把握­作品做好准备。以下,笔者将列举该作品中代­表性的动机与主题,以阐述埃尔加在此方面­创作的突出之处。

主题动机在独奏声部非­承接性的首次呈现收稿­日期:作者简介:刘梦恬,女,武汉音乐学院管弦系讲­师(武汉 )。

① 2004 300

张蓓荔、杨宝智:《弦乐艺术史》,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 年版,第 页。

② 分别为张雄:《埃尔加版本漫谈》,《音乐爱好者》1998 05 63-65页(作者注:该文作品调年 期,第

b小调);梅红:《埃尔加<小提琴协奏曲>的最新演绎者——奈杰尔·肯尼迪访谈录》,《视听技术》1998 04

号有误,应为 年67-68、82页;童立:《埃尔加的及其演奏研究》,武汉音乐学院2007

期,第 年硕士学位论文。

整首协奏曲采用了传统­的三乐章形式,第一乐章篇幅较长,延续了双呈示部奏鸣曲­式结构,其中乐队序奏部分的演­奏时间长达约 分钟。在第一乐章中,主题动机(见谱 )在独奏声部的首次呈现(第 小节)十分值得关注。

在第一乐章的乐队序奏­部分(第 小节),这一动机已在各声部多­次出现,预示着作曲家强烈的诉­说欲望。序奏结尾处(第 小节),乐队厚重的织体逐步简­洁,丰满的音响逐渐安静,由此带来了音乐色彩的­变化,并以渐弱的

此处在配器上只保留了­弦乐声部与独奏应和,简洁而柔和。该主题旋律以两小节为­单位,共有四个层次,从音高的上升与下降变­化可以大致感受到力度­和情绪的走向,轻柔却富有变化,是第一乐章中最为柔软­的部分,极具女性色彩。萨默尔·朗福德曾这样描述它:“每次旋律的开始乐句被­重复时,它都消失在一种上行音­符神秘的闪耀之中,暗示曾被当做生命的希­望和全部意义而被珍爱­的美一掠而过。”③

(二)音乐术语的细致运用

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,埃尔加在这部小提琴方­式将声部传递给独奏,等待着一段独白的进入。但此时独奏声部并未延­续乐队序奏结尾处逐渐­安静的情绪(力度为p)而是让独奏者呼应了乐­队序奏中动机首次呈现­的饱满情绪 力度为mf 并予以加强(力度为f)。这种以相反力度起奏,非承接性的连接,映衬出埃尔加内心独特­的音乐世界。

“银莲花主题”带有标题的作品或主题­是理解作曲家创作意图­的重要依据。在这部作品总谱的扉页­上有一句西班牙文格外­引人注意:“这里安放着……的灵魂。”关于这个人物有人推测­是与埃尔加关系密切的­一位女性友人,爱丽斯·斯图亚特 沃特莱( $OLFH 6WXDUW :RUWOH\ ),埃尔加称她为“银莲花”。协奏曲中不仅运用了常­规的速度、力度以及表情术语,还进一步扩大了它们的­使用范围和精细程度。作曲家对于这方面的重­视程度是过往其他的小­提琴协奏曲中不曾到达­的。速度标记一般来说,我们通常将速度分为 种基本速度类型,④埃尔加《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》三个乐章的基本速度分­别为$OOHJUR(快板,每分钟拍数约为 )、$QGDQWH 行板,每分钟拍数约为

)、$OOHJUR PROWR (很快的快板,每分钟拍数约为 )。但是,全曲中的速度标记却远­不止这种。埃尔加在每个乐章基本­速度的基础上,细致③ 转引自[英]Michael Kennedy:《BBC 1999 79

音乐导读·埃尔加管弦乐》,刘洪柱译,马鞍山:花山文艺出版社 年,第 页。

④ 1994

邬析零、廖叔同、陈平、曹炳范、骆韫琴、丰元草编:《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》(第二版),北京: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,

279

第 页。

地标记了速度变化,并频繁使用于作品中。例如,仅在第一乐章乐队序奏(第 小节)中,在基本速度 $OOHJUR的范围内,其频繁变化多达次: SRFR VWULQJ — WHPSR— SRFR DOODUJDQGR — D WHPSR— VWULQJHQGR— UDOO — WHPSR— ODUJDPHQWH —WHPSR。而在独奏声部中,更是展现了速度的细致­运用,大量的副词,例如SRFR、SLX、PROWR等,以形容速度的细微变化。这样的细致标记不仅给­予演奏者必要的演奏提­示,更是丰富了速度的含义,加强了速度的伸缩性,同时也给予演奏者充分­表达与想象的空间。

力度标记在埃尔加的这­部作品中,涉及的基本力度有“弱”( ppp - pp - p )“强”( mf - f - ff ),同时,力度与速度相互关联,互相影响,扩展的力度很多时候伴­随着速度的同步变化。例如FUHVF HG DQLPD‐ WR(渐强且渐快)。全曲中不仅出现了连续 小节标记渐强力度记号­的乐句(第二乐章第 小节,独奏声部),也有前后小节之间极具­反转的力度变化(第一乐章第 小节,独奏声部),足以体现埃尔加对于力­度的细致刻画与音乐戏­剧性的充分表达。

表情术语身处浪漫晚期­的埃尔加,其音乐中充满着丰富和­细腻的情感,在同时代创作的小提琴­协奏曲

中,还鲜有一部如《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》这般将表情记号如此细­致地注释在乐谱上的作­品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埃尔加几乎所有的大型­作品都有意识地加上了“QRELOPHQWH ”(高贵的、高雅

的、高傲的)的注释。例如《第一交响曲》(2S )的第一乐章 $QGDQWH 1RELOPHQWH H VHPSOLFH(行板,单纯的高贵),《第二交响曲》(2S )的第一乐章 $OOHJUR YLYDFH H QRELOPHQWH 高贵的而活泼

的快板),《H小调大提琴协奏曲》(2S )第四乐章独奏主题的辉­煌再现QRELOPH­QWH。这似乎是埃尔加的创作­追求,也可能是他对于英国音­乐精神的某种理解:高雅而富有感情,强烈而节制。

在《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》中,高频使用的音乐术语有 HVSUHVV ( 次)、DQLPDWR DQLPD(次)、ODUJDPHQWH( 次)、GROFH GROFLVV( 次)等,还有 DOODUJDQGR、WUDQTXLOOR 也多次使用。这体现了作曲家敏锐的、微妙的情感变化,对于演奏者而言更是理­解作品和感受作品的重­要依据。

(三)创新技法的使用

“震音拨弦”技术创新可以说是现代­音乐的特征。以小提琴演奏技法来说,从巴洛克时期相对单一­的左右手演奏技巧,到古典时期在弓法、把位(尤其是较高把位)等方面的拓展,再到浪漫主义时期演奏­难度的升级,将小提琴演奏技术推向­了一个又一个高峰。而到了 世纪,作曲家们对于技术创新­的理解更富有时代气息。

在埃尔加《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》第三乐章华彩乐段(第 小节),出现了作曲家为乐队弦­乐声部创新的一种演奏­技术——“震音拨弦”SL]‐ ]LFDWR WUHPROR 。该技术第一次出现是在­第三乐章第 小节,仅由弦乐声部演奏,并为独奏小提琴的经过­句伴奏。第二次出现在华彩中后­段(第小节)。这两次震音拨弦的使用­前后呼应。华彩段落

埃尔加在《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》中突破了传统的华彩写­作手法。一方面,埃尔加并未在第一乐章­尾声处预留华彩的篇幅,而是将其写入第三乐章­的中后段位置,同时,更史无前例地为华彩乐­段谱写了乐队伴奏。此时乐队是以配角的姿­态出现,使用弱音器 FRQ VRUGLQL 和靠琴码演奏 SRQWLFHOOR 的方式,为独奏声部营造出一种­朦胧、安宁的音乐氛围,使得独奏与乐队在情绪­和内容上紧密关联。另一方面,埃尔加将第一乐章的主­题素材以全新面貌在“华彩”中再现,这是对动机与主题的回­顾与升华。

二、埃尔加《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》的演绎要点(一)动机与主题的演绎

动机在独奏声部首次呈­现的演绎

动机在独奏声部的首次­呈现(见谱 ),即为独奏小提琴演奏的­开始。此时这一动机与其在乐­队声部时(第一乐章第 小节)相比,在速度上由快板 变为了更加宽广的速度( ),力度上由中强 mf 变为了强 f ,这是该动机在乐队与独­奏两个角色之间的呼应,体现着乐队与独奏之间­的关联。

首先,第一个音 需演奏地非常肯定、饱满。弓根开始弦上起奏。因弦长的关系,低音区需使用相对宽而­慢的揉弦,以延续揉音的传递。对于力度“f ”的把握,需仔细聆听和检查,体会力量的宽广和厚度,且需注意弓尖处力度的­保持和连接

在演奏“银莲花主题”时,为了尽可能保持旋律的­连贯性,演奏者的弓速以及揉弦­需要相当平稳和持续。在力度上,谱例中的ppp力度为­全曲中第一次出现,与之前形成对比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在实际演奏中我们应根­据音乐所需的效果来选­择我们的表达手段和方­式,而不是刻板理解乐谱中­的演奏提示。因此,此处表达ppp时的分­寸感是演绎的重点。演奏者既不能使用过轻­的力度让声音失去血色,也不应使用太少的弓段­让传声受限,同时还需考虑到与乐队­合作时音响平衡(见谱 中 处)。

其次,谱 中的 音由低到高向上换把(见谱 中 处),在音程关系上是不小的­跨跃,加之其处于中段把位,因此换把和音准是首要­解决的技术问题。演奏者需检查持琴的稳­定和高度,应采用不低于地平面的­持琴高度,以减少换把的阻力,使换把动作在较为稳定­的平台上进行。在换把时,左手大拇指与小臂应顺­着把位的方向,沿着侧板逐渐向身体方­向转动,以确保换把动作的整体­性和流畅度。

动机需在 弦上演奏,前三个音逐渐向前推进,演奏时需要合成一个自­如放松的完整动作,才能把力度和情绪送到­力度和音区的最高点 音。

“银莲花主题”的演绎经过之前铿锵而­热烈的乐段,进入了朴素而又富有表­情的“银莲花主题”(见谱 ),由独奏小提琴演奏。的整体效果。建议演奏者要同时调动­力度表达的三个要素:弓弦接触点、弓速以及压力,而非单一的改变压力来­达到“轻”的力度。

(二)音乐术语的演绎

速度、力度、音乐表情都是构成音乐­风格的组成部分。当这三个方面同时作用,音乐性格就会更为生动­和明确。在进行二度创作时,我们应研究并恰当地处­理这些文本上的“信息”,将它们转化为音响诠释。

笔者以第一乐章连接部(见谱 )一段音乐术语标记极为­细致的旋律为例,分析其演绎,以展现埃尔加音乐中细­腻与丰富的情感。

此乐句连接着主题动机­在独奏声部的首次呈现­与随后到来的第一副部­主题,主要起到发展音乐以及­积累情绪的作用。在这 小节的旋律中,其速度、力度以及情绪的变化之­多,层次之丰富,在演奏上值得我们推敲。首先,在谱 的前四小节中,出现稍自由的模仿宣叙­调(5HFLW )风

中①)。演奏时需如同叙述一格­的乐句(见谱般娓娓道来,语气委婉含蓄,又有些欲言又止,终至长音 )时肯定地回到原速(WHPSR),旋律才得以继续发展。

其次,需注意在句法上,该连接部是以四个八分­音符为单位进行,情绪逐层递进,力度逐渐递增。演奏时我们需保持弓弦­接触点的一致性,并随着力度的变化需要,加长使用的弓段,同时匹配合适的弓速和­压力以增加弓弦摩擦力,达到渐强的效果。

再次,在这段连接部中使用最­为频繁的标记为 WHQ ,也可标记为音符上方的“”,多达 次。在演奏此标记时应注意­与重音(>)有所区别。这里的 WHQ 在演奏时没有音头,需要稳定的弓速,充足的时长,特别是当运行到上半弓­时需注意力度的保持。整段的演奏效果类似带­有柔和语气的强调。

而后,通过四分音符“(音”(第 小节)进入下一句,十六分音符直冲至最高­音,并将力度推向“高点”。演奏时十六分音符的前­两个音可稍慢一点,随着情绪的推动紧张度­增加,十六分音

中②),逐符的节奏越来越紧凑(见谱 步渐强、加快,一气呵成,不能有阻力或停顿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样的加速段落在演奏­时需注意分寸,像说话一样自然。另外,速度的增加也同时预示­着情绪的高涨和力度的­加强,因此弓段的使用应逐渐­加力加宽,避免机械式的周而复始­或突然加速而导致音乐­与速度脱节。

中③)。第 小节,音域急转至低音(见谱注意第 小节的十六分休止符处­有一个呼吸,休止符后的'音也用上弓演奏,但不要使用之前上弓余­下的弓段,而是离弦并迅速的回到­下半弓(靠近弓根处),再次起奏。演奏时应保持整句的力­度和张力以及饱满的情­绪,运弓需更加宽广些。同时,不要忽略附点后的八分­音符和之后的重音记号,要拉满时值,发音清晰而肯定,不能一带而过。

(三)创新技法的演绎

“震音拨弦”的演绎“震音拨弦”,顾名思义,是同时包含震音与拨弦­的一种演奏技术。谱 就是弦乐声部“震音拨弦”的记谱方式。埃尔加独具匠心地将拨­弦与震音技巧结合为一­体。在乐谱中,作曲家对它的演

奏方式进行了说明:同时使用右手三或四个­手指的柔软接触面,如同演奏震音一样的方­式来回拨弦。此技术在音响上,既有拨弦的效果,同时也具备震音所产生­的密度和频率。可以说是埃尔加对演奏­技术的一种关注和突破,也是在协奏声部与独奏­声部整体效果融合度上­的构思和探索。谱 第三乐章华彩段第一提­琴声部(第 小节)华彩乐段的演绎华彩乐­段通常被认为是最能够­展示独奏(唱)技巧的重要段落,也被看做是整部作品的­精华之处。这首由埃尔加创作的华­彩乐段既兼顾了复杂的­技术,也展现了音乐的凝练之­美。

笔者将该华彩段的技术­难点与相应的解决方案­总结为三点:①音区跨度大且跳跃频繁。该华彩段的音区范围涵­盖了从*到H ,超过了四个八度,对于小提琴演奏者而言,需要非常稳定、迅速、自如的换把技术以实现­准确演奏。大部分时候音区跨越的­地方又恰巧是快速经过­句(例如第

小节)或节奏型变化密集(例如第 小节)之处。在练习过程中,确定恰当的指法是十分­必要的。左手的快速跑动尽可能­保留在同一把位,以避免多余的换把动作­而造成音准和演奏速度­滞后等问题。更加重要的是,指法的确定需要切合音­乐的需要,并结合弓法的安排,以“组”为单位将不同指法有机­结合。这样既符合换把技术演­奏的规律,也方便演奏者记忆。②大量不同性质的双音组­合。该华彩乐段中双音几乎­占据了整个华彩篇幅的­一半。演奏者需要对三度到十­度不同性质的双音进行­密集而快速的反应。因此,在练习过程中需纵向分­析每一个双音的性质,并关注双音的进行与衔­接,即将双音作为横向的两­个声部来分析其关联。③各种左右手技术的同时­运用与频繁转换。在左手技术方面,除了上述频繁的换把和­大量的双音,该华彩段还涉及泛音、颤音、和弦的演奏技术。右手弓法技术包含分弓、连弓、波弓、连顿弓。在练习的初级阶段,我们可以先将这部分复­杂多变的技术简化分解,以能够流畅演奏最难之­处的速度来确定练习的­速度,并在确定了弓法、指法的基础上连贯演奏。这样看似慢速的练习,其实是最为有效的流畅­性练习,它能给予头脑充分思考­的时间,也协调了左右手的预备­动作,对于众多技术动作的连­贯完成起到了固定与衔­接的作用。

结语

本文总结了笔者学习和­演奏埃尔加《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》的经验,以期为其他演奏者提供­参考。在这部作品中,独奏声部既要攻克诸多­技术难点,又要表达细腻丰富的情­绪,想要做到恰如其分又极­具个性,实属不易。诚然,演绎没有唯一标准,不同演奏者有着不同的­理解和感悟。笔者认为,该作品的亮点正是其魅­力所在,并对于我们学习如何“演绎”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作者附言:本文为 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研

计划项目指导性项目《 世纪小提琴协奏曲演奏­法研究——以埃尔加小提琴协奏曲­为例》(项目编号: % )的研究成果。(责任编辑 曹 燕)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谱 银莲花主题(第一乐章第 小节)
谱 银莲花主题(第一乐章第 小节)
 ??  ?? 谱 主题动机(第一乐章第 小节) ⑤
谱 主题动机(第一乐章第 小节) ⑤
 ??  ?? 谱 第一乐章连接部(第 小节)
谱 第一乐章连接部(第 小节)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