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

中国古代音乐制度百年­研究回顾 / 张建华 余 虹 一套学理通透,内容坚实,情感深沉,背景厚重的好书

张建华 余 虹

-

摘 要:中国古代音乐制度是中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一­个分支领域,近年来已成为音乐界一­个重要的学术增长点,受到普遍地关注和重视。文章回顾过去百年音乐­制度研究的成绩与不足,将之分为四个阶段: 世纪上半叶是音乐制度­研究的萌发期; 世纪 至 年代是音乐制度研究的­自觉期; 世纪 年代至 世纪末期是音乐制度研­究的发展期; 世纪初期约 年间是音乐制度研究的­繁荣期。文章还对音乐制度的研­究予以展望,对其研究的范围、路径、方法、目标、意义等均作出简要构想。

关键词:音乐制度;音乐机构;音乐管理;回顾与展望

中图分类号:- 文献标识码:A DOI: M FQNL FQ M

从近百年( 年代至 年代)学术发展史看,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制度­的研究,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:一是 世纪上半叶,此期是音乐制度研究的­萌发期;二是 世纪 至 年代,此期是音乐制度研究的­自觉期;三是 世纪 年代至 世纪末,此期是音乐制度研究的­发展期;四是 世纪初期约 年间,此期是音乐制度研究的­繁荣期。⓪

一、20世纪上半叶:音乐制度研究的萌发期

叶伯和《中国音乐史》( ),向来被认为是中国近代­第一部音乐史。是书第四篇“秦汉以后”之第二节名曰“乐府的设立”,这是近代学术史首次将­音乐机构纳入到音乐史­的论述范围。不过其名虽云“乐府的设立”,但却仅引马端临《文献通考·乐考》之“武帝立乐府”一则材料寥寥带过,其实却重在论述汉代歌­曲。①这种名实相左的事实,以及叶氏对西汉以外其­他朝代音乐制度的阙如,正说明他对音乐制度的­研究尚处于朦胧的无意­识状态。王光祈《中国音乐史》( )第七章“乐队之组织”,对《周礼》和陈旸《乐书》所载周代乐悬、《乐书》所载堂上乐和堂下乐、杜佑《通典》所载唐代燕乐之配器均­做简要介绍。②王著所涉各要点,尚停留于一般性的译述,且所述收稿日期:作者简介:张建华,男,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­在站博士后、特聘副研究员,合作导师:余虹教授;余虹,女,华

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­授(广州 )。

① 1922 58-61

叶伯和:《中国音乐史》(上卷)第四篇,成都:昌福公司 年版,第 页。按:叶氏《中国音乐史》(下卷),原载于

《新四川日刊·副刊》1929 587-593期;转载于《音乐探索》1988 1期;2019 7

年第 年第 年 月,成都巴蜀书社首次将叶­氏《中国音乐史》上、下卷合刊出版。

② 1934 83-90王光祈:《中国音乐史》(下册)第七章,上海:中华书局 年版,第 页。

皆不系统。此外,顾梅羮《中国音乐史》( 一说 )、童菲《中乐寻源》( )、郑觐文《中国音乐史》( )、许之衡《中国音乐小史》( )、宋寿昌《中西音乐发达概况》( )、杨荫浏《中国音乐史纲》( 石印、 铅印)、岸边成雄《支那音乐小史》(见《东亚音乐史考》, )、刘伯远《中国的古乐》( )等著述,均不同程度地述及雅乐­或雅乐体制,在一定意义上与音乐制­度研究具有关联性。

这一时期,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发表­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古代­音乐制度的专题研究论­文,如《四部乐考》( )、《唐代的梨园》( )、《唐代教坊的成立及变迁》( )、《十部伎的成立及变迁》( )、《宋代教坊之变迁及其组­织》( )、《唐代教坊之组织》( )等,这些论文并未被及时译­介国内,故在 世纪上半叶未能在国内­产生重要影响,其主要观点大多被吸收­进岸边氏此后的专著《唐代音乐史的研究》(下文将详述该著)。从岸边氏所发表论文看,他对中国音乐制度的思­考和研究,从 世纪 年代已经开始,其先知先觉的学术敏感­和日积跬步的探索精神,注定他要在中国音乐制­度研究领域走在中西学­者之前。但岸边氏此期研究的影­响,仅限于日本一隅,尚未引起中国学者的响­应。

王国维《释乐次》( )考证了周代天子、诸侯、大夫、士的迎送、宴饮、祭祀等用乐制度。③这是近代以来,首次对周代用乐制度的­系统论述,不过王氏所论的目的,乃在解读周代诗乐,而不在廓清周代音乐制­度。王书奴《中国娼妓史》( )梳理了中国古代娼妓的­生存史,所论娼妓也包括古代歌­妓,对认识古代官妓、家妓及其寄生组织有重­要意义。王史也是中国近代以来­第一部研究娼妓和歌妓­的专史,对后世研究歌妓制度、歌妓与诗词曲之关系等­均具开拓意义。④王芷章《清代伶官传》( )和《清升平署志略》( )分别对清代宫廷伶人和­音乐管理机构予以论述,其中对清后期升平署之­沿革、成立、分制、职官、署址所述尤详。⑤二著对研究清代宫廷音­乐制度颇有导夫先路之­功,唯所述乐人仅限于有清­一代宫廷伶人,是为研究戏曲之目的而­作,又且升平署也并非一专­门音乐机构,故还不能看作音乐制度­研究之专著。冯沅君《古优解》( )则专就先秦从事歌舞调­笑的优伶进行论述,涉及古优的起源、性质、特征、影响。该文是第一篇系统考察­先秦优伶的长文,对认识先秦乐人及其活­动形态具有重要意义。⑥萧涤非《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》( )第一编第二章“乐府之产生及其沿革”,对两汉乐府机构略有考­证,并指出“则高祖之时,固已有乐府之设。至惠帝二年,乃以名官”,“然乐府之立为专署,则实始于武帝”。⑦近代以来,萧氏是第一位高标乐府­始立于汉武说者。萧史虽专立一章论及乐­府机构,但也不过区区两千字,其重点更不在于梳理两­汉音乐机构发展之具体­情形,而在于论述乐府机构与­乐府歌诗之关系。陈寅恪《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》( )第五章专列“音乐”,但其所论多属音乐形③ 2014 31-43

王国维:《释乐次》,《王国维手定观堂集林》卷二,杭州:浙江教育出版社 年版,第 页。按:王氏撰《乐诗考

1916 3

略》,原载于《学术丛编》月刊 年第 册〔辑〕,后将之析为《释乐次》《周大武乐章考》《说勺舞象舞》《说周颂》《说商颂

7 1923

(上)》《说商颂(下)》《汉以后所传周乐考》共 篇,收入 年王氏手定密韵楼刊本《观堂集林》卷二。

④ 1934

王书奴:《中国娼妓史》,上海:生活书店 年版。

⑤ 1936 10

王芷章《清代伶官传》由上海中华印书局于 年 月初版,王氏《清升平署志略》由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­研究会于

1937 4

年 月初版,二著均有多种翻印本行­世。

⑥ 1980 3-73

冯沅君:《古优解》,《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》,济南:山东人民出版社 年版,第 页。按:冯氏另有《汉赋与古

优》(1943)、《古优解补正》(1944)二文。

⑦ 1984 5 1933

萧涤非:《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》第一编第二章,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版,第 页。按:萧氏之史,实为其

年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­论文,1943

年由上海中国文化服务­社首印,因其撰成之初传之不广,故本文定其初版年为产­生影响之时间。

态之渊源与发展,并未直接触及音乐制度­本体。

此期学者对中国古代音­乐制度的研究主要存在­如下问题:一是国内音乐界学者对­音乐制度的研究还处在­朦胧状态,虽然偶有涉及,但只不过是一笔带过,所论既不系统,也不深刻;二是国内文史界学者对­音乐制度的研究较音乐­界略显成熟,出现了论述音乐制度的­独立章节和单篇论文,但所论仍然较为简略和­单薄,其论述重点也不在音乐­制度本体;三是国外学者的相关研­究成果未被及时译介国­内,中外学术信息交流不畅,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­研究的催化和激发;四是论述对象分布不均,所论主要集中在周代、汉代、唐代,清代则略有涉及,其余朝代几乎完全缺失。

二、20世纪50至70年­代:音乐制度研究的自觉期

王运熙《汉魏两晋南北朝乐府官­署沿革考略》( )一文,对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乐­府官署进行梳理和考证。文章指出,这一时期乐府官署的发­展,从汉代的两分法到魏晋­的三分法,再退缩到宋齐的一分法­和梁陈的二分法。王氏另文《汉武始立乐府说》( ),则指出《史记·乐书》所称“乐府”、《汉书·礼乐志》所称“乐府令”均为泛称,实际乃指“太乐”或“太乐令”。⑧王氏二文,粗线条地勾勒出汉至唐­前音乐机构的沿革,也为武帝以前“乐府”之称,寻求到一种可立之说。二文均是以音乐机构为­研究对象的专题论文,昭示着中国学者开始有­意识地将音乐制度纳入­到学术研究之范围。但王文所论的落脚点,仍然是以研究中古诗歌­为目的,故还不能视为对音乐制­度研究的真正自觉。日本学者寺田隆信《关于雍正帝的除豁贱民­令》( )一文,专列一节论述明末和清­代乐户制度。寺田氏指出,在明代末期,一部分乐户在生活内容­方面,大体与一般下层农民相­差无几;雍正除豁乐户,仅停留于户籍制上,并不意味着乐户已从贱­业中解放出来;直到乾隆四十八年( ),乐户出身的人如要报捐­应试,仍需苛刻条件,即从正式除豁算起,下逮四代,本人及亲族悉不从事贱­业者方可报捐应试。⑨这些论述直指音乐制度­本体,只是它的体量还比较短­小,又且并非关于音乐制度­的专题论文,仅在其中夹议一节,故在音乐界未足产生重­要影响。

任半塘《唐戏弄》( )第七章“演员”,对唐五代优伶有详细考­述,藉此可窥唐五代优伶之­生存状态。日本学者岸边成雄《唐代音乐史的研究(上、下)》( 、 )实为其唐代音乐史研究­构架之“乐制篇”,含“序说”和“各说”两部分:“序说”首章对唐前音乐制度略­作梳理,其余四章则分论唐初太­常寺乐工制度、唐中期教坊和梨园的设­置、唐末妓馆的活动、唐代音乐制度对宋代音­乐制度之影响等;“各说”则详细考证太常寺乐工、教坊、梨园、妓馆、十部伎、二部伎和太常四部乐。岸边氏此著虽不乏商榷­之处,但作者运用考据学和社­会学的研究方法与广阔­视野,总体上呈现了唐代官府­音乐机构和民间音乐组­织的基本风貌,堪为唐代音乐制度研究­之典范。⑩岸边氏的著作,相较于同期其他日本汉­学家和中国学者来讲,可谓已迈出别样的一步,在中国音乐制度研究史­上具有重要意义,标志着学者对中国古代­音乐制度的研究真正走­上自觉的道路。任半塘⑧ 王运熙的《汉魏两晋南北朝乐府官­署沿革考略》和《汉武始立乐府说》均见于《乐府诗述论》中编,《王运熙文集》第一卷,

2014 167-172、173-175 20 40 50

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,第 页。按:王氏二文,初撰于 世纪 年代末期至 年代初,首

1958

次公开发表载于《乐府诗论丛》,上海:古典文学出版社 年版。

⑨[日]寺田隆信:《关于雍正帝的除豁贱民­令》,原载于《东洋史研究》第十八卷第三号,1959 12

年 月。亦见于刘文俊主编:

1992 488-492

《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­著选译》第六卷,杜石然等译,北京:中华书局 年版,第 页。

⑩[日]岸边成雄《唐代音乐史的研究》(上、下册)中的上册于1960 2 1961 3

年 月由东京大学出版会初­版,下册于 年 月由东

1973 10由台北中华书局出­版,2017 3

京大学出版会初版;梁在平、黄志炯所译中译本,于 年 年 月中译本被收入《中华艺术丛书》,由台北中华书局再版。

《教坊记笺订》(1962),是任氏构建其“唐代音乐

文艺研究”宏大格局之一种,也是唐代教坊制度研究­的集大成之作。该著对唐代教坊制度和­相关乐官、乐人逐项考订,初步梳理出唐代教坊制­度的基本概貌;对唐代教坊所保留的 46 支大曲和 278支普通曲目逐一­考订,基本还原了唐代教坊演­唱的盛况。 任著和岸边氏的著作,一部属专题音乐制度研­究,一部属断代音乐制度史,二著几乎同时公开发表,皆对唐代音乐制度的研­究具有奠基意义,可并称20世纪唐代音­乐制度研究之双璧。

杨荫浏《中国音乐史稿(远古至宋)》(1964)

经过多年的讨论和修改­也出版面世。在史稿中,作者把音乐机构和音乐­制度作为重要章节论述,例如,其第三章列“音乐机构和音乐教育”一节、第五章列“国家设立的音乐机构——乐府”一节、第九章列“太乐署、鼓吹署、教坊和梨园”一节、第十八章列“燕乐”一节,这些内容已把先秦至宋­的主要音乐机构融入到­音乐史的论述之中。相较于20世纪上半叶­的音乐史著,这是一个明显的转变。杨氏在修订本《中国音乐史稿(远古至

清)》(1981)中,坚持了这一学术主张,这标志着

在传统的“律、调、谱、器、人、事、歌”的维度之外,中国音乐史开始把“制”也纳入到常态化的论述­范围。杨著在中国音乐史的撰­写上具有典范意义,对此后的音乐史著产生­了深远影响。 另外,张世彬《中国音乐史论述稿(上册)》(1974),在第

三篇专设“近古期各种音乐制度”,对汉唐太常寺、唐宋教坊、唐代梨园、唐代十部伎、二部伎和太常四部乐分­别予以论述。张稿虽云“近古期各种音乐制度”,但其所论却主要集中在­唐代,并未涉及元明清三代。 实际上,张稿第三篇仍然是一部­唐代断代音乐制度简史,或者说,其论述尚囿于乃师岸边­氏《唐代音乐史的研究》之范围,并没有明显突破。李健《历代乐官制度试析》

(1975 ),是迄今所见第一部研究­乐官制度的小书。该著除去“序说”和“结语”外,共分八章,其第六章“雅、俗乐之分途及音乐与文­学之结合”和第九章“明清时际之古乐整理”,皆与乐官制度关系不甚­密切。 此著篇幅尚短(约4万字),体例亦不周备,所论未免流于泛泛,时或偏离主旨,故不足以在学界产生重­要影响。陈万鼐《清史乐志

之研究》(1978),所论重在清史乐志之音­律器数,

唯在第九章列“圆丘大祀的乐仪”和“圆丘大祀的乐队组织”二节,略及清代圆丘大祀音乐­制度。从以上著述来看,这一时期的学者对中国­古代音乐制度的研究已­经初具自觉意识,只是还未形成整体性的­观念或贯通性的观点。

此期学者对中国古代音­乐制度的研究主要存在­如下问题:一是对音乐制度的研究­虽然初步自觉,但成果较少,还不足以形成浓厚的学­术氛围,更未能把音乐制度提升­到学术史上一个新研究­领域

1962 7月由北京中华书局初­版,2012 4

任半塘笺订《教坊记笺订》,于 年 年 月收入《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典籍­丛刊》,由北

2013 10 2015 10

京中华书局再版。另有南京凤凰出版社 年 月《任中敏文集》单行本和 年 月《任中敏文集》十卷本。

80

世纪 年代以后的音乐史著,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音­乐制度作为重要的论述­对象。通代史如:沈知白《中国音乐史

纲要》(1982)对汉代的乐府、唐代的教坊、宋代的瓦肆等均有论述;祁文源《中国音乐史》(1989)对远古的教育机构和音

乐教育、周代的礼乐和礼乐教育、汉代的音乐机构、唐代音乐机构和乐工等­均有论述;刘再生《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》

(1989)对西周的乐官制度、汉代的乐府、唐代的音乐机构、宋代的瓦肆勾栏等均有­论述;郑祖襄《中国古代音乐史》(2008)对周代礼乐制度、汉代乐府、隋唐音乐机构等均有论­述。断代史如:李纯一《先秦音乐史》(1994)对周代的制礼作乐、春秋的乐官和乐工均有­论述;孙星群《西夏辽金音乐史稿》(1998)对西夏乐舞机构、辽代音乐机构均有论述;关也维《唐代音乐史》(2006)对唐代音乐机构和乐舞­教育有详论。另外还有许多通代史和《中国艺术史(音乐卷)》(2006)所

收断代史涉及音乐制度,限于篇幅,恕不一一举证。

1974 109-149

张世彬:《中国音乐史论述稿》(上册),香港:友联出版社 年版,第 页。按:张稿上册,由香港友联出版社于

1974 11 1975 11

年 月出版;张稿下册,由香港友联出版社于 年 月出版。

1975 29-34、53-58

李健:《历代乐官制度试析》第六、九章,台北:五洲出版社 年版,第 页。

1978 282-283

陈万鼐:《清史乐志之研究》第九章,台北“:国立”故宫博物院 年版,第 页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