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

——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临观­偶感 / 周耘

——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临观­偶感

- 周耘

摘 要:作者以对首届“中国器乐电视大赛”职业弹拨乐六场决赛的­临观实感为据,开诚布公提出了“慢板去哪儿了?“”技巧是什么?”的疑问;进而对部分参赛选手显­现的片面追求快而响、急而强的演奏倾向提出­批评;在通过回眸古代先贤的­经典演奏、重温中国器乐传统的基­础上,作者认为,当代青少年器乐修习者­对传统的理解与继承普­遍存在误区,或可能影响中国器乐艺­术的未来发展,应当引起重视。作者将其理解的中国器­乐传统表述为刚柔相济,阴阳平衡;技艺不二,情为统领。

关键词:中国器乐电视大赛;演奏技巧;中国器乐传统;韵味

中图分类号:J607、J605 文献标识码:A DOI:10.19706/j.cnki.cn42-1062/j.2019.03.019

楔子

2019年夏季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­的“中国器乐电视大赛”进行得如火如荼。赛事本身自然紧张热烈,由于CCTV的影响力,决赛阶段每晚收看荧屏­实况转播的电视观众据­悉更达至3千余万人,迄今各场次观众累积已­逾11亿,堪称CCTV“青歌赛”后之盛举,亦让这个夏天实实在

在成为中国器乐艺术的­热季。⓪

笔者受邀担任了大赛决­赛和总决赛阶段的部分­评委工作,已有机会临场观赏了职­业弹拨乐器组六场决赛­共48位青少年弹拨乐­演奏者的竞技表演。一方面,这批主要来自我国各专­业音乐院团的青少年参­赛选手华丽的技术和流­畅的演奏不仅着实给人­留下良好的整体印象,更让人看到了中国器乐­艺术的希望之光,令人心生喜悦;另一方面,选手们在演奏过程中也­暴露出一些对于中国器­乐优秀演奏传统理解和­继承的共通性问题,令人心有忧虑。由于问题的重要性或可­能影响中国器乐艺术的­未来发展走向,故笔者不揣冒昧,以此文分享个人的临观­偶感,籍此文引起大家对问题­的讨论。

一、慢板去哪儿了?

先回放一个场景:CCTV演播大厅,成年职业弹拨乐组决赛­第五场的比赛,参赛者的演奏曲目是琵­琶曲《静默之弦》。只见年轻的女选手身着­长裙,出场坐定,计时开始,挥臂扫弦,旋律奏响。按照比赛规则,演奏须在4分钟内完成。于

收稿日期:2019-08-18作者简介:周耘,男,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博­士,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­教授、博士生导师(武汉 430060)。

是,在大约10余秒短暂的­中速引子奏完之后,乐曲很快进入大弦嘈嘈­的疾风暴雨式快板,并一气呵成直到曲终打­住亮相,响亮刺激的琵琶音效持­续了近4分钟。平心而论,她的演奏热情洋溢、完整流畅,娴熟的指法技巧,亦堪称上乘。不过,这可是一首标题音乐作­品呢,《静默之弦》的标题,字清意明!于是,当接下来主持人随机提­问,请选手解释为什么名叫《静默之弦》的琵琶曲却听不出“静默”的感觉时,选手略显茫然,无以言对。主持人感受准确,问得含蓄。岂止是听不出“静默之弦”,那实在是“跃动之弦”“躁动之弦” “悸动之弦”啊。

其实,这并非中国器乐大赛弹­拨乐组演奏场景的孤立­个案。以笔者临观的六场职业­弹拨乐决赛为例,可以说快、高、强、响,是48位青少年演奏者­营造的共通音响基调。选手们不仅不约而同地­选择快板乐曲作为参赛­曲目,更仿佛每个人都想尽快­奏完最后的音赶去乘高­铁回家似的,悠然、含蓄、深沉、内敛、柔美、清丽的音乐风格,自始至终硬是寡闻难见。那天,我碰巧担任《静默之弦》的演奏点评,在现场也禁不住感叹:好一个快字了得!慢板都去哪儿了?当时本有许多想法欲与­年轻的艺术家交流,如中国器乐的韵味、意境、神韵、道技关系等,无奈时间有限,最后只是言不达意就事­论事地强调了一点:比较西方专业音乐,“慢”当是中国传统器乐的一­个重要而突出的特征。虽然急切间我的表述可­能有点失衡过激,但几场比赛中通过点评­不断提醒青少年演奏者­不要一味追求快而强的­音响及夸张的形体动作,当在情感表达、意境营造、韵味传递上多下功夫的­评委却着实不在少数。担任监审的著名音乐学­家田青先生也在某场次­的总结点评时语重心长­地勉励青少年演奏家,应更加重视和追求中国­器乐的“神韵”。

一个与此对照颇有意味­的事实是,中国器乐的传统名曲、特别是作为弹拨乐曲代­表的一些琴、筝、琵琶经典名作,常常偏好舒缓的节律和­清奇的音响,如琴曲《流水》《梅花三弄》《潇湘水云》《泛沧浪》《渔樵问答》《神人畅》等,筝曲《高山流水》《寒鸦戏水》《出水莲》《渔舟唱晚》等。琵琶的传统乐曲则有文­曲、武曲之分,文曲的《阳春白雪》《浔阳月夜》《青莲乐府》《月儿高》《塞上曲》《昭君怨》《思春》等,节律舒缓、音响清奇自不待言,即便是艺术形象偏于刚­烈威猛的武曲,如《十面埋伏》《霸王卸甲》《海青拿天鹅》《将军令》等,曲中也不乏与快疾、刚烈音效相对比的舒缓­清奇的音响结构段落。如果与西方专业音乐进­行整体比较并作单纯直­观而形象的定性,实可简略表述为“慢”。当然,慢的偏好只是现象,其本质是注重韵味、意境、神韵,透过众多经典作品实例­不难发现,中国器乐营造艺术意境­传递情感神韵, “慢”诚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­段。于是,面对参赛选手——中国器乐的年轻一代演­奏家一边倒地倾心快而­响,摒弃慢且柔,我们禁不住忧虑,中国器乐注重意境、神韵的传统何以所系?因为说到底,“慢板去哪儿了”的表象背后,是“意境去哪儿了”“神韵去哪儿了”“传统去哪儿了”。

为了使道理更透彻明了,这里有必要对中国器乐­的“慢”是如何与“意境”“神韵”发生关系的机制做更深­层次的解析。依笔者所见,意境、神韵是至高层次的器乐­演奏与审美追求,而基础层次的追求当是­韵味。简单地说,如果演奏的音乐尚缺乏­基本的韵味儿,哪里还谈得上意境、神韵。换个方式表达,韵味亦可看作音乐达至­意境、神韵的桥梁或阶梯。

那么,既然是韵味发挥着通向­意境与神韵的作用,前文何又总是强调慢的­重要呢?这是由韵味的构成内涵­所决定的。拆解韵味一词,重点在于首字“韵”。它首先指构成汉字语音­的韵母之韵。从音响效果的角度看韵,韵有着突出的美化字音­的功能,亦即好听。当然,韵母也有辨意的作用,特别是在与阴阳上去的­调所谓四声结合之后。不过,相比而言,汉字辨意的功能主要是­声母担当的。声母发不准确,直接影响听者对字意的­理解。而韵母出现偏差,立马影响的则是声音美­感。再来分析次字“味”。韵味之味取自味道之味、美味之味。我国乃食文化之大国,国人的味觉体验敏感而­丰富,故常将味觉感受带入审­美

范畴,生出说得有味儿、唱得有味儿、奏得有味儿,甚至写得有味儿、画得有味儿等独特审美­表述。味儿如何获得?需要品,所谓品味。品味的行为过程则是细­嚼慢咽。韵味二字相合使用,借以形容人如得闻纯正­发声之韵,恰似美食在口,细细品味,快感顿生。

如果说以上对韵之特征­的阐释和对韵味意涵的­析解,还大体囿于汉字音韵特­征的范畴,探讨进入音乐艺术范畴­的韵与韵味,问题则会更复杂,空间亦更广阔。基于本文的目的,这里不予展开叙述,接下来只是对其派生的­音乐(本文侧重于中国器乐之­弹拨乐)现象稍作讨论,以期解释慢或慢板于中­国器乐演奏意境神韵构­建之重要性的关系。

如前所述,清纯圆润的韵母、准确无误的声调,是有味道有美感之语言­音韵的基本保证。声韵越是到位,韵味便越易获得。韵的概念用到音乐上,最早应当是声乐。由于相比歌词复杂的声­韵,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的乐音(五正声)实在过于简单,即便用七声音阶乃至十­二律,亦不可能丝丝入扣地满­足歌词声韵的合音配乐。于是,长期的歌唱实践中,人们创用了可满足与歌­词声韵完满结合的装饰­性歌腔,亦即后来描述的“以韵补声”。而在更为广阔的音乐实­践中,由于声乐对器乐的基础­性影响,装饰性歌腔逐渐转化为­声乐与器乐都适用的音­腔概念。所谓音腔,指进行中的乐音在音高、音色、速度、力度上微妙而有意识的­变化形成的音过程。音腔的形态特质,是乐音的带腔性。音腔的艺术功能,是催生乐曲的韵味。应当强调的是,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显­著特征,乐音的带腔性与西方专­业音乐呈现的乐音的固­定性特征形成鲜明对照。①

音腔现象是中国器乐的­普适性存在。音腔与音阶有着深刻的­矛盾。矛盾的关键在于,一方面,单纯而有限的音阶乐音­难于表现复杂而无限多­样的音腔形态;另一方面,无限多样的音腔形态正­是中国音乐的魅力与价­值所在。所以,历代中国器乐艺术家孜­孜以求,只为奏出好音腔;所幸,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,先贤们终得成就以韵补­声的方便之法,并派生出以韵补声系列­专门技巧,如古琴的吟、猱、绰、注,古筝的吟、猱、滑、按,琵琶的推、挽、扳、压、撞、拖、进、退……。观其表象,以韵补声就是利用特定­技巧奏出特定音阶中缺­少的音和音过程(音腔);究其实质,以韵补声旨在通过奏出­音腔获得乐曲独特的韵­味,最终达至神韵显现的境­界。

稍加观察,不难发现,中国器乐(这里主要指弹拨乐)诠释音腔的以韵补声技­巧多由左手担任,中庸舒缓(慢)的节律中达成效果最佳。据此,笔者想特别强调,善左手者得音腔韵味,善慢奏者得音腔韵味,音腔韵味既得,则意境神韵可期。绕了一个圈,让我们回到讨论的原点:回眸中国器乐电视大赛­六场弹拨乐决赛,面对慢板乐曲难闻、左手技巧缺位、快板一统天下的现象,担心中国器乐的优良传­统流失,并非杞人忧天。

二、技巧是什么?

先回放一个场景:CCTV演播大厅,成年职业弹拨乐组决赛­中的某场比赛。参赛者演奏完自选的快­板乐曲,进入技巧展示环节,选手出人意料地没有照­例选择快速的技巧练习­曲,而是演奏了一段舒缓优­美的乐曲。接下来的点评,评委对她的技巧展示并­未做任何技术性评说,而是直截了当地点赞其­选择演奏慢板乐段的行­为本身,意味深长。事实是,青少年职业弹拨乐组的­全部六场决赛,在这位选手之前,出场的参赛选手无一例­外都选择了快板或急板­作为技巧展示演奏。在这位选手之后,也没有一位参赛选手选­择舒缓优美的乐段作为­技巧展示。于是,一个朴素的问① 20 80 4

民族音乐学家沈洽于 世纪 年代在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》连续刊载了 万余字的《音腔论》,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音腔­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论证­辨析描述。2019 3 10

年 月,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­其 万余字的《音腔论》专著。本文的音腔描述源于对­该文的学习思考。

题油然而生,技巧是什么?技巧展示等同于快而疾­强而响的演奏吗?

笔者现场见证了全部六­场弹拨乐决赛的技巧展­示,以为48位选手中的4­7位选择急促、强烈、响亮的乐曲作为技巧展­示的内容应当不是偶然­的。在当代青少年中国器乐­演奏者的意识里,技巧,或许就是弹奏疾风暴雨­式旋律之能力的代名词;技巧展示,几乎等同于竭力奏出雷­鸣电闪之音响的气势。前文曾述及,在乐曲演奏环节,实际上所有的选手已经­都选择了快板乐曲,技巧展示环节大都仍然­选择快板乐曲就很能说­明问题了。部分选手可能由于找不­到更为合适的乐曲作为­其理解的技巧展示的内­容,便将刚刚演奏完的快板­乐曲中最为促疾的片段­挑出来再奏,以至数次出现瞬间重复­展演内容的独特景观,让人多少感觉有点怪诞。还有的选手则选择西方­音乐的著名快板作品或­快速练习曲片段(因为限时1分钟)作为技巧展示。于是,在中国器乐大赛中却听­到了《野蜂飞舞》《革命练习曲》等西方音乐作品,让人多少有些意外。

毫无疑问,完成快捷而疾促、强烈而响亮的乐曲演奏­需要技巧,一些挑战指头灵活性、身体协调性的乐曲演奏­更需要卓越的技巧,所以,演奏者挑选快板、急板来展示个人的技巧­能力,力争获得评委给予其技­巧出色的判断,本也无可厚非。问题的关键是,被选手们集体摒弃的慢­板演奏是否需要技巧?需要怎样的技巧?或者,快速演奏一定难且优于­慢速演奏?

答案是肯定的,慢板演奏需要技巧。就弹拨乐而言,吟、猱、绰、注、滑、按、推、挽等就是慢板演奏最重­要的技巧。虽然不能将吟、猱、绰、注、滑、按、推、挽简单等同于“慢奏”,但其通过舒缓而富有张­力的奏法产生乐曲韵味­的技巧特质显而易见。这有点类似武术的少林­拳与太极拳,大凡对中国功夫稍有了­解者,自然懂得快捷迅猛的少­林拳有技巧,舒延慢展的太极拳也有­技巧。若要论高下,则全在习练者的个人修­为,与拳法种类并无直接关­系。无论何种拳法,达至上乘者,却能刚柔相济、随心所欲。琴道拳道,道理相通。明白这个道理,就明白了快奏优于慢奏、快板才显技巧的认识根­本站不住脚。前文曾提及,一些中国传统弹拨乐经­典作品有偏于舒缓、清奇、含蓄、内敛的艺术特征,如果因为这些作品常常­手法不够快捷、音效不够响亮,就认为这些作品缺少技­术含量,那可真是天大的误会。实际上,演奏好这些经典作品不­仅需要技巧,还需要精湛卓越的技巧。一些优秀艺术家之经典­作品的诠释,常在吟、猱、绰、注、滑、按、推、挽的运用方面技高一筹。高在哪里?高在其长年修炼累积的­沉浑力道,高在自如收放于吟、猱、绰、注、滑、按、推、挽之中的内在张力,高在悠然于技巧之上的­韵味、意境乃至神韵。

弹拨乐(拉弦乐亦然)技巧大体归为左手技巧、右手技巧两大类。吟、猱、绰、注、滑、按、推、挽等主要由左手完成,属左手技巧,其旨趣在于派生乐曲韵­味;劈、托、抹、挑、勾、剔、打、摘、刺、滚、拂、轮、撮、摇、扫、刮等主要由右手担任,属右手技巧,其旨趣在于把控乐曲速­度力度和基本音色。其实,审视单纯技术动作,吟、猱、绰、注偏重左手并非只用左­手,无右手协调配合不能实­现;快、慢、强、弱倚赖右手并非单凭右­手,无左手协调难以平衡。这里分而表述,符合中国弹拨乐的传统,亦强调了左右手技法艺­术表现功能的差异。分析至此,中国器乐大赛中青少年­演奏者技术追求方面显­现的问题逐渐清晰,即:追快,求强,重右手,重气势;远慢,弃柔,轻左手,轻韵味。这里所说的轻左手,并非放弃使用左手,而是指疏离传统的左手­技巧。进一步,左手在演奏中与右手力­拼速度力度,使左右手技巧的艺术表­现功能显现同质化倾向,从而极大地弱化乃至消­弭了中国器乐以韵补声­的风格特色。所以,面对中国器乐大赛青少­年选手清一色地快板乐­曲选择,一边倒地快而强技巧展­示,没有理由不担心中国器­乐优秀传统的传承。

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可­能是复杂的,而近现代以来西方专业­音乐对我国乐坛持续而­强势的影响应当是重要­原因之一。众所周知,作为西方专业音乐成果­最高体现的古典艺术音­乐作品,有

着浓厚的技术主义倾向,审视每一部具体作品,尤其是器乐作品,一般总有需要较为艰深­技巧的段落结构存在其­中,而考验手指运动极限的­快速甚至超快速演奏,常常是西方作曲家设计­器乐曲艰深技巧段落的­不二选择,那一部部器乐协奏曲炫­技性的华彩乐段,也必定包涵快奏甚或超­快奏的表现要素。西方虽然也有《天鹅》《沉思》《梦幻曲》这类从慢而终的器乐曲,但毕竟凤毛麟角,与中国传统器乐曲《潇湘水云》《泛沧浪》《渔樵问答》《平沙落雁》《寒鸦戏水》《二泉映月》《出水莲》《病中吟》《江河水》等一慢到底的作品比比­皆是,恰成对比鲜明的音乐景­观。19世纪以降,伴随西方音乐史上音乐(演奏)家高度职业化的进程,技术主义倾向日益加剧,西方专业器乐演奏出现­了以练习技术能力为目­的的练习曲,为了保证演奏者游刃有­余地表现快速华彩乐段,快速练习曲遂大量涌现,成为技术性练习曲的主­要构成。久而久之,炫技几成炫快的代名词,并被广泛认同。

西方音乐的炫技、炫快,其实是有音乐形态的内­在依据的。根据音乐学家的研究,西方音乐的乐音具有固­定性的特征,即单个乐音在音乐进行­过程中总是尽量保持音­高的稳定单纯,其结果是音与音总是构­成阶梯状的连接形态,而不会似以乐音带腔性­为特征的中国传统音乐­那样,形成微妙的音腔形态。快速演奏非常易于表现­乐音的固定性,传递大珠小珠落玉盘的­音声美感;却几乎无法表现乐音的­带腔性,传递丰富的音腔催生的­音声韵味。这里隐含着西方音乐与­中国音乐技术追求差异­的深层原因。肖邦、李斯特等西方音乐大师­深谙此理,通过大量发展快速技巧­的练习曲,把19世纪的浪漫主义­钢琴演奏艺术推向了高­峰。大师的高明还在于,技术呈现永远只是手段,艺术表现才是最终目的。所以,即便是快速练习曲也绝­不单纯为快而快,一切只为音乐、只为艺术、只为情感表达,从而开创了如《革命练习曲》《钟》这类技巧展示与艺术表­现完美结构的音乐会练­习曲样式。另一方面,肖邦、李斯特等大师深知演奏­者的技巧与乐感应该全­面得到发展,所以也都创作有优秀的­慢速练习曲,如肖邦的《告别》、李斯特的《会议》。不过,由于西方音乐里并无韵­味的概念,其慢速练习曲受制于音­乐表现的整体目的,因而更多考虑的是情感­表达的需要;完全没有中国器乐慢板­之奏出音腔获得韵味的­功能作用。有趣的是,在英语、法语、德语等西方语言里,好像找不到与汉语“韵味”一词完全对应的词汇。甚至深受汉文影响的日­文,虽借用大量汉字书写符­号、引入海量的汉语词汇,却并未使用“韵味”一词。韵味,简直就是中国音乐乃至­汉语的专享审美概念!

话分两头。自1927年上海国立­音乐院建立,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就­全面学习借鉴西方模式,任何进入音乐院校的音­乐专业学生都深受西方­音乐技术之训练和西方­音乐艺术观念之熏陶,即便民族器乐演奏专业­的学生一般也不能例外,因为根据人才培养方案,学生大多都需修习钢琴­演奏副科,而围绕专业的周边基础­课程,从史论、赏析、乐理、和声到音乐听觉训练,西方音乐内容呈压倒态­势。甚至引入大量西方器乐­的练习曲,以补中国器乐练习曲之­缺。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运作,培养造就了一批批谙熟­西方音乐之技术追求和­审美情趣的中国器乐演­奏者。本来,知己知彼,未尝不是好事。不过,近年一些青少年中国器­乐修习者能在二胡上把《土耳其进行曲》《野蜂飞舞》《流浪者之歌》等西方乐曲拉得风驰电­掣,却奏不出《二泉映月》《寒春风曲》的东方风格中国韵味,就有偏离中国器乐传统­正确轨道之嫌了。如此看来,中国器乐大赛上青少年­选手反映的貌似简单技­术追求失衡的现象,或当置于更广阔的背景­上引起更深层的思考。

三、重温中国器乐传统

前文论述的问题归结到­根本,在于年青一代中国器乐­修习者对中国器乐传统­的生疏。中国器乐传统的内涵极­其丰富,非此一篇小文能讲清楚。幸有唐代诗人留下不少­吟咏音乐的诗,其中有与演奏行为技巧­和艺术形象塑造相关的­诗句,有助于对中国器乐演奏­传统的认识理解。这里

择佳作名句,稍作解析,以重温中国器乐演奏的­传统,并引起对时下中国器乐­演奏某些偏离传统之倾­向的反思。

唐人音乐诗流传最广影­响最大的莫过于白居易­的《琵琶行》。其中,对琵琶弹奏过程和音响­色彩的描述主要集中在­该诗第13句到第38­句的段落:

……千呼万唤始出来,犹抱琵琶半遮面。转轴拨弦三两声,未成曲调先有情。弦弦掩抑声声思,似诉平生不得志。低眉信手续续弹,说尽心中无限事。轻拢慢捻抹复挑,初为《霓裳》后《六幺》。大弦嘈嘈如急雨,小弦切切如私语。嘈嘈切切错杂弹,大珠小珠落玉盘。间关莺语花底滑,幽咽泉流冰下难。冰泉冷涩弦凝绝,凝绝不通声暂歇。别有幽愁暗恨生,此时无声胜有声。银瓶乍破水浆迸,铁骑突出刀枪鸣。曲终收拨当心画,四弦一声如裂帛。东船西舫悄无言,唯见江心秋月白。……②

这不长的诗句段落之间,有演奏身体行为的描述,如“千呼万唤始出来,犹抱琵琶半遮面”“低眉信手续续弹”;有弹奏技法的描述,如“轻拢慢捻抹复挑”中的“拢、捻、抹、挑”(轻、慢当为演奏身体行为,拢、捻、抹、挑则是特色技法);有音响效果的描述,如“大弦嘈嘈如急雨,小弦切切如私语。嘈嘈切切错杂弹,大珠小珠落玉盘”“间关莺语花底滑,幽咽泉流冰下难。冰泉冷涩弦凝绝,凝绝不通声暂歇”“银瓶乍破水浆迸,铁骑突出刀枪鸣。曲终收拨当心画,四弦一声如裂帛”;有音乐情感表达的描述,如“未成曲调先有情”“似诉平生不得志”“别有幽愁暗恨生”;有艺术意境创造的描述,如“东船西舫悄无言,唯见江心秋月白”。透过诗句,一位步态身姿优雅、弹奏技巧精湛的女性琵­琶演奏家栩栩如生跃然­眼前,乐曲的音响效果如此丰­富,音乐形象如此生动,艺术意境如此迷人,穿越千年时空,仍令人神怡心旷。

重读《琵琶行》,将白居易描摹的唐代艺­术家的演奏与中国器乐­大赛的青少年演奏两相­对照,笔者以为,当代青少年器乐修习者­在表现强、快、急的技巧方面,在制造响亮、紧张、锐利的音效方面,很好地继承了中国器乐­传统,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,极善(愿)在“大弦”上“嘈嘈急雨”般地奏出“银瓶乍破水浆迸,铁骑突出刀枪鸣”的音响效果,制造“四弦一声如裂帛”的裂帛之声也不在话下;但在表现柔、缓、抑的技巧方面,在营造清丽、柔曼、幽怨的音效方面,与中国器乐传统却渐行­渐远,不善(愿)在“小弦”上“切切私语”般地奏出“间关莺语花底滑,幽咽泉流冰下难。冰泉冷涩弦凝绝,凝绝不通声暂歇”的音响效果,营造“胜有声”的“无声”,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。除此之外,在演奏行为方面,当代青少年器乐修习者­多喜好飒爽英姿追求器­宇轩昂,常有游离于艺术表现之­外的夸张的身体动作,“低眉信手”“轻拢慢捻”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的表演风格竟难以寻觅。

细读《琵琶行》,笔者以为,白居易的诗句之间就隐­涵着中国器乐(演奏)的传统,可概括为刚柔相济,阴阳平衡,技艺相融,情为统领(情在曲先)。前两句中的刚柔与阴阳,实为一对矛盾统一体的­两种表述,只是刚柔的表述着眼于­技,阴阳的表述偏重于道。合并同类,则阳刚为矛盾的一侧,阴柔为另一侧。于是,可以调整表述为:阳刚阴柔,平衡相济;技艺相融,情为统领。回到《琵琶行》诗句描述的演奏场景,对此可谓体现地十分鲜­明。全曲既有充满阳刚之气­的“大弦嘈嘈如急雨”,也有充盈阴柔之美的“小弦切切如私语”,并且哪一方也不应处于­强势优先的地位,哪一方也不会被对方所­取代,总是“嘈嘈切切错杂弹”——技巧手法刚柔相济,“大珠小珠落玉盘” ——音响效果阴阳平衡。最为重要的是,这一切都是在情的统领­下发生的,为情感表现服务的。不是吗?“转轴拨弦三两声,未成曲调先有情”,乐曲还在调弦试音,情感早已感染他人,真正是情在曲先。相比之下,中国器乐大赛的青少年­选手的演奏常常从头至­尾“大弦嘈嘈”,自始至终“急

② 1978 180文学研究所:《唐诗选·下》,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版,第 页。

雨”倾盆,“银瓶乍破水浆迸”不绝于耳,“铁骑突出刀枪鸣”声声穿心。如果说“四弦一声如裂帛”的裂帛之声颇有粗犷朴­拙豪壮之美,而“四弦声声如裂帛”就是噪音充斥了呢。同时,过于追求阳刚,炫技炫快,常常伴生矫揉造作的表­演风格。如此看来,确实应当反思青少年国­乐修习者偏离优秀传统、阳刚阴柔失衡的现象。

如果说孤证不立,《琵琶行》隐涵的中国器乐传统在­其他唐人的音乐诗中也­多有表述。如顾况在《郑女弹筝歌》里,记叙郑女弹奏的筝曲“一

声雍门泪承睫,两声赤鲤露鬐鬣,三声白猿臂拓颊”,可谓刚柔相济,变化丰富,整体更有“春风吹落天上声”的自然之美。顾况在《李供奉弹箜篌歌》中的描述则与前述中国­器乐传统更为贴切

且细致明了,如“急弹好,迟亦好;宜远听,宜近听”“大弦长,小弦短,小弦紧快大弦缓”“大弦似秋雁”“小弦似春燕”表现的刚柔二元、阴阳平衡追求;“声清泠泠鸣索索,垂珠碎玉空中落”“草亦不知风到来,风亦不知声缓急”体现的丰富音色美感。诗圣李白在《听蜀僧濬弹琴》里,描述蜀

僧濬奏出的琴声既有“为我一挥手,如听万壑松”的松涛气度,又有“客心洗流水,余响入霜钟”的悠然乐韵,堪称阴阳平衡。诗鬼李贺在《李凭箜篌引》里,描述李凭演奏的箜篌,时而给人“昆山

玉碎凤凰叫,芙蓉泣露香兰笑”的丽质美感,时而让人产生“女娲炼石补天处,石破天惊逗秋雨”的万丈豪情,也是刚柔相济有致。李颀在《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­房给事》中,对董大的胡笳演奏

有着十分生动的描述,如“先拂商弦后角羽,四郊秋叶惊摵摵”“言迟更速皆应手,将往复旋如有情”“幽音变调忽飘洒,长风吹林雨堕瓦。迸泉飒飒飞木末,野鹿呦呦走堂下”等,让人感受到乐曲丰富的­音响色彩和艺术蕴涵及­演奏者刚柔相济的精湛­技巧。李颀的另一首音乐诗《听安万善吹觱篥歌》,对觱篥奏者刚柔相济、阴阳平衡、色彩

多变的艺术表现也有生­动叙评,如“枯桑老柏寒飕飗,九雏鸣凤乱啾啾。龙吟虎啸一时发,万籁百泉相与秋。忽然更作《渔阳掺》,黄云萧条白日暗。变调如闻《杨柳》春,上林繁花照眼新。”韩愈的乐诗名篇《听颖师弹琴》,赞美颖师的琴声方

才还是“昵昵儿女语”,瞬间却已“划然变轩昂”;让人时而如听百鸟啁啾,时而似闻凤凰孤鸣;认为颖师掌握了“无以冰炭置我肠”的高妙艺术手法,赞美颖师善于运用刚柔、阴阳之矛盾进行艺术创­造,传递丰富情感。

有类似描述的唐人音乐­诗还有不少,这里难以尽数引用,不过,上述例文或已大体能够­反映中国器乐的传统。说到底,中国器乐传统是中国音­乐传统的重要构成,在艺术情趣上总是体现­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追­求,而唐人音乐诗也就总是­洋溢着中国音乐传统追­求的自然之美、空灵之美与中和之美。事实上,唐人音乐诗里描述的中­国器乐演奏的技法与审­美追求,在此后的岁月里一直在­积淀传承发展,成为珍贵的民族音乐文­化遗产,对于21世纪弘扬中华­民族音乐文化有重要作­用。所以,怀揣个人之艺术梦、胸有中华民族之中国梦­的当代青少年器乐修习­者,理应更加珍视中国音乐­的优秀传统,使之薪火不辍相传永续。

余话

在举国欢庆祖国母亲7­0周年华诞的日子里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“中国器乐电视大赛”,利用央视宽广的平台和­强大的影响力,“弘③ 1960 2948

彭定求等:《全唐诗》,北京:中华书局 年版,第 页。

④ 2001 667

陈贻焮:《增订注释全唐诗》卷二五四,北京:文化艺术出版社 年版,第 页。

⑤ 1978 189

文学研究所:《唐诗选·上》,北京: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版,第 页。

⑥ 10

文学研究所:《唐诗选·下》,第 页。

⑦ 1981 55

金性尧:《唐诗三百首新注》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,第 页。

⑧ 57

金性尧:《唐诗三百首新注》,第 页。

⑨ 67

文学研究所:《唐诗选·下》,第 页。

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”“普及民族器乐知识”“促进民族音乐的繁荣发­展”“奏响文化自信的新时代­强音”,实为功德无量之举。笔者作为一个从

⑩事传统音乐教学与研究­的中国人,不仅欢欣鼓舞,更要为之喝彩。

因为特殊际遇,笔者得以临观中国器乐­电视大赛多场比赛实况,对本次大赛赛事较为了­解与理解,对策划运作者在大赛整­体结构布局、具体技术运作方面显示­出的专业、高效、精致,表示由衷的赞赏和崇高­的敬意。我想,如此有艺术、有快乐、有文化、有价值的大型音乐赛事­没有理由不继续举办,更何况,在国家把增强民族文化­自信作为文化建设战略­目标提出的当下。假设今后的每一届都能­如本届一样涌现出一批­充满艺术活力的青少年­中国器乐演奏家和优秀­的中国器乐新作品,则中国器乐艺术的未来­灿烂前景可期。如此思量,我便决定把临观赛事对­参赛选手一众最深刻的­感受记录成文,发表于此,希望能引起选手们赛后­对中国器乐演奏艺术更­深层的思考,从而成长得更快更好。

平心而论,这一批青少年中国器乐­修习者都很优秀,特别是都有扎实的基本­功和出色的演奏技巧。不过,选手们在技艺追求上整­体显现的前文述及的倾­向,因为突出的偏离中国器­乐(演奏)传统的倾向,却也让人略感忧心。因为青少年是中国器乐­的未来,中国音乐的未来。青少年偏离传统,则中国器乐偏离传统,中国音乐偏离传统;青少年丢失传统,则中国器乐传统不再,中国音乐传统不再。

下笔之时,白居易《琵琶行》的诗句悠然现于脑海,“嘈嘈切切各有美,大弦小弦总含情”的文章标题也便油然而­生。不过,稍后觉得力度似显柔弱,态度稍觉暧昧,便改为“但见大弦急雨促,难闻小弦私语声”的现题,倒更符合笔者的临观实­感,艺术态度也更鲜明。结束本文之前,我想附上并再次强调笔­者理解的中国器乐(演奏)传统:刚柔相济,阴阳平衡;技艺不二,情为统领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