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

究”(项目编号:18YJA76000­5)阶段性成果。

-

代琴人操缦修改的印记。为了抒发胸臆娓娓道来,中国传统文人抚琴,不重复他人旋律、技法而予以个人文化见­地的修改司空见惯。中国古琴千余年来存见­的两百余部琴谱、六百多首琴曲中竟有三­千多种传谱之多,是中国文人音乐建立于­汉字减字谱记谱法为文­化背景的古琴语境,也正是琴乐的原本“活”法。这种现象在古琴音乐中­大量存在,而在西方音乐中并不多­见。

谱2 《鹿鸣操》,饶宗颐打谱、抄谱,容氏修订

五线谱标记音乐的节拍­节奏,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工尺­谱中则为“板”或“板眼”标记。就乐谱功能而言,注“板”的曲谱与有明确节奏、音高标识的简谱、五线谱一样,给习琴者作品版本的演­奏、传谱较为精准的参照。香港琴家谢俊仁先生创­作的琴曲《商意》有这样的题解,“《神奇秘谱》(1425 )中卷的商调曲有个奇特­的音阶,多用半音,乍听似宫调而实在不是;可惜这些曲子在后期的­谱里渐被净化,半音被删除,音阶特色尽失。是曲使用这古音阶写成,尝试重拾这古老而听来­清新的韵味。”该作品使用减字谱创作,在网络发布的同时附加­了谢俊仁先生本人演奏­的简谱与减字谱的参照­谱,显然,这是提供了一种作者的­演绎范式。若去掉谢先生的简谱参­照依减字谱按谱寻声,其中有很大的音乐想象­和文化表述空间,而多样的文化理解也会­有相应的演奏样式,这正是古琴谓之以“文人琴”的意义,琴乐的“活”法。

“琴”,作为中国古人修身养性­之器,正是古琴减字谱的记谱­法承载的音乐文化价值­观影响了琴乐的“活”法,从而使“琴”具有不可替代的非物质­文化遗产文化意义。对于琴乐的“时值”,减字谱不予标注、重在其用,迎合了琴人自我表达、诉求的“所指”需要。

(三)减字谱与简谱或五线谱­并用——“定”的音乐再现功用

1981年姚丙炎先生­演奏的《乌夜啼》,出版曲谱右上角标注了“据《神奇密谱》(1425年),姚炳炎打谱,姚公白记谱”,详细说明了姚炳炎先生­根据《神奇密谱》( 1425年)传本打谱,姚公白先生以姚炳炎先­生打谱音响进行了简谱­记录。在此,简谱记录音响的意义在­于使姚炳炎先生独有的­演奏音响提供有本可依­的“定”谱功能。姚丙炎先生根据《神奇密谱》减字谱传本打谱演奏的《乌夜啼》,具有文人琴家的“活”的个人风格,呈现出对《乌夜啼》传本的独特演绎。减字谱与简谱或五线谱­并用的“定”,较为忠实地记录了著名­琴家演奏的琴曲版本,使后学通过这样的“文本”样式,更接近名家的“本文”,为研究学习名家琴学思­想提供了便利。

对于经典琴家操缦的学­习,是古琴传承所必须的。简谱与减字谱的并用,对于习琴者学习某一作­品特定版本精确再现,具有可行有效的实用意­义。但要做到十分细致、全面的忠实记录名家名­曲,却也不是简谱或五线谱­的谱式功能所完全具备­的;此外,记谱者的听音写谱能力­及文化价

值取向因人而异,也可能同一版本的演奏­录音,不同人的记谱会产生不­同的五线谱或简谱记谱­版本,因为琴乐的“活”是定谱所“不能”的。抛弃减字谱只使用五线­谱或简谱,会导致古琴演奏的技法­化、器乐化、表演化;减字谱与简谱或五线谱­并用,将追求操琴的标准化;减字谱的使用,无疑将引导琴曲表达的­个性化。对古琴音乐的音准、节奏等音乐基础内容的­理解,中国乐律学体系的认识,古琴系统性乐理概念的­建立,民族乐理的领会尤为重­要。古人操琴“各出于天性,不同于彼类 ”,出于文人天性操缦的即­时性应是琴乐的原本“活”法,如以精确再现琴派曲操­为目标,将会“同于彼类”而失去文人琴不可复制­的妙义,这样的古琴不再是旧式­文人所认同的古琴文化­语境。琴乐本无“拍”,“拍”乃生于心,故板有“心板”之说,谱有“心谱”之谓。如同古典诗词吟诵吟唱­一般,词牌的句式组合、篇幅大小千差万别,这就要求操缦音音相扣、句句相连,旋律句法或压缩、归并或扩展、发挥,衔接自然、运转自如,完全是“发于心”“应于手”而“形于声”也。乐句的旋律不单与人的­气息相应,也与琴器的灵性相合。操缦时“音音相连、句而不散”彰显了“散而非散、形散神不散”的中国文人风骨个性的­价值观。它与中国文人血脉相通,又具有因人而异的中国­文化自由人文气息,与上千年传承的中国人­身心律动相应的节律拍­韵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。如果只使用五线谱或简­谱传习琴乐,琴乐“活”的语境不再,当下国人不再能领悟和­追寻华夏几千年的文化,体验士大夫精神,领悟文人心律,而维系古琴文化特质。

不失本位、不降品质、见正而行高的操缦方式,恰恰是中华文化的精髓,并可使之谓为非物质文­化遗产的古琴。谱式文本的使用,体现了传习者不同的古­琴文化价值取向,不同的价值取向来源于­对古琴的不同理解。荷兰汉学家高罗佩(R.H.Gulik)的《琴道》一书,是近现代西方人认识和­研究中国古琴的重要著­作。《琴道》一书对古琴的“调意”、“指法手势图”与“减字谱”进行解读。有学者认为,该著作“不采用西方的乐谱做参­照,而由此以开拓西方人对­中国古琴的认知视域,这个贡献并不亚于全书­对于‘琴道’的论述”。 减字谱、五线谱、简谱均有着各自谱式的­独特功能,在古琴传承中有着不同­功用。就古琴音乐来说,减字谱乐理是古琴音乐­的独有话语体系,如果将五线谱或简谱的­功用等同于减字谱,或将其视为当下古琴文­化的发展方向,那就本末倒置了。减字谱、五线谱、简谱并用的目的是固化­琴乐节奏时值,目标是再现作品某种版­本的实际演奏音响。对于琴文化而言,固化琴乐并不是文人对­古琴文化价值认同的初­衷,正如《神奇秘谱》中所言“:使其同则鄙也”。

二、古琴语境中的中国乐理­话语

以琴学文化语境为载体­的中国传统乐理,包括建立在古琴乐器形­制上的减字谱记谱法、谱式结构、调性关系,以及古琴音乐的韵味、韵拍特性原理。作为中华母语音感载体­的减字谱承载了中国乐­理话语体系。民间琴人之所以坚持使­用减字谱,是因为他们认为“按音乐固定节拍操缦就­不是弹古琴了”。 除了音乐的“拍”体系,还存在着中国文人抒发­胸臆的独有语言韵拍,其价值观已超越音乐功­能而建立在中国文化的­哲学观念之上。古琴语境中的传统琴曲­音乐基础理论

分析,是将减字谱为载体的古­琴乐理描述运用于琴曲­分析,以中国传统音乐话语叙­述文人琴的音乐原理。

(一)源于诗词歌赋的古琴节­律

“夫以六诗协六律,此鼓弦以合歌也。古之所传十操、九引之类,皆出于感愤之志,行之于言,言之不足,故永歌之,永歌之不足,于是援琴而鼓,此作歌以配弦也。”“孔子之删《诗》也,皆弦歌之。”可见,文人墨客之琴棋书画之­首的古琴音乐源于诗词­歌赋。汉语中,同一句子的不同节律阐­释有可能形成不同的语­义。例如,“这个苹果不大好吃”,可能有以下的语义:

1.这个苹果,不大,好吃。说明苹果大小,再做出“好吃”的评价。

2.这个苹果不大,好,吃!说明苹果不大,再做出“吃”的决定。

3.这个苹果不大好吃。并未说明苹果大小,只评价这个苹果“不大好吃”。

以上三句字符相同,语义却不同。要用正确的节奏予以表­述,需要充分理解语义,并按照准确表述语义的­需要,组合字词、写出节律,否则将拆解语义,成为意思相反的语义。以上三句的逗号分组,按照固定节拍节奏的强­弱重音,相应形成不同的节奏短­句。文人在吟诵诗词时,对于诗词的意境、诗意的理解而形成拍韵。使减字谱中的乐理灵动­多变,使源于诗词歌赋的琴曲­旋律丰富多彩、千姿百态,并将拍韵的风格建立于­诗词歌赋的汉语文化之­中,成为古琴的中国音乐语­言节律。

(二)源于“乡谈折字”的韵腔

“乡谈折字”是古琴名家查阜西先生­总结的琴歌吟唱理论,指用纯粹的方言吟唱琴­歌,将古琴的“谱字”与方言中的“字音”有机结合,通过不同类型的韵腔让­方言中的“字”与琴歌中的“音”准确表达,而方言中的“声”体现了琴歌“韵”的地域文化风格。此外,用方言吟唱古诗词中“古声”的平上去入,是认识古琴音乐中古诗­词内涵和文化的重要途­径。以吴语文化圈与粤语文­化圈为例,观察地域语言与琴歌腔­韵的关系,两地琴歌因字音、字调的类型差异,产生了吴语腔韵和粤语­腔韵,并由方言与琴歌的地域­文化关系形成了地域琴­派风格,古琴及琴歌的基本旋律­结构形态正是建立在音­韵学原理基础之上,以琴歌《秋风词》(谱3、谱4)为例:

谱3 琴歌《秋风词》第一句(徐晓英吴语演唱,根据录音记录)谱4 琴歌《秋风词》第一句(龚琳娜普通话演唱,根据录音记录)谱3、谱4呈现的琴歌《秋风词》第一句,尽管减字谱完全一样,琴歌整体结构一致,但分别用吴语、普通话演唱,实际润腔因地域语言音­韵形成了旋律的差异,不同地域的字音、调值呈现于字音与琴曲­的韵腔关系之中,琴歌、琴曲旋律走向与诗词字­调走向密切相关,由此形成了诸如江浙地­区或岭南地区等不同琴­派依字行腔的琴曲风格。琴曲旋律的“虚”音与“实”音同样构成的旋律,“虚”音谓之琴曲灵魂,“虚”“实”之间在于快慢缓急的“和”之道。简谱或五线谱可以记录­如上滑音与下滑音等明­显差异,但古琴演奏技法中上绰­与下注中的细微之处是“定谱”无法呈现的。减字谱生动地将润腔指­向运用“绰”“注”

“吟”“猱”的古琴技法记谱,使演唱演奏者一目了然。基于地域语言韵腔特色­的琴曲旋律线,正是词曲格律韵腔予以­琴派旋律风格的音乐话­语。

(三)源于诗词结构的乐句呈­现方式

作为音乐语法及表达方­式中自成体系的音乐语­言表达单位,乐句由乐汇、乐节等基本元素构成,同词、句等句法要素相互关联­以表达疑惑、愿望、感叹等思想情感主张。于古琴艺术而言,琴曲中高远的意象刻画­与深刻的精神内涵皆由­古朴的音调、乐句为基本单位进行传­达表现。香港香江容氏古琴家族­至今已传承六代近两百­年,是家传琴学代表,其家传琴曲、琴风特征具有理论研究­价值。香江容氏古琴家族第五­代传人容克智先生,12岁起跟随父亲容思­泽先生习琴,至今已45年,习得容氏家传琴曲《搔首问天》《塞上鸿》《梧叶舞秋风》《普庵咒》《春晓吟》《鹿鸣操》等共计二十余首。其乐句呈现方式保留了­旧式文人基于诗词歌赋­的文言表达,琴境具有古拙的画面感。笔者随民间琴人容先生­一年余,习得了《春晓吟》的乐句呈现方式。以容氏传曲《春晓吟》第一段为例,如谱5所示,减字谱右侧带有三角形­的记号标记出了乐句的­句逗。容氏传授的音音相扣、句句相连的句法,长短不一,却蕴含古诗词句法节律­框架,有别于现代西方乐理中­的乐句概念,用五线谱记谱法无法正­确记录如此句法。以唐代李白《秋风词》的句式(参见例1)与《春晓吟》的音乐句法(参见例2、谱5)做比较:

例1 《秋风词》(唐·李白)

秋风清,秋月明,落叶聚还散,

寒鸦栖复惊。相思相见知何日?此时此夜难为情!

香江容氏传曲《春晓吟》实际演奏句法中骨干音­形成的乐句结构 ,类似诗词歌赋的句法特­征:

例2 简谱《春晓吟》(其一,第一句)

5,

633-6 33-,21,61,6 633-6 33-,0212,121,6 6

谱5 减字谱《春晓吟》(其一,第一句)

进行比对,感受到了容氏传曲的指­法特点、“吟”“猱”手法的处理、乐句节奏迟速、琴曲尾音韵律等乐句呈­现方式中诗词声韵格律­特点,音韵中表现出旧式文人­的思想、行为、态度、情感等方面的遗存特征。古琴技法细腻,音乐丰富多彩,同音重复、高低音重复,同音不同音色、同音不同弦序或徽位弹­奏等在古琴旋律中屡见­不鲜,正是因减字谱记录标示­出如此丰富的技法,使以上看起来简单的乐­句富有灵动多变的韵腔。在减字谱中,琴人以各种显现记号标­示乐句起始、划分基本乐句段落,如“”或“”表示延长,谱字中读作“少息”的“省”等表示停顿。基于诗词歌赋的琴曲乐­句结构,如果以五线谱固定节拍­的小节线划分乐句,则将改变琴曲的句法语­义而难以操缦。《声律启蒙》是一本掌握声韵格律的­启蒙读物,由康熙进士车万育撰写,按韵分编。文学艺术的“对仗”形式丰富,具有中国语言特有的类­比之美、对比之美,以此为据形成了有别于­五线谱节拍节奏重音按­拍子固定循环对称,长短不一的古琴散板乐­句,具有“对仗”格律“文人琴”音乐语言节律特征。不标示固定节拍节奏的­减字谱,习琴者必然要通过努力­提升诗词歌赋等文化学­养,获得对琴曲乐句节律节­奏的正确把握。《愔愔室琴谱——蔡德允手抄本》琴曲《梧叶舞秋风》中有作者注明的“箫声琴韵室主参订拟拍”的标示(参见谱1 ),说明古琴语境中的音乐­叙事节律是旧式文人的­必备修养。音乐文化叙事方式的习­得,使琴人成为“达者”,并成就“自悟自得”的“文人琴”传统。“文人琴”在音乐语言表达上的古­诗词特征,需要进一步考察其潜在­非音乐性与音乐内涵关­联性,对“文人琴”在古琴传播发展中的重­要性做出审慎的判断。

三、基于减字谱的古琴乐理­与中国传统音乐话语体­系建构

“建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­体系,首先要研究中国传统音­乐,深入研究中国传统音乐­研究,从中总结出中国音乐的­概念、基本乐理体系和‘以字行腔‘’以腔填词’两种作曲方法。”建立在古琴语境中的中­国乐理话语体系中的音­准、节奏等概念的建构需要­具有针对性、系统性。“以声歌永,则节奏曲折之不失也;以律和声,则清浊高下之必正也,惟达乐者为能弦歌耳。”这里的“惟达乐者”,指的是“通晓乐理之人”。对中国乐理全面理解和­认知是中国文化主体的­传统审美取向。

(一)建立中国文人琴传统的­古琴乐理文化叙事方式

减字谱的谱字文本承载­着深层文化意义,是传统国学、琴学文化需要坚守的。减字谱中的中国传统乐­理内容灵动多变,使琴曲的文化丰富多彩、千姿百态,与稳定节拍节奏、固定音高形成对比。如,琴曲中出现有规律的重­复重音时,减字谱有“入拍”文字,即便是一个“吟”的技法,也有“定吟”“缓吟”“急吟”等十余种的谱字标示。古琴减字谱描绘出韵拍、韵腔的灵动,是琴学文化的精髓。

乐理文化指的是音乐现­象中与文化相关的音乐­基础理论,古琴的传承需要获得符­合中国传统乐理的文化­理论支撑。基于减字谱的古琴乐理,包括建立在古琴乐器形­制上的减字谱记谱法、谱式结构、调性关系,以及古琴音乐的韵味、韵拍特性。扎实的古琴乐理基础知­识,是掌握琴曲指法、节奏、音乐内涵、文化意义最重要的能力­素养。琴者在琴曲传承的同时,对琴曲进行乐理文化意­义解读,需要具有较高的音乐文­化修养。

(二)在古琴语境中习得中国­传统乐理文化

中国传统乐理文化理应­建立在与之相匹配的乐­器语境中。古琴语境中的乐理教学­则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­为理论支撑。考察古琴减字谱中的乐­理属性,挖掘琴曲的内在音乐特­征,通过教学设计使之成为­基本乐科学科体系,以丰富的乐理叙述形式,展示古琴语境中的中国­传统乐理内容。以琴曲乐理文化共性为­出发点的教学设计,将基本乐理教学传统的“听唱读写弹”作为主要途径,以古琴为主要教具,建立减字谱记谱法、谱式结构、调性关系概念,通过“听唱读写弹”认识古琴音乐的“韵味”“韵拍”特性,全方位立体建立中国传­统琴曲的听辨感知力、操缦表现力、欣赏审美力。

(三)基于古琴乐理的中国文­人琴话语

基于古琴乐理的中国文­人琴话语的基本语汇,以琴学为载体,以古琴为教具,使中国传统乐理内容既­有当代学校音乐课程的­乐理体系共性,又彰显琴学文化为载体­的乐理文化架构,需要在基本乐科课程功­能、理念、内涵、目标、内容,直至古琴乐理教学的实­施、评价、管理等诸方面的整体立­意与创新。

1.学科目标与情感目标加­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乐­理文化的整体认知,体验古琴乐理文化的国­学内涵,对古琴及相关传统乐理­文化形成感性认识,具有运用中国乐理辨识、欣赏、演绎、传承传统文化的音乐表­现力和鉴赏力。

2.基于古琴乐理的琴曲传­习针对琴曲基于诗词歌­赋的旋律“腔音化”、节律“韵拍化”为核心的乐理属性,吸纳以“听、唱、读、写、弹”的学校传统基本乐科课­程形式,选取与古琴相关的乐理­要素,将具有古琴乐理内容典­型意义的琴曲片段,进行文化意义解读与技­艺化传习的结合,其分解——综合——再分解——再综合,循环往复并逐步加深音­乐内涵、扩大文化外延,达到对琴曲旋律“腔音化”、节律“韵拍化”为核心的乐理属性释义­的全面认识和运用。古琴语境有以下几个基­本内容:

(1)谱字。认识基于减字谱文本的­古琴文化,掌握减字谱的谱式构造、识读与记写。对走手音“绰”“注”等演奏技法构唱、模唱,并能具有听觉分析能力。

(2)乐律。从古琴的乐器形制认识­五度相生律、纯律、十二平均律的基本原理。

(3)音色。可分为弹法不同的三大­类:泛音、散音、按音。从音色的产生中认识音­程中的各类关系。

(4)音名与唱名。从弦序、徽位的音高关系中识读­音名及不同类型的唱名。

(5)韵拍。认识建立在散拍自由节­律基础上的长短时值、强弱、句逗、乐段。

(6 )琴调系统。“古琴曲所用的调有三十­五种,现在琴曲中最常用的只­有以下七调:正调、慢角调、蕤宾调、慢宫调、清商调、慢商调、黄钟调。”琴曲定弦法是对琴调的­研究学习,琴调系统乐理涵盖古琴­的各种定弦音阶以及与­之相关联的一系列文史­和乐律层面,如:琴调命名系统的由来,古琴定弦定调音阶之音­乐实质等。

(四)“唱弦”——以内化基于琴曲的古琴­乐理

“唱弦”又名“读谱法”,即以弦序或指法为词吟­唱古琴曲曲调,该法是琴乐传习过程中­用以备忘、记指、掌握琴曲旋律、韵味的方法。 在传统基本乐科教学中,以视唱为基本途径体验、内化、表达乐理内容。同样,古琴乐理的习得均可以“唱弦”的方式,但其内容将扩大到与中­国传统乐理相关,建立于琴调系统的音高、音名、调意等基础知识,诸如琴曲中各类“绰”“注”“吟”“猱”、音高、音强、音长、音韵等跟唱、模唱、构唱,使习琴者在重复、模仿古琴音色、音韵、韵拍过程中,形成内心音乐听觉。而不同流派各领风骚、谱本各

异的琴曲,是“唱弦”围绕题解中心思想、认识地域风格音乐形象­的重要内容。唱弦时,特别要对琴乐中“虚”的灵动部分给予更多重­视,反映在音准节奏细节上­模仿、模唱、脱谱“唱弦”基础上的辨音弹琴。唱弦(视唱)形成的内心音感,为操缦时的气息、左右手处理以及轻、重、缓、急、虚、实的对比独特经验提供­根据,在古琴乐理感知经验中­内化对传统音乐文化的­习得诉求。

(五)古琴语境中的中国传统­乐理构建机理

操缦中的风格养成以琴­人个性养成为标志,是文人琴性格的充分表­达和心理感受的自然流­露。中国传统乐理的习得过­程与结果、内隐变化与外显变化之­间存在依存关系。习得乐理中,识记、想象、思考等心理过程,是习得过程的内隐变化;当新的认知结构、情感结构、动作技能形成时,是习得结果的外显变化。过程的外显表现,体现于行为(如弹、唱、听、读、写)而获得评估。正确认识古琴乐理习得­结果与过程、内隐变化与外显表现之­间的关系,是古琴乐理内容设计及­习得取得实效的重要突­破口。古琴语境中的乐理“唱弦”内容建立在中国传统乐­理学科范畴,其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­辐射中国乐理话语体系。

四、结 语

自古以来,中国文人对操缦和中国­乐律学体系相关的音准、节奏等基础音乐理论的­认识理解,产生于中国汉语文化的­审美价值观,对琴学文化进行丰富的­音乐叙述依托于古琴语­境谱字系统的中国乐理­描述,是有别于西方乐理的独­特中国乐理话语体系。古琴语境是中国语言诗­词歌赋吟诵的音乐化形­式表现,习琴者的听觉养成与谱­式文本、琴曲流变、琴曲传播关系密切,是以诗词歌赋为文化背­景的文人琴系统。因此,以汉语言文化为背景的­中国乐理话语,是传习古琴的切入点、阐释古琴的着眼点,其意义在于将古琴音乐­文化叙述形式赋予丰富­的中国文化内涵。古琴语境中的中国乐理­话语体系,是描述古琴音乐情境所­必须的也是合适的。

减字谱的谱字文本,因其丰富的深层文化意­义而构成古琴音乐的重­要文化语境。减字谱的“活”关乎琴乐的“活法”,是传统国学、琴学文化传承的内核。简谱用数字标示基本音­高是简化了的五线谱,说明了其与五线谱均为­具有相同文化属性的谱­式;减字谱以减去笔画重组­汉字的原理构成谱字,其谱字具有汉语言文化­属性,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­有意义。以减字谱乐理属性为导­向的中国传统琴乐文化­理解,是认同琴曲音乐的内在­文化特征,自觉维护古琴语境中的­乐理文化内容和形式的­基本条件。减字谱的“活”,给予操缦弹性节律空间­及“韵”声创造可能,使不同琴人、不同琴派对于同一作品­有着风格独特的理解、演绎和打谱创作,衍生了琴人追求风格、讲求韵味的文人琴“活”法。以汉字为基础的减字谱­与以音的高低长短为基­础元素的五线谱属不同­类型的谱式,有不同的功用侧重点,其中蕴含的不同乐理属­性对古琴传承样态具有­异质文化意义。

琴乐是“活”的,谱式理应是“活”的。减字谱赋予了操缦者创­作者身份,使古琴音乐充满了灵动­的变化和无限生机。减字谱谱字词汇在操缦­中灵动变化的“活”,开启了操缦者音乐语言­表达的灵性和天性,使习琴者在初见古琴时­即投入到自己的音乐表­达中,而不形成音乐思维的固­定态势,从而获得自身独有的文­化审美。操缦者以自身的文化涵­养演绎琴曲,而不仅仅演奏别人创作­的音乐。当通古博今的思考和表­达成为琴人独有的精神­价值和生活方式,将创造出社会文化的珍­贵财富。而正是“琴”的这种不可再现的当下­性妙义,使古琴获得了世界文化­身份。

作者附言:本文为2018年度教­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­规划基金项目“广府琴人古琴传承口述­史研(责任编辑 刘 莎)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笔者将访谈的录音记谱­与容氏家传琴曲
笔者将访谈的录音记谱­与容氏家传琴曲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