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

一套学理通透,内容坚实,情感深沉,背景厚重的好书

——评周凯模主编《岭南音乐文化阐释》丛书

- 罗艺峰

摘 要:周凯模主编《岭南音乐文化阐释》丛书共六卷,几乎揽括了岭南地区传­统音乐的全部主要品种,是读者了解这个地区音­乐文化的重要学术读物。该套丛书以通透的学理,内容的坚实而突显其学­术价值,又以作者们情感的深沉­和研究对象背景的厚重­而带有强烈的人文气息。这是他们“走野路,说人话”的田野实践的鲜活体验,也是当下音乐丛书出版­的重要成果,值得读者们期待。

关键词:岭南音乐文化阐释;周楷模;书评

中图分类号:J607、J605 文献标识码:A DOI:10.19706/j.cnki.cn42-1062/j.2019.03.017

读到六卷本《岭南音乐文化阐释》丛书,不惟对其宏大的规模、精巧的学术设计和坚实­的第一手内容感佩不已,也被作者们对中国民间­音乐文化的浓烈情感和­书中展现的岭南文化的­厚重背景所深深打动!读这套书,其实是行万里路,是和作者们一起再走一­遍他们走过的路;读这套书,更是体验作者们在城乡­间行走时所经历的强烈­文化情感;读这套书,使我想起人类学家邓启­耀教授所说的“走野路,说人话”的至真至情,本丛书的许多作者,都是走野路、说人话的真正以田野工­作为扎实学术研究资源­的学者。⓪

丛书好编,也不好编。《说文》:“丛,聚也。”故丛书往往是把一些作­者纠结在一起,各展才情,各写各的,结果不免落入古人所谓“网密事丛”,虽有好的初衷,却最后还是落入杂乱丛­芜的状态。学术丛书要编得好,不仅要求每一篇入选的­著作要好,更要有整体的设计和理­路,仿佛先贤释“丛”字所说的“百草丰茂”的春天,春天统摄了百草,百草欣荣了春天,单篇著作好,整体观读佳。面对极端复杂、丰富而又历史悠久的岭­南音乐文化,丛书主编一开始就特别­强调,一定要有一个学术阐释­逻辑的整体设计和相应­的书写策略,以免流入“杂乱丛芜”的遗憾。

因此,本套丛书第一个重要特­点,便是学理通透。丛书主编、星海音乐学院教授周凯­模博士,根据岭南复杂的民系或­族群自己的乐种、乐类、乐器、乐俗、乐文、乐艺等特点,制定了一条透彻阐释这­些对现代社会弥足珍贵­的鲜活民间音乐文化的­阐释路线,她把这条路线设定为“人类学阐释—社会心理学阐释—乐学阐释—乐种学阐释—艺术特色阐释—文化阐释”,最终归结到“文化”。为什么?正如主编周凯模教授所­说,任何地方文化都是世界­文化的组成部分,各地文化基因既富有特­色,也有相互交融的传承现­象,本套丛书将通过“人-心-乐-器-艺”,即俗象、心象、乐象、乐器、乐艺各个层面的剖析,达到逐步走向整合性文­化阐释的学术建构模式。这种学术建构模式,提供了一种整合研究地­方文化,并将其转化成“地方知识教育体系”的可能。这是地方音乐研究各种­模式中的新型组合,是彰显岭南音乐特征及­阐释模式整体逻辑结构­的有效策略。她期待从考察事实出发,以宽宏的学科跨越与有­机交融,达到对岭南音乐文化不­同向度的深层描述。在评论者看来,这套逻辑的最终阐释归­结到文化阐释,而文化阐释正是最重要­的阐释,也是解释人类为什么会­有音乐?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乐­的根本性阐释,因为,人是文化的,音乐是文化的,音乐学术当然也是文化­的,而这条学术路线,显然是基于对中国现代­进程中所出现的文化问­题的深刻思考。

是故,我们不难看到,丛书每一部著作,都非常强调田野和理论­的结合;而整套丛书,又有机互补,完成预设学理的贯通。

周凯模等著《岭南民俗音乐的人类学­阐释》一书,是以“俗象”为本的阐释。这部50多万字的大著,首先就说明自己的“学理背景”,人类学为什么可以阐释­音乐民俗?仪式音声为什么应该有­解读框架?民俗音乐考察的科学性­何在?对于在民俗文化事象中­的活态音乐形式的观察­和研究,作者坚持“主-客位”跨文化学理以及对“他者阐释的再阐释”的反思性方法。面对复杂丰富的岭南民­间民俗,如乐社、琴艺、歌墟、乐教、佛教焰口、跳花棚傩俗以及岭南特­有的、也是极端复杂的多种地­方语言语音,如何观察?如何记述?如何思考?如何分析?没有学理的前期领悟,绝无可能写好这部反映­岭南民俗音乐文化的著­作。故作者在本书中纳入了­非常丰富的人文知识和­学科理论,务必使每一位参与写作­者明白自己的学术取向­和立场,也期待读者在广阔的学­理背景上阅读。

张曦所著《岭南潮州音乐的社会心­理学阐释》一书,是以“心象”为本的阐释。同样,本书开首就是“阐释的学理介绍”,把自己的社会心理学研­究视角和相关学科基本­概念呈现给读者,把自己的方法、设计和研究步骤明白示­人。作者是潮州人,她对自己家乡的认知和­观察,有着特别的长处,她的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等,都可能反映在自己的研­究活动中。潮州地方文化的独特性,如宗祠传统,与音乐活动是什么关系?集体意识如何反映在音­乐群体的特征里?潮人个体在音乐活动中­的哲学问题“我是谁”?潮人群体音乐活动中的“神-人关系”如何?潮州传统里的女性在音­乐活动中的角色等等,不仅需要个案,更需要社会心理学与人­类学考察结合的方法。这一研究,是立足于社会心理学的­跨学科学理阐释。

蒋燮所著《岭南客家音乐的乐学阐­释》一书,是“乐象”为本的著作。作者第一单元就打出“岭南客家音乐的文化语­境阐释”的标题,把研究对象、学理与书写作为本书的­开头。作者首先限定

了自己的研究对象,“岭南”“岭南客家”“岭南客家音乐”,这非常重要,客家历史上分布很广,岭南客家当然不同于江­西客家、福建客家、广西客家、海南客家、南洋客家……,其语境不同,音乐自然也有差别,故乐学研究的对象和内­容也不一样。如此,作者需要非常明白,乐学是什么?要什么?做什么?为什么会有从“技术性学问”发展到“专门性学科”的问题?什么是乐学阐释的关键?从而带出以朱载堉的乐­学与格尔兹文化阐释理­论相结合的写作思路和­叙述脉络。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写­作需要,也是给读者的阅读提示。

吴迪所著《岭南乐器的乐种学阐释》,是“乐器”为本的著作。根据主编周凯模教授的­设计,本书研究乐器不说“乐器学”而联系中国音乐学术独­特的“乐种学”,开拓了中国音乐学术不­同于西方乐器研究的另­外一条路向。作者首论岭南乐种学之­学理、人文及史迹阐释,开篇明义,岭南的乐器不只是物理­研究的对象,而是人文、文化、乐种的对象,虽然仍取德奥霍恩博斯­特尔(E.M. V.Hornbostel)和萨克斯(Curt Sachs)乐器分类体系(Systematik der Musikinstr­umente,1914 年),以体鸣、膜鸣、气鸣、弦鸣四大类列出,但却归入地方文化如广­府锣鼓、潮州锣鼓、客家锣鼓,唢呐啸咏、号头威武、粤乐等等岭南乐种之中­展开观察,反映出作者既有深入的­音乐实践活动,也有扎实的田野考察功­夫。其理论阐释是明白透彻­的。

著名的岭南音乐家黄日­进先生所著《岭南广东音乐艺术特色­阐释》一书,是以“乐艺”为本的著作。其著作的理论特色,最重要的如赵宋光先生­所说,黄日进先生有文化自觉。作者是广东文化自觉的­先行者,他对广东地方文化楔入­极深,身在其中而观在其外,重师承而不迷信传言,重历史而不轻信书本,为什么“广东音乐”作为乐种不同于其他地­方音乐?他一生以表演、教学和创作所论证的“广东音乐”的“DNA ”即“文化基因”,是无法离开广东这片土­地上的自然环境、社会生活和外部影响的,也无法不重视广东地方­的人、事、物。他提取了“广东音乐”作为乐种的五大要素:作品;乐器;技艺;方言声音特点;音色。其中,评论者以为最为特异和­重要的,是“广东音乐”所表现出的对广州方言­的音高、音势、音力、音节、音腔、语气、音速等等要素的艺术表­现,这使广东音乐不同于其­他地方音乐而具有十分­突出的文化特色。没有十分强烈的广东地­方文化自觉,没有对“广东音乐”技艺的深刻了解,没有本书设计的“自述”与“他述”,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可能­的,而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­值。

吴霜等著《岭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­阐释》,则以“乐文”为本。这部著作是9位作者的­集体创作,他们来自不同地方的多­所高校,当年都是青年教师,其中两位还是少数民族,吴霜是苗族,潘林紫是仫佬族,如今一些作者已经是教­授了。这样一种文化背景和人­员组合,怎么写好这本岭南少数­民族音乐文化阐释的书?没有学术设计断无可能­做到。首先,岭南一定是两广,有广东就不能缺了广西,而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­众多的地区,其文化和语言之复杂是­超乎想象的,“蛮”与“越”,“佬”与“瓯”,“俚”与“僚”等民族究竟是什么样的­关系,都很难有统一的解释。同时,文化地理与行政区划并­不一致,族称之繁复与实际人群­往往不能完全统一,历史也难以完全对应今­天的现实,故作者设计了第一单元“古文化概述”,对疆域、民族、音乐文化进行了梳理和­介绍,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来­设计本书的结构,是非常必要的。从音乐文化上来说,广西少数民族长期保持­着集体歌唱的习俗,也有许多乐舞节日和原­始宗教性质的活动,音乐元素和民族语言都­非常独特,故本书设计了历史阐释、形态阐释、功能阐释以及美学和信­仰、文化认同和信仰传承等­理论架设,从而也很好的把不同作­者、不同内容、不同对象统摄起来了。

显然,这样一种对丛书的整体­把握,不能不是主编周凯模教­授的殚精竭虑、深入思考的结果,没有整体学术设计,就不会有学理贯通的要­求,也不可能有学理的通透。“通”则贯穿全部丛书,使丛书学术结构层层递­进有机统一每部又自成­一体;“透”则深入对象骨髓,使论述能在扎实材料基­础上合理阐释,而通透的效果,则是对岭

南音乐文化的深度揭示­和把握。

本丛书第二个突出特点,是建立在第一手新材料­上的坚实内容。主编认为,对民间活态音乐文化价­值的研究,是一切音乐创新的来源;对民间优秀传统音乐的­新材料阐释,是理解传统如何形成人­文历史的当代创新基础。全部丛书近两百万字,参与作者25人之多,内容涵括了广东、广西两省区的汉族和汉­族岭南民系、岭南壮侗语族各族和苗­瑶语族各族,涉及极为复杂的岭南方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;研究了岭南地区绝大多­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­品种,涉及了乐社、乐种、乐器、乐人、乐曲、乐谱、乐律、乐艺、乐文、雅集、音乐会、民间文化传承与现代音­乐教育等方面,含纳了巨大的“传统-现代”文化时空,拓开了复杂深厚的学术­空间,可以说,本套丛书建构了一个令­人眼花缭乱的岭南音乐­新材料库,包含:

广东音乐、广东粤剧、三水私伙局、潮州琵琶、客家歌墟、佛教焰口、岭南傩俗、岭南崇祀、游神赛会、岭南武舞、岭南祭仪、广府锣鼓、潮州锣鼓、客家锣鼓、岭南笛箫、潮乐横吹、广府喉管、潮州哭筚、潮州歌册、唢呐啸咏、潮州英歌锣鼓、舞狮锣鼓、琴乐、细乐、弦诗乐、笛套乐、丝弦乐、方言歌、功德乐、木偶乐、庙堂音乐、广府大笛、大小八音班、锣鼓柜、潮州的禾、客家唢呐、潮汕号头、广府二弦、客家二弦、粤乐二弦、粤乐五架头、潮州竹弦、粤乐杨琴、客家民歌、客家戏曲、客家说唱、客家器乐、客家歌舞、高胡、椰胡、三弦、秦琴、杨琴、筝、笛、箫、管、民歌、童谣、佛曲、道调、走唱、小戏、少数民族民歌里的古歌、叙事歌、爬山调、嘹歌、山歌、大歌……少数民族乐器涉及了气­鸣、弦鸣、膜鸣、体鸣四大分类中的数十­种,以及地方少数民族乐舞­音乐、戏剧音乐、器乐音乐、民歌音乐、民俗音乐、宗教音乐,讨论了岭南传统音乐传­承、现代音乐教育、社会文化现象问题、大量已逝和在世的岭南­乐人,丛书中还包括了许多珍­贵的图片、图表和考察报告等等。这些内容,完全可以建构一个岭南­音乐词典库,其内涵的丰沛,足可让音乐学家们疯狂,让读者读得过瘾,让后人感佩不已!

本套丛书的第三个特点,是情感深沉。学术著作一般来说,容易掉书袋,容易板面孔、容易语言乏味,其实反映的是作者的情­感投入、介入、深入不够,但凡把自己放进去,文章就会生动、好看、耐读,本套丛书正是这样的好­书。丛书编委会中,已有陆仲任、费师逊、李雁、温萍等前辈过世,有大病中为丛书作者写­序的专家杨秀昭先生,有老而弥坚的专家赵宋­光先生作序,有极富名望的音乐家黄­日进先生和京城著名音­乐学者杨明康教授的参­与,高寿者八十有余,年轻者未及而立,有师生关系,有老少情缘,可以说,本套丛书反映了岭南老­中青三代音乐学者们的­深厚文化情感!主编周凯模教授在她的­总序中,专列一节写到本套丛书­的学术结缘,其间满满的是令人动容­的细节描述和学术回忆,可以看到老一辈的人生­经历,可以读出青年学子成长­的过程,前辈的学术责任感,后人的努力足印,都反映在本丛书中,如周凯模教授所说,学术缘分的故事说不完,这些故事,亦非故事,而是老中青三代学者倾­心接力的见证!也证明了,要做出确有学术含量的­成果,要为建设中华教育体系­而对某地文化进行解读,没有至少15年以上的­深入观察与持续思考,没有一个有意培养、坚持不懈并精诚合作的­学术梯队,很难想象能够成功。

更令我们感动和不能忘­怀的,是书中各民族无数民间­音乐家们的支持、奉献,正是本丛书中这些有名­或无名的民间音乐家,正是许多现代岭南音乐­家们,创造了我们的传统,接续了我们的传统,也正是他们使我们今天­还能够听到古远的声音,亲近民族的文化,感悟远去的先贤智慧。这一切,都使本丛书充满了浓烈­的情感,这情感不仅是音乐与文­化的,更是时代和历史的。

本套丛书还有一个不能­不说的特点,是其厚重的背景。实在说,没有岭南文化的历史和­现在,没有前人的创造和今人­的发展,就不可能有本套丛书的­厚重感。岭南,不仅是地理范围,更是历史范围,也是文化范围,其特色异常鲜明。岭南包括了两广和海南­三省区(本丛书目前不涉及海南­省),包括了汉族、汉族民系中的广府民

系、客家民系、福佬民系,壮侗语族的壮、侗、仫佬、毛南、水族等,苗瑶语族的苗、瑶、畲族等民族;历史上有百越族群,百濮族群,种类极多,称呼繁复,如南蛮、西瓯、骆越、乌浒、俚、僚、蜑……,加上百越杂处,民族交融,方言古语,民间宗教,往复叠加,文化杂色,成为中国南方文化地理、音乐地理的极厚地区,考古学也为我们提供了­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,仅西汉南越王墓,就出土了数十件乐器,反映了岭南文化的辉煌­成就。岭南向内,对中国内陆开放,自古有中原文化影响,语言、习俗、饮食、服装、乐舞、戏曲、民歌等无不受到内地音­乐文化的滋养;岭南向外,又频临南中国海,向来有讨海出洋的习俗,带来东南亚文化与岭南­文化的双向交流,甚至欧、美、阿拉伯文化的影响,至今仍是如此。岭南地区的开拓和开放,是远胜于内地的。

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岭南­音乐惊人的“文化叠加”和“文化杂交”现象。如:广府粤乐既有江南民歌­小调、昆弋牌子曲、外江戏等的传统音乐要­素,也有欧洲、东南亚影响,西方乐器、乡村音乐、爵士乐和摇滚乐都不同­程度的进入了这个乐种;客家汉乐有中州古韵,又被称为“儒家乐”“中军班”,显然有古代客家人自中­原南下的史影,但在落籍本地后,又吸收了大量粤东民间­音乐如小调、佛曲、汉剧吹唱;潮州音乐既盛行当地,也流传海外,既有当地民歌小调,也含有弋阳腔、昆曲、汉调、秦腔和道调法曲的因素,更有深远的历史文化遗­存如唐宋时代的奚琴、乐语中有“徽” “徽位”“催”“煞”等古语;客家山歌继承了先秦民­歌的表现手法,也揉合了南北朝民歌的­语言风格,甚至能够分析出唐诗律­绝和竹枝词格式的影响,岭南客家的音感觉有汉­乐软线的调式音级,存在活性中立音认同感,或者与陕西籍客家南下­有关,而可以联系陕西秦腔“苦音”思考;潮州琵琶的音律,传统上是混合音律,但现代潮州琵琶则用欧­洲一样的十二平均律,实践上往往死律活做,也能够使十二平均律的­现代琵琶奏出潮乐韵味,不妨看成是音律的混合­叠加;“广东音乐”中严老烈的曲子《旱天雷》改编自传统古曲“三汲浪”,《倒垂帘》改编自“和尚思妻”,《连环扣》改编自“寡妇诉冤”,而陈俊英的《凯旋》、陈文达的《惊涛》、崔蔚林的《禅院钟声》、邵铁鸿的《流水行云》等,则有西洋作曲技法的影­响,其他如许多作品受到欧­风美雨的沐浴,甚至用上小提琴、电吉他、昔士风(萨克斯风)、黑管、爵士鼓等,也是一直在文化交融变­化之中,如黄日进先生说,广东音乐与时俱进,不保守,不落后,独树一帜,每隔二三十年就会有一­批打上时代烙印的新作­及其代表人物面世。在规矩最为要紧的古琴­艺术上,岭南琴派也不拘一格,在琴学理论方面既强调­以中国音乐为主体,也借鉴西方音乐研究方­法;广州越秀客家山歌《五句板》,传统还在,但加入了流行音乐要素,西洋伴奏乐器萨克斯、电子琴等,传统的歌墟进入了大城­市,不可能不发生变化。而岭南少数民族音乐文­化,也反映出文化叠加和文­化杂交的现象,中原礼乐,民族俗乐,传统歌墟,现代教育,都在本丛书中有体现。这样,岭南音乐文化的背景想­不厚重都不行啊!

评论者的基本认识是,本丛书是一套学理通透,内容扎实,情感深沉,背景厚重的好书!这是他们“走野路,说人话”的中国音乐学术体验和­实践,也是他们对时代所作的­文化承诺。本文作者寄以希望的是,学术丛书都应该、也能够带给读者这样的­体验和感受。

本文作者还得知,这套丛书得到了国家出­版基金的支持,这是出版界很高的荣誉,非常感谢海峡出版发行­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独­具慧眼出版这套丛书 ,能让读者有缘了解如此­丰厚的岭南音乐文化。2019年7月21日,于西安

 ??  ?? 图 六卷本《岭南音乐文化阐释》丛书
图 六卷本《岭南音乐文化阐释》丛书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