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

收稿日期:2019-09-30

-

作者简介:毛贞磊,男,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­讲师(武汉 430060)。

①上世纪90年代以来,张少甫先生的三位女儿(张振渝、张振洲、张振治)及家人曾遍访梁惠芳、王润琴、严斐、柯央、刘炎等张少甫生前的亲­友、同事及学生,整理出三十余篇回忆文­章。少甫家人以此为基础,结合匡学飞提供的《张少甫简

历》等资料,以及《聂耳日记》《湘潭文史》等可查出版物,写成《张少甫年谱》,附于《永远的张少甫(1909—1974)》(非正

式出版)一书。笔者所写的《张少甫年谱》则是基于武汉音乐学院­档案馆所藏张少甫本人­回忆材料、校史档案、湖南与

湖北省档案馆相关档案、国家图书馆馆藏民国文­献、民国报纸期刊、《湖北艺术学院院刊》、中南音专和湖艺时期的­音乐会节目单等大量新­史料,参阅了黎锦晖《我和明月社》、梁惠芳《黎锦晖的后半生》,孙继南《黎锦晖年谱》等文章,并对上

述资料复加查考而作。

张蔚瑜,早年曾与黎锦熙、黎锦晖同窗,后又受教于黎锦晖。1915年,受聘于黎家做家庭教师。1919

② 年,张蔚瑜应黎锦熙之邀在­北京中国大辞典编纂处­工作,曾编有《国音分韵检字》,《<说文>三书及<广韵>注音索引》(黎锦熙督修,张蔚瑜、翁德辉编),《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­图》(黎锦熙编著,张蔚瑜写绘)等,并曾起草《增修国音字典》,编辑发行《文字

59

同盟》月刊等。“五四”后提倡平民教育、启蒙教育,被兼聘为京师第二蒙养­园园长,园址设在东单棲凤楼 号。张蔚瑜

擅长民乐演奏,曾被蔡元培聘为北大音­乐研究会以及附设音乐­传习所的导师。20

年代初,张蔚瑜曾在《音乐杂志》《进德季刊》等期刊发表《扫落花》《鹧鸪飞》以及《八段锦》《混江龙》(多与黎锦晖合作)等多首乐曲。

③ “平民学校”的前身是工读互助团,是“五四”时期北京大学等学校的­学生创办的平民学校。蔡元培、黎锦熙均为该校

董事。张纯、张蔚瑜曾先后担任该校­校长。

爱罗先珂,俄国盲诗人,世界语者,童话作家。1922

④ 年蔡元培特聘其在北京­大学讲授世界语。

1929

⑤ 张其琴、张其瑟和张弦三人于 年通过黎锦纾介绍,以民间艺人的身份进入­歌舞团。张其琴擅奏唢呐、二胡和三

1933年离开歌舞团­返湘。张弦擅奏笛,1936

弦,张其瑟擅奏唢呐、笙和二胡。二人约于 年因患肺病离开歌舞团­返湘,

1941

年底病逝。

⑥ 本文所有图片均由司徒­兆敦、张振洲夫妇提供。

⑦ 关于张少甫放弃学业并­进入歌舞团学习音乐之­原因,黎锦晖在《我和明月社》一文中曾提到:“……张少甫是北平师范大学­数理系三年级生,深爱音乐,要求参加,我认为毕业在即,劝他继续完成学业。他说‘毕业即失业,我还是早点学音

乐好’。”但根据张少甫本人所写­回忆材料“:……歌舞团因这次(东北各地巡演)是铩羽而归,不得不回上海。我竟执迷

不悟要跟着走,后母劝我,父亲不允许我,叔叔骂我,我都不听。我反而有一套要去的理­由,就是1.我去可以帮助二弟

学习,2.让出我读书的费用让乡­下的一个弟弟来读”,“……至今想起来还痛心的是,1930年黎锦晖带着­歌舞团去北京演出时,与该团王人美谈恋爱,把自己的‘前程’和‘家庭的担子’置于脑后,后甚至连师大都不读了,跟着歌舞团去上

海。……那时,歌舞团的王人美被捧为­台柱,名声大,爱人又多,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和她­谈恋爱,而这次恋爱,却决定了

我半路出家来搞音乐……”。由此可知,张少甫放弃学业选择音­乐道路的最直接、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王人­美的爱恋。

⑧“张簧”是张少甫在黎锦晖歌舞­团时使用的艺名。1930—1936

年间,歌舞团的所有演出宣传­以及少甫本人参与编写、出

1931—1934

版的书籍等均属“张簧”之名。但此期间,“张少甫”之名依然在歌舞团内部­使用。如,聂耳在 年的日记中

经常提及的“甫”“少甫”即指张少甫。1939

年以后,张少甫还曾以张煌、张簧、张卫生等为名发表过一­些抗战歌曲。为表述一致,本文全文统一使用“张少甫”之名。

⑨ 即黎锦纾。

1932 1 9

⑩ 聂耳在 年 月 日的日记中写道“:……又是十二点钟了。少甫还在那儿做《东西乐制之研究》。他对理论研究,真算下得苦功,我很佩服。为什么我总打不起精神­来做和声学练习?!这恐怕不对吧,他干音乐的开始不是和­我一样吗?”

1942 6 18 1941 2 24

张少甫与王人美之关系,详见 年 月 日《新申报》中高甦《王人美的初恋:多情的张簧》,及 年第 卷第 期《中国影讯》中汪俊《王人美坐张少甫大腿上》。

梁惠芳:《回忆张簧——少甫先生》(未正式发表)。即聂耳在日记中经常提­到的“三人组”“三人团”。严斐在《忆好人张少甫先生》(未正式发表)一文中也曾提到“少甫先

生那时已经是社里的骨­干,他依然话不多,在乐队伴奏之外,画布景、绘谱、教授乐理知识,样样在行。印象中他总是忙

碌着,不过,多数时间,他总和聂耳、张弦一起练琴。他们有时在天台上,有时就在院子里练习,常常一合奏就是几个小­时。聂耳挺满意他们这个组­合,还自称他们是‘三人团’”。

吴剑《从<回忆>到<秋江忆别>——张簧的时代曲创作》一文认为:“张簧开始写歌的时间是­1934

年,早于严华和黎锦

1954 7 14日撰写的《聂耳同志在明月社时期­事迹纪略》中提到“那时(1932

光。”但是,黎锦晖在 年 月 年)研究作曲的社

员除他(聂耳)之外,还有张簧(cello与二胡)、张弦(flute

与箫管)、严励(小提琴)、张静(女,钢琴)一共五人”。张少甫在

1951年个人回忆材­料中也曾提到:“……那时(1932

年)聂耳同志开始试写歌曲,我也偶尔用“张簧”的名字做一两个黄色曲­子(流行歌曲)。此外,仍旧是练大提琴。……聂耳到联华歌舞班时,音乐上根基很不好,起初和王人艺学小提琴,

后来才自学作曲。我们共同生活两年多,当时都有技术观点。他比我会交际……因此,他能接近田汉先生……他做

1932

《大路歌》时我看过他的稿子,我说有点像唸经……”。由此可知,张少甫创作流行歌曲的­开始时间是 年。

《约翰同学会开恳亲会》,上海:《申报》1933 5 27 3

年 月 日,第 版。吴剑《从<回忆>到<秋江忆别>——张簧的时代曲创作》一文认为:“张簧开始写歌的时间是­1934

年……《回忆》是张簧

1933 7 12 17

的第一首歌,由高亭唱片公司灌录了­唱片”,但在 年 月 日上海《申报》第 版“高亭歌舞唱片”广告中已经列有

1933

该歌曲的名称及演唱者。由此可知,张少甫创作《回忆》的最晚时间应为 年。

年初,受杜月笙委托,黎锦晖为将要开办的扬­子饭店跳舞厅组织的一­支爵士乐队。该乐队被认为是中国第­一支华人爵

士乐队“、中国舞场音乐队鼻祖”(见《时报》1934 3 15

年 月 日《访标准美人》)。随后,徐来得到孙科等人资助­千余元,组织了“清风乐艺社”。该社由徐来主办,黎锦晖领导(见黎锦晖《我和明月社》)。后因经费紧张,徐来从铁道部次长曾仲­鸣处寻求到

5000元国币资助,用于该社购备乐器(见《社会日报》1934 3 2 2 27

年 月 日《曾仲鸣资助徐美人》)。该乐队于 月 日在扬子饭店

舞厅试演(1927 2 27 3 3 1927 3 3

年 月 日上海《申报》),正式演出时间为 月 日(见 年 月 日上海《申报》)。后该乐队因与扬子合同

期满而转入麗姝(见《金钢钻》1934 10 6 2版《谈清风乐队》)。1935

年 月 日第 年,黎锦晖与徐来离婚后,该乐队解散(见《娱乐周

报)》1936 2 4期)“。清风舞乐队”实为“清风乐艺社”之附属(见《时报》1934 3 15

年第 卷第 年 月 日《访标准美人》)。

1934 4 9

载于 年 月 日上海《申报》中“同声歌曲”广告。

《今日精彩播音节目》,《大晚报》1934 6 5 7

年 月 日,第 版。

1934 9 8

载于 年 月 日《时事新报(本埠副刊)》。这是笔者所见关于《单相思》《恋爱的心》的最早记载。《恋爱的心》曲谱

见载于上海银花图书出­版公司发行的《歌曲精华》1938 1

年第 期。

该歌曲曲谱较早刊载于­上海银花图书出版公司­发行的《歌曲精华》1938 9 1

年 月第 期。

该歌曲的曲谱较早刊载­于《罗汉菜》1939 2

年第 期。

该歌曲的曲谱较早刊载­于《歌曲精华》1938 2

年第 期。

“第九期蓓开新片发行广­告”,上海:《申报》1934 9 16 10

年 月 日,第 版。

1938

这是笔者所见关于《生之哀歌》(严华词、张少甫曲版本)、《宝贵的光阴》的最早记载。《宝贵的光阴》曲谱刊载于 年

11 2

月第 期《歌曲精华》。

“明月音乐会歌剧社联合­表演”广告,上海:《申报》1935 8 31 26

年 月 日,第 版。

“上海市各界筹赈水灾游­艺大会”广告,上海:《申报》1935 9 7 28

年 月 日,第 版。《星歌集》1935 1 12页,《歌星画报》1935 1 32

年第 期第 年第 期,第 页。该歌曲的曲谱较早刊载­于《歌曲精华》1938 2

年第 期。

年夏,乐团因房舍被日军炸毁­而停办。张少甫在政治大队的工­作由兼职转为正职。

1956年写的手稿材­料(尚未公开)中也曾提到“:1941 5

张少甫本人回忆材料亲­述。此外,黎锦晖本人在 年 月,我……被调至政治大队编写‘抗战通俗歌剧’,编写了两剧之后,音乐方面正需要人主持,便介绍少甫来教练演员­歌唱”。《打谷别

1942 1-3

村》剧本见于 年《士兵月刊》第 期。此时,朱崇志因与乐团团长金­律声不和,已经离团转至中华交响­乐团。

陈铨,剧作家。1942 8

年 月去重庆,曾被张治中委派担任重­庆青年书店的总编辑。后担任过同济大学外文­系主任兼复旦大学教授,著有《蓝蚨蝶》《野玫瑰》等戏剧文学作品。

黎锦晖:《新少年》1943 2 27-29

年第 期,第 页。

刘炎,1951

年进入中原大学文艺学­院,师从张少甫学习大提琴,毕业后留校任教,是武汉音乐学院大提琴­专业教学继张少甫之后­第二代大提琴教育家。

年,肃反运动,刘炎被调到人事部门工­作。1956年,刘炎被送到中央音乐学­院苏联大提琴专家班学­习,1957

年“反右”,刘炎再次被调至人事处­工作。

学生名单以武音官网“校友名录”以及武音档案馆可见档­案记载为据。

演奏者:徐潭(长笛)、黎珉(小提琴)、何漂民(中提琴)、张少甫(大提琴)。

演奏者:王义平(单簧管)、黎珉(第一小提)、顾钟琳(第二小提)、何漂民(中提琴)、张少甫(大提琴)。该套译稿在文革期间丢­失两个章节,余均保存完好。2019

年,张少甫家人将该套译稿­捐献给武汉音乐学院档­案馆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