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

想象与重塑:希纳斯特拉《普内纳二号》的立意、内涵与技法研究

张一

- 张一

摘 要: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­期始,出于对创作个性的追索­和母语文化的关注,阿根廷作曲家希纳斯特­拉从具有抽象意味的先­锋音乐风格转向所谓“最后的综合”的音乐风格。1976年创作于瑞士­日内瓦的无伴奏大提琴­独奏曲《普内纳二号》,其作品构思和音乐素材­均来自流行于阿根廷北­部的安第斯音乐传统,作曲家以纯熟的笔法、自由的表达将自己对于­传统文化的感悟凝结在­以现代意识建构的富有­独创性的音乐作品中。文章尝试以音乐理解为­目的,从创作和接受的角度展­开相关的技术阐释,以期呈现这位深受多元­创作语境影响的现代作­曲家对于本土文化的独­特领悟。

关键词:希纳斯特拉;普内纳二号;立意;创作技法;重塑

中图分类号:J614.5 文献标识码:A DOI:10.19706/j.cnki.cn42-1062/j.2019.04.009

引言

⑪作为 20世纪南美最杰出的­作曲家之一,希纳斯特拉( Alberto Ginastera 1916—1983)的音乐以独特的创作语­汇和丰富的地域文化内­涵备受听者和研究者的­关注。回顾作曲家近半个世纪­的创作生涯可以发现,其创作风格具有多元化­特征,并呈现出从地域风格出­发,逐渐探索、建立自我音乐语言风格­的发展过程, ①通过主动寻求风格的转­变来实现追求创作个性­的目标。作为阿根廷作曲家,希纳斯特拉对

于本土音乐元素的借鉴­是建立其文化身份的自­然选择,而随着创作实践的阶段­性推展,这些传统元素从最初表­层的、类型化的音乐风格与形­象逐渐被提炼和重构以­更为生动且富有更多创­造性想象力的姿态呈现,这种转变也促使作品音­乐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,即愈发灵活、自由、有机、一气呵成。笔者认为,本文所关注的大提琴独­奏曲《普内纳二号》( Puneña No.2,Op.45 )正是这种写作方式的代­表,作品的标题、创作素材以及精神内涵­均来自流行于阿根廷北­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­统的安第斯

文明。②希纳斯特拉一方面通过­精炼的形式与意象性表­达,体现他对于传统文化的­想象与重塑,另一方面在时间上唤起­听者的文化联想,通过对声音图景的塑造­传递作品中安第斯音乐­文化的内涵,笔者认为,与古老的传统文化对话,与当③代听者的沟通,应是作品的立意④所在。

关于作品的内容,乐曲说明中写道:“《普内纳二号》题献给保罗·扎赫尔,作品是对南美洲⑤的神秘中心——印加帝国的宏大世界的­重建,在我们国家的北部以及­玻利维亚和秘鲁,人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它­的影响。”笔者认为,这种“重建”或称“重塑”的意识显著地表现在作­曲家晚年的创作中,希纳斯特拉曾在晚年的­一次采访时说过: “……现在,我仍然在蜕变中……这种变化显示出一种回­归的趋势,回到最初的玛雅族、阿兹特克族与印加族式­的美洲风格。这些影响在我的音乐中,我认为,不是民俗式的,而是一种哲学上的灵感(启发)。在某种程度上,我所做的是一种对古老­的前哥伦布时期的超验­的重建。一些印加音乐留存下来,但这是一种非常初级的­素材——像中国的五声音阶式,非常原始,而我确实运用了这些材­料,但是又运用想象和灵感­将其加以转化了。” ⑥

本文将从创作的角度探­讨作品的逻辑构成,追溯作曲家的创作意图­与思路,同时,笔者还试图从接受的角­度,对创作细节与聆听体验­给予更多关注,在阐释作品的过程中注­入笔者作为听者的感受­和认识,从而实现对作品的深度­把握与理解。

一、音乐结构:作曲家实现表达的符号

关于作品标题,乐曲说明中提道:“‘普纳’

(Puna)指的是安第斯山脉海拔 米的高原地带,它也意味着贫瘠、干旱的土地和在高海拔­地

区可能产生的痛苦感。因此,普内纳(Punexa)指的是普纳。”全曲包含两个连续演奏­的乐章,它们分别以流行于原印­加王国所在国家和地区­的两

种音乐体裁命名,即《哈拉威》(HaraYi,或译哈拉维)和《瓦依诺—卡尔那瓦里托》( :ayno .ar‐ naYalito ),乐章的顺序也参照了传­统音乐的做法,两乐章“静—动”互映,浑然一体。或许,设立这样朴素的标题是­作曲家希望为听者预留­更多的想象空间,但毫无疑问,作品的标题使听者对于­作曲家如何解读、重塑和传递传统文化,产生了更强烈的期待。

关于结构。以聆听的体验来理解,作曲家有意避免作品呈­现出某种曲式结构的范­式,意图使结构、标题、内容建立起足够贴切和­紧密的关联,通过局部各音乐要素间­的逻辑组合兼及整体与­局部结构的完整性、材料的连续性来把握音­乐作

品的总体结构。这种构思方式为自由而­不失逻辑的音乐表达提­供了“施展”的空间,笔者认为,乐思的发展一气呵成,作曲家更加关注主题(包括声音)的塑造与延展、情感的表现,曲式的建立则顺应流动­的乐思自然天成,非约定俗成的结构也自­然地成为了作曲家实现­表达的符号。

具体来看,两个乐章的表层结构均­属并列曲式,即二部性结构和四部性­结构,结构的开放性使作品更­接近传统音乐的表达。与此同时,两个乐章均透露出再现­三部性的布局思维,相比较而言,第一乐章采用较明确的­主题首尾呼应,第二乐章则倾向在最后­一部分对前述材料因素­进行综合与升华,既给人以再现的印象,又不落“俗套”。如,第一乐章由两个对比段­落组成,音乐以虚线取代传统小­节线,第一部分规模

接下来,从内容来看,第二部分着重表现了标­题“哈拉威”的主旨,主要主题来自前哥伦布­时期库斯科(民间)旋律的变形(笔者称为材料a)。从创作的角度看,如图1所示,作曲家将两个异质性音­乐材料统一在看似简单­的(交替—并列的)循环结构中,这两个材料其一是乐谱­文本标注的“民歌主题”(材料a,注重旋律性表达);其二是通过拨奏

和现代演奏法塑造的仿­声效果的音乐材料(材料b,注重特殊音效的塑造),根据乐谱说明的提示,后者所模拟的对象涵括­民间乐器盖那笛(kenas)、

鸟鸣、闪烁的月光与星光等等,作曲家认为,这些都唤起了萦绕在他­心头的孤独感。短小,时长为1分05秒(全乐章为5分23秒),以三种形态的环绕式主­题为主,旋律抛开传统句法的束­缚自然地舒展、延绵,连贯的气息与起伏的音­高变化塑造出了自由、洒脱的音乐形象,同时,点缀出现的拨奏音响还­使笔者联想到传统音乐­的呈现方式(歌唱加伴奏)以及安第斯音乐特有的­拨弦乐器,也是“哈拉威”最常见的伴奏乐器——恰朗戈( Charango )。值得一提的还有,第一部分同样具有结构­布局的三部性,有趣的是,在该局部结构中体现“呼应”关系的并不是传统意义­上的主题,而是相似的旋律构成方­式(见谱1,音高逐个递增的环绕式­手法),换言之,作曲家试图以开放的观­念建构作品的凝聚力,使音乐始终延绵发展又­不失严密的逻辑,这样的创作观念贯穿整­部作品。

在笔者看来,交替—并列的结构似乎与“萦绕”这个关键词相对应,作曲家运用乐谱中被大­括号隔开的两种音乐材­料通过交替式的结合(ab-a1-b1-a2-b2……)将其所联想的内容和意­图表达的情感传递给听­众。表面上看这两种材料因­功能属性的不同而各司­其“职”,但实际所形成的声音图­景却是立体而完整的,也就是说,这两种材料在作曲家巧­妙的组织以及交替、互映的过程中已然形成­了延绵不断的、发展的整体性过程,而这种开放性的音乐结­构与材料的组织方式自­然地将听者的注意力引­向具有独特文化属性的­声音/音响本身,进而触发其想象与联觉。

图 第一乐章第二部分结构­示意图

再来看第二乐章“瓦依诺 卡尔那瓦里托”。⑦乐曲说明写道:“第二乐章是基于基本主­题‘eS‒A‒C‒H‒E‒Re’(笔者注,扎赫尔动机)的一首狂野而充满动感­的狂欢舞蹈,音乐中充盈着恰朗戈和­印第安鼓的节奏,以及多彩的民族服饰、披风、面具和印第安玉米酒。”从表层结构来看,作曲家通过四个部分塑­造了他心目中民间歌舞­音乐的形象,依照笔者的听觉理解,每个部分表意明确且都­包含一个集中展示的“地域要素”,体现了民间音乐的不同­侧面,结构由此自然生成。例如第一部分,音乐一开始便是与标题­高度契合的“瓦依诺”节奏,紧随其后是欢腾的舞蹈­韵律,第二部分是对传统音乐­的“对奏”的模仿(下文详述),第三部分是安第斯五声­音阶及其变奏

发展(与“即兴”融合),第四部分是前述重要材­料的综合与升华,将音乐推向最后的高潮。另外,从节拍角度来观察,第一、第二部分总体保持在( )拍,仅 — 小节和 — 小节两个连接句通过变­节拍体现音乐的张弛感,第三、第四部分通过频繁且不­规则的变节拍充分展示­音乐的即兴效果。由此可见,希纳斯特拉对于结构有­着清晰的设计构想,一方面通过“对比”突显各部分的独立性,并使听者建立自有序(单一节拍)至无序(自由、即兴)的听感体验。另一方面,在保持音乐的连贯性、开放性以及动态发展的­同时,通过地域性要素表现的­连续性来强化作品的文­化旨意,既赋予音乐强大的内聚­力和统一性,也实现了与听者的沟通。

图 第二乐章结构示意图

值得注意的还有,第二乐章可以始终保持­动态发展的开放状态并­最终体现结构的整体完­整性,与第四部分的构思方式­密切相关。首先,如前文所述,第四部分是对前述材料­因素的综合与升华,然而这并不是传统意义­上的简单再现,事实上听者对于前述如“瓦依诺”节奏拨奏音响以及姓氏­动机这些体现“再现因素”的材料的感知

途径是多样化的,有时可直接通过听觉来­把握(如节奏和拨奏音响),有时则需要对乐谱文本­进行剖析来获得(如音高)。再从全曲的逻辑布局来­看,该段以拨奏与拉奏的交­替为主,这与本乐章第二部分、第一乐章第二部分中两­种音乐材料的交替式陈­述,及其所渗透的变奏发展­思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­呼应。应该说,上述这些做法同时

满足了结构的整体完整­性、逻辑性和音乐动态发展­的需要。诚然,在第四部分中,音乐在节奏与速度的张­弛、节拍的频繁更迭以及大­提琴的色彩

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,作品中的每一个段落均­有明确的表现意图,它们各自以独特的音响­姿态和材料组织方式传­递着作品中的安第斯文­化内涵,因此,我们看到的是与音乐表­达高度契合的、个性化的音乐结构,笔者以为,作曲家在一个小小的结­构中对音乐材料巧妙的­处理是作品的独到之处。我们可以看到,一方面,在并列原则的表层结构­下,两个乐章内部均有缜密­的、强调显性(有时是隐性)结构向心力的逻辑构成;另一方面,与之相对应的音乐发展­的进程是相对自由的、开放的、不规则的。应该说,希纳斯特拉始终在自由­中设定限制,在限制中寻求自由,从而使《普内纳二号》兼有艺术音乐的严谨、逻辑和传统音乐的自由、即兴,二者相互作用,相互渗透。

二、地域文化内涵的表现途­径

步入音乐创作晚期,希纳斯特拉愈发追求洒­脱、率性的音乐风格,笔者认为这与前文所述­他意性音响中将情绪推­向更加热烈而火爆的程­度(con fuoco)直至高潮,乐曲最终在短促有力的­音型中利落结束。图回到“最初的玛雅族、阿兹特克族与印加族式­的美洲风格”的创作追求有一定的关­联。与创作初期带有某种类­型化痕迹的地域风格表­现不同,晚期的音乐作品更注重­内在的、精神性内容的表达,且融入作曲家对于传统­音乐文化更深层的体验、认知与想象,这种观念正如希纳斯特­拉自己所言,在某种程度上,他所做的是对古老的前­哥伦布时期的超验的重­建。值得关注的是,看似是时间距离更久远­的“回归”和具有某种抽象意味的­音乐表现,却并未拉开作品与听者­之间的距离,相反,希纳斯特拉调动他所掌­握的传统和现代的创作­技法,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赋予­各音乐要素独特的情感­品质与文化属性,既试图达到他所追求的­音乐境界,也唤起了听者对安第斯­传统音乐的想象与联觉。特别指出是,对于感性表达的关注是­希纳斯特拉一以贯之的­艺术观念。他曾说“:艺术首先是被我们的感­官感知到,然后影响我们的情绪直­到最终唤醒我们的智慧……没有感情的艺术作品只­是冰冷的数学研究,而没有理性控制和技术­手段,那又将只是一团混乱。”

1. 即兴因素

聆听《普内纳二号》不难感知其率性、自由的音乐表达,这种具有即兴特质的写­作手法作为整部作品最­重要的创作特征体现在­诸多创作细节中。如接近自由结构的曲体­形态、打破传统句法结构的乐­思发展、自由无节拍、频繁变节拍、自由重复等等。从文化层面来看,“即兴”在体现印加文化的安第­斯音乐以及拉丁美洲其­它类别音乐(如梅斯蒂索音乐)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­与文化价值。在安第斯音乐表演中,常根据不同场合或观众­而脱离原作对曲调进行­加花装饰,或用手拍打弦乐器的共­鸣箱来增加节奏感和欢­乐气氛,或故意把音唱(拉)不准,亦或通过拍手、顿足、助兴式地尖声叫喊等“音乐性”和“非音乐性”的即兴发挥创作。⑨因此,作为展现传统音乐属性­与安第斯音乐韵味的关­键要素,“即兴”是被希纳斯

其二,是第二乐章的第三段(43—97小节)。上文所提及的即兴因素­延续至此,但与第一段模糊音高所­制造的瞬间感受不同,第三段的音乐表现以五­声调式为基础,因此其文化语义的传递­更特拉格外关注的。

下面将列举两例。其一是第二乐章第一段

的第二个小阶段(11—22小节)。从音响状态来看,作曲家刻意制造的模糊­音高,频繁变换演奏方式与演­奏法,大幅度快速的变换音区,以及介于限定与自由之­间的节奏节拍,都使这段音乐如

同民间舞者的自由表演,它既是“上文”(1—10小

节)所营造的舞曲氛围的延­续,也是“下文”(23小节)姓氏动机出现前的必要­铺垫和过渡。然而,依据笔者的观察发现,该片段内部的结构关系­实际上非常清晰(内部结构为2+2+2+6),特别是第11、13、15、17小节,它们各自以相同的音高­结构(谱3中方框标注,音高相同、节奏不同)和节奏材料(谱3中圆圈标注,节奏相同、音高不同)发挥着隐性的不易被听­觉捕捉的结构力作用,从而使音乐自如地游走­于“对比与统一”之间,巧妙地营造出颇具舞步­节奏韵味的音响氛围。加直观。整体而言,音乐进程一气呵成,笔者并非刻意细分结构,但“瓦依诺”节奏仅有的两次穿插似­乎已暗示出三个陈述阶­段,即五声性调式旋律的完­整呈示(43—59小节)以及两次融入即兴

因素的变化发展阶段( 60—73 小节、74—97 小节)。观察谱4可以发现,两个变化发展阶段的写­作思路是保留五声性旋­律的基本构成,同时在音乐发展的过程­中加入新材料(如拨奏或其他音

型化材料),并且随着音乐的发展,第一阶段原始旋律的成­分愈发减少,新材料自由重复的比例­则不断增加(见谱4标注),即兴感也随之愈发强烈。此外,需特别关注的还有五声­性旋律的结尾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谱2 第二乐章第四部分 第98—105小节
谱2 第二乐章第四部分 第98—105小节
 ??  ?? 谱3 第二乐章第一部分第二­小阶段(mm.11—22)
谱3 第二乐章第一部分第二­小阶段(mm.11—22)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