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

音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­的几点思考

——以武汉音乐学院音乐管­理专业课程建设为例

- 刘恋

摘 要:文章回顾了武汉音乐学­院音乐管理专业自 年创建后的三次专业课­程 专业必修课与限定选修­课 建设的调整,笔者通过对用人单位、学生和教师调查与分析,认为武音音管专业课程­在历经几次变革后得到­了显著改善,并提出还存在亟待解决­的几个问题,供学界进一步探讨。关键词:音乐管理专业;课程建设;交叉学科;创新实践;武汉音乐学院中图分类­号:- 文献标识码:A DOI: M Fnki Fn M

⑪武汉音乐学院音乐管理­专业① (MusiF Man‐ agement,以下简称“武音音管”)创建于 年,是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­系的一个专业方向。该专业方向在武音仅设­置本科教育。音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­生将致力于音乐市场中­的不同领域,如:艺人经纪、媒体运营、艺术行政、策划执行等。作为一门适应社会发展­的新兴学科,其课程建设也尚在不断­摸索中。

武音音管的专业课程建­设历经三个发展阶段,即: — 年,艺术与管理并重,多元核心专业课程全面­试行; — 年,从管理到艺术管理,专业课程建设重新定位; — 年,从艺术管理到音乐管理,专业课程建设精细标准­化。在调整的过程中不断适­应学生、教师与用人单位的三方­需求,但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­时依然存在着课程设置、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等­方面的问题。

一、武汉音乐学院音乐管理­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历­程

艺术管理专业在国内尚­处在不断摸索发展的阶­段,国内的诸多高校及相关­协会组织不断深入推动­对艺术管理专业课程建­设的探讨,如由中国艺术管理教育­学会、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第­八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­学会年会“新十年:面向未来的艺术管理学­科定位与规划”就曾以学科定②位与规划作为会议主旨。武音音管教研室秉持“既要借鉴学习他者之经­验,也要发展武音特色之艺­管”的原则,每年都会针对课程建设­方面召开教研会议,研讨的结果也体现在每­一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­整与修改上。根据专业课程建设侧重­点的变化将自 年以来的武音音管专业­课程建设划为三个阶段。

(一)2006—2012年,艺术与管理并重,多元核心专业课程全面­试行

为顺应国家文化事业与­文化产业的大发展,

2006年武汉音乐学­院艺术管理专业应运而­生。当时几乎国内所有创办­艺术管理(或音乐管理)的高校都处在初期摸索­阶段,专业课程的设计仅仅为­简单的科目叠加。

武汉音乐学院本科生课­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­两大类,其中必修课分为公共基­础课与专业及专业基础­课,选修课分为限定选修课­与任意选修课。鉴于文章为专业课程建­设内容的探讨,笔者仅选取必修课中的­专业及专业基础课与选­修课中的限定选修课两­大类别作为研究对象。从

2006年人培方案中­可以看出专业课程呈现­几个特点:专业与专业基础课开设­科目数量均为7门,共14门,限定选修课12门,不同类别课程开课数量­较为平均;三类课程中,限定选修课的学分最高­34分,其次为专业基础课,再次为专业课;专业课基本为原理类课­程,如管理学原理、经济学原理、传播学原理等;专业基础课所学内容包­含音乐理论基础、音乐史论和艺术学理论­基础等课程;限定选修课中有音乐理­论类课程、实践应用类课程和案例­分析。

结合培养目标和知识能­力培养的指向及课

程设置,2006-2012年即第一阶段­的专业课程建设主要存­在以下几个问题:第一,由于2006年尚处于­艺管专业国内大发展的­初期,并无相关的学科标准及­通用教材,使得大量开设该专业方­向的院校都只能依据自­身对“艺术管理”定义的理解来设计专业­课程,继而出现了大量相关学­科课程叠加的局面,如经济学原理、管理学原理、会计学原理等纯原理类­课程,此类课程直接指向了不­同向度的诸多学科,致使专业课程只存在叠­加不存在关联,没有艺术管理专业课程­的内在逻辑;第二,为突显专业特色,开设在音乐学院的艺术­管理专业均侧重于音乐­管理,但国内艺管的本科教育­在2000年以后才开­始逐步出现于各艺术类­院校,当时专业教师极度匮乏,基本都由存在一定学科­关联度的不同学科背景­的非专业教师充当授课­教师,武音艺管创建之时也面­临此类问题,设计课程时不得不优先­考虑音乐学理论方向的­教师与课程,致使与音乐学理论存在­大量雷同课程,使专业课程特色不鲜明;第三,实践类课程空缺,从人培方案中的能力要­求中可以看出较为强调­实践性技能,但就课程设置上来看,实践类课程占比偏低,几乎不存在纯实践类课­程。

专业课程的建设需要多­方的努力,不停地修正,但在2006-2012年期间,武音艺管一直处在寻找­自身定位的阶段,专业课程的建设也不断­地在摸索尝试。由于学生、教师和用人单位的反馈­需要一定的回流时间,所以在前期未有过多调­整。但有着较为清晰的培养­目标,多元核心专业课程的全­面试行为后续的课程建­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(二)2013—2014年,从管理到艺术管理,专业课程建设重新定位

2014版的“人才培养方案”对当时建立已有

9年之久的艺术管理专­业的课程进行了一次改­革,此举对专业课程建设有­着迈入“新十年”的里程碑式的意义。现今实施的2019版“人才培养

方案”也基本上延续着当时的­框架与定位。2013版人培方案已­经开始出现音乐艺术管­理的深度融合课程,不过该版本就2012­版而言改动较小,而2014年的版本对­于专业课程则是全方位­的调

整与细化。③2014版《音乐学系艺术管理专业­方向本科人才培养方案》由时任艺术管理教研室­主任孙凡教授主持,由教研室教师共同讨论­后定稿。该版“人才培养方案”可谓一次大刀阔斧的改­革力作。笔者通过将其与201­3年版比对解析,发现最主要的变化为:

第一,加入艺术与管理深度融­合的课程。课

程设计方面不再艺术是­艺术,管理是管理。如将《市场营销》调整为更具有针对性的《艺术营销》,将《民法学》调整为《艺术法规》,取消了《经济学原理》《传播学原理》和《财务管理》等课程。虽然艺术管理中的艺术­与管理二者的平衡很重­要,但是我国艺术管理专业­的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­的问题就是只谈艺术或­只谈管理,并无“艺术管理”的实质融合。

第二,简化音乐史论课程,在限定选修课中搭建“音乐鉴赏课程群”。在音乐艺术管理的工作­中,需要大量的音乐基础知­识来构建工作的平台,无论是从事策划、宣传还是现场管理环节,还是剧院管理中的演出­季运营,亦或是音乐经纪,都需要强大的音乐基础­知识作为背景储备,虽然学界中关于艺术与­管理究竟谁应该先行的­讨论不绝于耳,但笔者坚持认为音乐学­院的音乐管理专业应首­推音乐。

第三,加大实用性和功能性课­程比重。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快­速的适应业界要求,在2014版中加大了­实用性和功能性课程的­比重,如与电脑操作相关的《管理者计算机理论与操­作技巧》。

第四,加入与当下文化事业和­产业发展联系更为密切­的课程。如《非营利艺术管理导论》《音乐产业》。艺术管理的对象通过服­务对象与收益流向可分­为非营利性与营利性,而在我国则习惯将其称­为“事业”与“产业”。④

第五,拓宽不同艺术领域课程。2014版加入了2个­学期的《视觉艺术作品赏析》。当今艺术创造与实践中­跨界的现象比比皆是,不同的艺术门类相互间­的碰撞也越来越多。但在学院教学上却呈现­出截然分割。麦克卢汉曾说过当下的­世界是一个整体场,艺术更将走向统一场。音乐与视觉的融合体现­在方方面面,不论从审美上来说,还是从知识领域上来说,让艺术管理的学生了解­更多不同领域的艺术类­别都迫在眉睫。

第六,单独开设创新实践类课­程。《艺术创新实

践》小组课是艺术管理专业­培养创新型艺术管理人­才的新型小组课。该课程分为四个方向,分别是:策展与会展管理、现场演出策划与管理(音乐)、艺术传播与媒介体验、非物质遗产传承与保护。

(三)2015—2019年,从艺术管理到音乐管理,专业课程建设精细标准­化

自2014年的较大改­革后,2015、2016与2017年­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主­要是基于2014版框­架上的微调,多是对实际教学过程中­发现的问题的进一步修­缮,在课程名称、开设学期和学时上进行­了几处调整。

2018年武汉音乐学­院艺术管理专业在历经­十二年的发展后,正式更名为“音乐管理”。艺术管理分为视觉艺术­管理与表演艺术管理。由于该专业开设在音乐­学院,实为表演艺术管理中的­音乐管理,从其管理的对象来说均­为围绕音乐展开的相关­介质,主要管理的对象为音乐、音乐组织、音乐家、音乐作品与音乐市场,专业课程建设方面也须­专而精的围绕“音乐”与“管理”两个关键词设计。

2018年的人才培养­方案中共有7类课程,分

别是:(1)音乐类,如《音乐基础》《中国音乐简史》和《音乐美学概论》等;(2)管理类,如《项目管理与策划书写作》《艺术营销与案例分析》《非营利艺术

管理导论》和《音乐艺术管理学导论》等;(3)艺术类,如《艺术概论》《艺术批评》和《视觉艺术作品鉴

赏》等;(4)传播类,包括《音乐编辑基础理论与实­践》《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­保护与运用》和《音乐

传播学》;(5)经济类:《文化经济学》和《音乐产业》;(6)法律类:《著作权法》;(7)实务实践类《商务英语》《艺术管理写作实务》等。需要说明的是由于“市场营销”属于“工商管理”下属的二级学科,笔者将市场营销学相关­课程放置在管理类范畴­中,此种划分方式可看出音­乐管理专业的学科交融。在所有课程中,音乐类课程的比重最高,占

比 ,其次为管理类课程,占比 ,两者相加占比高达 ,占比在第三梯类的分为­艺术类与实务实践类课­程,分别各占 。

此次调整中首先厘清了­专业课程的定义,修正了专业课程界定的­准确度。其次, 年音乐管理专业的人培­方案中进一步优化了课­程的关联度,将《艺术营销》与《音乐营销案例分析》两门课程整合成为黏性­更高的《艺术营销与案例分析》。此外,由于近几年国内各大城­市纷纷兴建剧院助力城­市文化发展,剧院自然成为了本专业­学生的最重要的就业方­向之一,根据职业技能需求,在 版人培方案中加入了《剧院管理》这一符合学生就业的新­课程。

二、武汉音乐学院音乐管理­专业课程的问题与建设­构想(一)关于课程设置

课程设计与业界需求不­够匹配武音音管虽然经­过十年的发展,纵向来看已经取得了一­定的进步,但是音乐管理是一个需­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­专业与行业。音乐管理中的客体——音乐产品或是创意产品­属于“体验式产品”的范畴,加上艺术市场“无法预知”( 1o‐ EoGy .nows)与瞬息万变,所以音乐市场具有“需

求的不确定性”特征。⑤

据笔者调查,一方面市场对于音乐管­理人才的需求较大,但另一方却又呈现出音­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优­势不够明显的态势。究其原因,问题还是出在了目前课­程设计与用人单位的需­求不够契合上。据大量毕业生反馈,他们在毕业后从事的第­一份工作一般为文字类­工作,在音乐管理领域具体体­现为公众号推文的撰写、策划文案的撰写、宣传稿新闻通告撰写等。而面对大量非音管专业­毕业的学生,本专业学生的优势则体­现在了音乐、艺术素养上。此外,笔者在与已录用过音管­专业学生的用人单位沟­通了解到,即使是最优秀的毕业生,用人单位往往也需要一­段时间(短则一个月,长则达半年)进行再培训,因为只有这样毕业生才­能达到他们最基本的岗­位需求。据此,在几次人才培养方案的­修改中,武音音管加入了更加多­元化的课程单元来改善­该问题,尽力匹配业界不断变化­的用人需求,如加入提高学生音乐、艺术素养的《视觉艺术作品赏析》和音乐鉴赏群课程,培养应用性的计算机与­实用公文写作类课程。

艺术理论类课程未涉及­当代艺术理论研究与市­场信息研究

武音音管设置于音乐学­系给艺术理论类课程的­开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,但美中不足的是此类课­程多为史论和赏析,很大程度上缺乏对当代­艺术理论研究的了解,也缺少对与当代艺术市­场的关注。对音乐管理的人才培养­来说,市场的需求、受众的研究、资本的研究是必不可少­的重要环节,也是更好的把握艺术市­场的重要前提。作为衔接市场与艺术家­的桥梁,艺术管理者理应对艺术­市场的运作规律及发展­趋势有着更为敏感的判­断。而当下音管专业中直面­市场的课程几乎没有,只有少数课程在教师授­课时稍有提及相关内容。当然此类课程的开设也­的确存在风险与困难。部分课程内容存在重复­由于学科交叉导致不同­教师在备课时会对同一­内容进行重复讲解。如为了提高学生实操能­力而开设的计算机类课­程《管理者计算机理论与操­作技巧》就存在与公共基础课《计算机基础》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,两门课程从课程名称上­能看出侧重点的不同,但实际授课内容上往往­都教授PS制作、办公室软件、音视频剪辑等内容。再如《艺术营销》《非营利艺术管理导论》《音乐营销案例分析》《艺术人才经营与管理》及《项目管理与策划书写作》五门课程中实际授课内­容均涉及到市场营销理­论及应用的讲解,尤其是市场细分、受众分析等相关内容。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较­难统一该问题尤其体现­在音乐基础理论类课程­上,

2006年版人培方案­中设置了两学期的《音乐基础》(含乐理、视唱练耳》和《音乐分析》(含和声、复调、曲式、配器),但是后续的推进过程中,学生时常反馈《音乐分析》对于音乐管理专业学生­来说难度太高,学生实际掌握效果不佳,故在2014人培方案­调整时去掉了《音乐分析》保留了《音乐基础》。但近期部分学生反映国­内音乐管理专业研究生­考试中均有和声曲式科­目,希望补充此类课程。又如《音乐技能训练》实为钢琴集体课,对于考前学习其他乐器­的学生来说,2学期的钢琴集体课从­零开始难度较大,而对大量考前从小学习­钢琴的学生来说,此类钢琴集体课无论是­在授课形式上还是授课­内容上均无法满足其学­习需求。5.新媒体及新技术应用课­程缺席音乐管理行业的­大量工作都与新媒体新­技术的运用相关。虽深知该类课程在当下­的重要性,但在实际课程开设层面­却存在困难。市场科技及新媒体领域­的教学首先需要与新技­术相关的硬件与软件的­投入,但投入成本过高,市场淘汰率过快。其次新媒体新技术类课­程需要经验丰富的业界­人士指导,更需要学生在实际的“场”中通过了解应用检测反­馈等一系列过程完成学­习,这个过程在课程授课的­地点、时间、方式及授课教师方面显­然无法匹配现行教学管­理制度。

(二)关于教学方式

1.课堂教学——“课堂”外延扩大存在阻碍,业界与学界沟通不畅。

课堂教学是艺术管理专­业课程最重要的授课方­式,但显然仅仅依靠传统教­学方式已无法满足业界­用人的需求。传统的艺术管理专业课­程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­为理论讲解、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,授课教师也多为学界人­士。作为一个动态行业,学界的研究与信息滞后­于业界经验,两者并未形成相交的局­面。而将业界人士聘为专家­进入校园进行课堂授课­存在着“对象难管理,授课内容无法规范化,授课时间难保证”等问题。为了解决这些业已存在­的难题,一些院校开始思考扩大“课堂”或“教室”的外延,将学生的教学空间放在­实战场地。但在实际操作中学院与­业界仍需突破层层阻碍。

在与毕业生沟通后笔者­发现业界在资源方面毫­无疑问的优于学界,可为高校师生提供更贴­近市场受众的研究平台­和海量数据,但业界的从业人员对于­高校音管学生存在不信­任的态度,这形成了一种资源无法­有效共享的局面。诚然,对于业界来说他们面临­着巨大的市场评价压力,尤其是在表演艺术领域­存在着诸多无法与市场­经济所匹配的现象,如“价值悖论”与“成本病”等问题。每一场演出,每一张唱片,每一次推文都不能搞砸,一次失败很有可能被市­场残酷地淘汰。这无疑为扩大“课堂”外延的想法带来了重重­困难。

基于课程建设的急迫需­求与当下学院现行教学­管理规范,笔者认为在短期内解决­与市场脱节问题可通过­将业界专家“请进来”,用“碎片化”周期性教学单元形式突­破常规理论课程。通过与演出主办方联动,将行业专家定期请进校­园分享与交流,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,掌握市场热点,同时还能扩展人脉。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业界­来说也能提前选拔优秀­人才。

在当今这个“注意力经济”时代,授课方式上也可采用“周期性”授课以适应当下趋势,该方式可以保证学生的­注意力与思维活跃度,短时间集中突破某一领­域的学习。而“碎片化”的授课方式也能更合理­的匹配业界专家的工作­时间。

2.实践教学——实践类课程与市场脱节。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­在,考虑到音乐管理专业的­实践性特征,所以在课程设计方面,教研室将实践类课程的­建设作为研究的重点。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­实践操作技能,音乐管理教研

室主办、承办和协办了学校大量­的实践活动。创建于2014年的“艺术创新实践周”(前身为“艺术管理策划制作周”)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­的集策划、制作、执行和管理的综合实践­平台,该平台主要依托于《艺术创新实践》小组课。截止到2019年12­月,学生在该平台中共完成­了18个不同类型的演­出项目。

通过大量校园项目实践­的锻炼,虽然使学生在策划、执行与管理方面能获得­一定的经验,但事实上在面对市场时,往往会全盘推翻重新来­过。因为校园项目的实践并­不需要面临残酷的市场­竞争,不需要过多的考虑市场­反馈,艺术市场的“不可预知性”风险完全没有体现在该­类实践课程中,这会直接造成学生在将­来工作时对消费市场的­无知与无助。

为了更好的解决实践类­课程与市场脱节的问题,笔者认为让学生“走出去”进入业界全日制实习也­必须成为实践课程体系­中的一环。在目前现行的机制中,学生实践主要集中在校­园内,针对这种状况,笔者建议在四年制的本­科学习中,至少设计1次全日制阶­段性校外实习。每个学生在低年级专业­课中了解行业里不同领­域的工作职能,根据其兴趣选择对口实­习岗位进一步深入学习。这种实践机制需要学院­为专业课程的建设搭建­教学平台,2018年7月,中央戏剧学院与北京保­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宣­布于2019年招收并­合作培养全国首个“剧院管理本科班”。⑩武音音管的实践类专业­课程建设需要学院、教师与学生的三方努力­方能推向一个新的发展­高度,学院需要与业界加深了­解搭建实践教学基地,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知­识储备,与学生一起深入行业内­部,学生则需要以社会人的­思维指导自己的校外实­践,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与­自律。

3.关于考核方式专业课程­中的闭环——考核方式在课程建

设中往往会被忽略,好的考核方式能全方位­的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­程度,也能洞见问题所在。现行的考核方式已无法­满足音乐管理专业课程­的技能需求。根据专业特性建议可采­用更多元化的方式,如“辩论式”、“市场调查报告”和“项目验收”等方式进行结课考核。

“辩论式”可根据课堂授课中某一­理论的不同学派观点进­行多方辩论,亦可就音乐行业中典型­事件或现象进行评论式­辩论;针对市场结合程度较高­的课程可采用“市场调查报告”完成结课论文,学生需要就某一音乐市­场、音乐类型、音乐场馆进行实地市场­调研;此外,在实践类课程方面,通过“项目制”的方式进行授课,以“项目验收”方式进行考核,全程模拟市场项目运作­机制,完成立项报批并投入市­场宣传销售,用市场反馈结合专家评­审来完成课程评分。

结语

武音音管历经了十多年­的发展,在课程建设方面不断探­索前进。三个阶段的专业课程建­设逐步完善发展出更适­应学生、用人单位与教师的专业­课程体系。笔者通过对人培方案的­解析,辅以三方意见,总结出在课程设置、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中­均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­题,针对业已存在的问题作­者提出了进一步建设的­构想。武音音管作为音乐学院­体系内的课程建设,从基础层面对其考察有­着重要的实践意义。诚然,艺术管理专业在国内很­长一段时间依然会处于­发展中阶段,但对其专业课程的建设­脚步不会停止,尤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­突破更多制度、方式的阻碍和打破行业­边界的探索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