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

变奏究竟意味着什么——视听普瑞斯纳为电影《蓝》的配乐

——视听普瑞斯纳为电影《蓝》的配乐

- 刘夜

摘 要:文章以波兰作曲家普瑞­斯纳为电影《蓝》的配乐结合电影隐喻性­叙事与现代精神所探求­的主题展开观照和评述,从音乐主题随着影片各­发展情节丰富而巧妙的­变奏,由“灵性”音乐切入现实境遇的情­感归宿而追问,由艺术形态向艺术美学­审视,在艺术哲学层面提出“母性精神”的人性皈依并作了一定­的阐释,认为普瑞斯纳以音乐探­求、陈述、传达现代人的精神皈依­具有启示意义和价值。关键词:电影《蓝》;基耶斯洛夫斯基;普瑞斯纳;电影音乐作曲;精神救赎与归依中图分­类号:- 文献标识码:A DOI: M Fnki Fn M

一种变化的重复,形形色色的重复,千姿百态的重复,万变不离其宗的重复……在基斯洛夫斯基(.ieslowski, — )和普瑞斯纳(Pre‐ isner, —)著名的“三色”之《蓝》(Blue)中,变奏纷呈,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呢?⑪

变奏,在作业本上是一个手法,作曲家的手段技法之一。音色、音区、音值、节奏、速度、装饰音、对位、复调、句法等等都可寻求远近­不一、弹性鬼魅的变奏元素。可那个“变奏源”——去向千山万水的主题如­若真能确切指向什么的­话,当这个主题如若又同时­纳入了现代文明及现代­哲学诸多敏感而困惑的­根本性主题后,那飘逸的音符又是何以­堪负与拖拽的呢?

一、朱莉叶的“波兰眼神”:肖邦—基斯洛夫斯基—普瑞斯纳(一)何谓“神性”

有一类“简单”却异常神奇的音乐,异常久远异常撼人心魄,异常地动听着、诱惑着世界各地的耳朵——即古老的“土著人音乐”。比如非洲的黑人音乐,美洲的印第安人音乐,南太平洋诸岛的原住民­音乐,亚洲的青藏高原民间音­乐、阿拉伯音乐……这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­的音乐其语言、手法、风格各异,却共有着一种源头的音­乐“基因”,一种生命之上亦根亦泥、亦凡亦灵的“宗教性”。

从文化和审美上看待“宗教性”,它再不单单是“宗教”了,我姑且称之为人文心灵­的“神性”。何谓神性?此我理解的“神性”,即:生命特有的完备的独立­系统和生命无尚的尊严 此因篇幅,不作展开 。人类正据此建立起开放­的精神视野,进而具有无限的创造性,它是人文建构的归宿。所以

生命的神性也是一个真­实的创造态,并由此炫目纷呈地展现­出生命的神圣和生命的­无限动人。

还有一类是由有姓名的­人所谱写的音乐,却因其极富人性且同样­撼人心魄而被听者将之­特别区分开来,因其极富异彩则必将被­时间继续珍藏起来。比如肖邦、雅纳契克,比如普瑞斯纳……

(二)这两个波兰人

我一直信奉“神性”,而不能接受任何“宗教”。因为:我源源不断地被世间无­限神奇的万象深深打动­着,宇宙自然的妙合之处随­处可见,逻辑的美韵分毫不偏,而终极的元点与终点却­无以知晓,且“我”自身即是如此一份存在;因为:凡“教”,就意味着“人”所为,而凡“人”,就意味着大自然之一“局部”域或“有限”体——拿局部界定整体,以有限言说无限,至此,你是关闭还是开放?我当然选择逻辑。且再因为:尽管我深明Ta们(创始者及其教源)有爱与善的初衷,但毕竟谁也不能保证千­万年它不流向万千可能­的——“面目全非”之境。①

由此,我在阅读生活中一直追­踪敬阅一位从巴塞尔大­学获神学博士归来的刘­小枫先生的思语。在看了由他以现代神学­理论学术背景下所主编­的《莫扎特:音乐的神性与超验的踪­迹》《不可言说的言说》《神学美学导论》等“学术研究文库”及“当代欧陆宗教思想系列”等宏篇之论后,偶从(又是这质地坚硬的“偶在”)《读书》(1997年2月)杂志上翻到他一篇《爱的碎片中的惊鸿一瞥》。这是为他称之“用电影语言思考的大思­想家”基斯洛夫斯基而写的一­篇祭文。文章开篇即蘸满思想者­的深沉之爱:“听到基斯洛夫斯基去世­的消息,我

感到在思想世界里失去­了一位不可失去的生活­同伴,心里觉得好孤单。对一位同时代思想家的­去世感到悲伤,在我是头一次。”

电影?这可是在表达上最为“通俗”的一门语言啊!“大思想家”?我甚为好奇。随之,我便在现有资讯条件下“链接”上“基斯洛夫斯基”,又进而“链接”起“普瑞斯纳”。

基斯洛夫斯基被誉为“当代欧洲最具独创、最有才华、最无所顾及的电影大师”。④他自幼生长于波兰华沙,毕业于波兰洛兹电影学­校。基斯洛夫斯基总是自编­自导,并信守忠实于真实生活。他说:“摄影机不能改变任何东­西,摄影机只能讲述真实的­东西。”对于生活,“我只能描述它,我不能编造它。”

其早年拍摄的《工人的七一年》( Workers’ 71)、《履历》(Curriculum Vitae,1975)、《宁静》(The Calm,1976 )、《生命的烙印》( The Scar, 1976)、《守夜者的观点》(From a Night Porter’s Point of View,1978)等就都以记录片体裁来­真切

关注城市居民、工人、士兵的日常生活,在当时波兰独树一帜。后以《偶然之生》( Blind Chance, 1981)、《永无休止》(No End,1984)等多部视角独

特、表达新颖的作品享誉欧­洲影坛。并不断推出《十诫》(The Decalogue,1988)、《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》(The Double Life of Véronique,1991)等力作跻身于20世纪­世界最为锋芒耀眼的电­影大师之列。更以涤荡现代人类深沉­困境的封镜之作“三色系列”《蓝》( Blue,1993)、《白》(White, 1994)、《红》(Red,1994)举世公认而横亘影史,成

为人类艺术哲学相关教­案的典范之作。

正因基斯洛夫斯基的影­片主题之深沉、蕴涵

之丰富、表达之奇异、镜像之细腻一向无人所­及,影片的音乐就再不只是­传统的电影配乐所要求­和完成的渲染、烘托了。尤其在“三色”之《蓝》中,剧情主要围绕“当代欧洲最具才华的作­曲家”及主人公的一部举世绝­响为线来多重展开,音乐——就更上升为直接的主题­和命题,并直接参与陈述、诠释、伸引、叩问、对答……等完整情节的灵魂共铸、血肉共熔无可分割的内­容了。那么,一个非凡大师非同寻常­之作中的非凡之任,也一定要由一个绝对非­凡的作曲家站出来了!他,正是——普瑞斯纳!

普瑞斯纳,毕业于波兰克拉科夫大­学,先后曾与众多著名导演­合作电影配乐,倍受青睐。如:与法国最为知名的新浪­潮元老路易·马勒(/ouis Malle )合作的《爱情重伤》( Damage,

);与波兰著名导演霍兰德(HollanG)合作的《秘密花园》(TKe SeFret GarGen, ,其主题曲即为莎拉·布莱曼(SaraK BrigKtman)所演唱风靡全球的:inter /igKt);与路易·曼多奇 /uis Man‐ Goki 合作的《当男人爱上女人》:Ken a Man /oYes a :oman, 等等。普瑞斯纳自言钟情于浪­漫乐曲,他强调音乐的旋律是一­首乐曲中最重要的元素,缺乏和谐与过于人工化­的音乐都“不是他的那杯茶”。⑥

他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­合作始于 年,直至 年基氏去世, 年中他们共同以光影声­色编织了《无休无止》《十诫》系列、《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》等 部为世人推崇的杰作。基氏一直高度赞扬普列­斯纳的音乐,当观众影评人对其电影­大加赞赏时,基氏往往把赞赏归功于­普列斯纳,认为是普氏的音乐把自­己拍不到的东西呈现出­来:“他(普列斯纳)想要配乐的地方让我感

到惊奇……”“我们两人好像有某种无­法形容的心灵共通,拍摄《蓝》时,普列斯纳的音乐一直不­停地影响我的思路……最后当我完成最后剪接,看到影片时,我才了解若没有他的音­乐,我将无法把故事说到这­个程度,好像他才是影响影片最­深的创作者。” 年,基耶斯洛夫斯基因病去­世,普列斯纳在痛苦中为亡­友写下了《给友人的安魂弥撒曲》(ReTuiem )or My )rienG)。普列斯纳曾说,基氏的去世,就像他心里的某一部份­也随着他死去一样。⑨ 年香港的《号外》曾派员远赴波兰,访问了这位作曲家。岁月流逝,情谊都尽在普列斯纳的­一番话里:“当你遇上一个人时,你总要知道,有一天,你或他将会有分离的一­天。与.最开心的,是我们合作了 部电影,但我们的成功,不单是因为我们的才能,而是因为我俩对生命有­共同的看法,这是一段美好创作期的­完结,尤其是对我的音乐。”

看过这些影片的人,“大抵不难察觉普列斯纳­的乐音早为电影注入了­一种听觉上的灵气——是形而上的、洗涤心灵的、具自省生命的灵魂乐章,也是鲜有在其它电影中­所能接触的哲思乐音,像来自造物主的天外诗­篇:纯粹、洁净、包容,叫人宁静与释然。”

(三)母性的眼神

音乐未启前,我们先光顾一下影片《蓝》的梗概:故事从高贵、美满、幸福并具有作曲才华的­女主人公朱莉叶自丈夫­和女儿突然意外双双身­亡切入。她在深深的痛楚中无以­自拔而又自杀未遂。无以面对现实的朱莉叶­决定匆匆抛却财产、房屋、感情、记忆、身份等一切,以漂泊新所寻求精神避­难以期解脱。途中一路却发现世界充­满无尽的可

悲可悯的无奈之景。并意外地偶然发现自己­深爱的富有才华的作曲­家丈夫,生前竟另有婚外新欢,这给自以为与丈夫间始­终恩爱忠贞的朱莉叶本­已死灰般失魄中撞击来­莫大的震惊和嘲讽,且丈夫的情人还怀拽温­情和责任地怀孕着丈夫­所不知的遗腹子。情感受虐,精神遭到新一轮冲击后,朱莉叶重新审视生命,如何安置自己?她再次投向丈夫应约而­未完成的《欧洲联盟统一颂歌》。

笔者是一个较晚才听到­肖邦音乐的人。不过,相比幼年就能听或弹奏­他音乐的幸运者,我又很庆幸自己是在近“人到中年”时才碰触到肖邦的音乐。最初一听他音乐,心里就断定,他是个人间的精灵。后来读到刘小枫先生的­那篇祭文,看了《蓝》《白》《红》,知道了基斯洛夫斯基也­是个波兰人,顿然觉得那似乎盛产丰­饶而脆弱、多情而哀伤的“眼神”。当进一步了解并敬仰于­他编剧导演的《十诫》《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》《蓝》《白》《红》等非凡之作,尤其痴迷于这些艺术创­造里的音乐及它们都出­自于斯瑞普纳之手,又是一个波兰人,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又都­曾安身(流亡)、创作于法国(巴黎),这时我更愿相信,那一路离神很近——那里存有更多男人的灵­魂并具有女人的处境——母性的哀伤与无奈的自­理……

我们在《蓝》的女主人公朱莉叶眼里,处处可见到这种巴黎街­头的“波兰眼神”;我们从普瑞斯纳更多的­音乐中,也时时可听到这种暗暗­承受的真切的“母性”的眼神。

二、精神救赎的逻辑元点

一串串机遇或命定,经处处设埋下桩桩隐喻,流着淌着就溃不及防地­抵向了宿命。这样的宿命一直是基氏­电影陈述和叩问的母题“。基氏作品构成一个隐喻­的织体,生活是在偶在的网络之­中,一个个体的命运是由一­连串偶然事件聚合而成­的,个体没有一个永恒的依­持。即使是爱,也在偶然中成为碎片。但这又都不是黑白分明­的,是蔚蓝

色的。”《蓝》《白》《红》三部曲是他们继拍摄完­一系列“现代版”的《十诫》后,将《十诫》中的信条和自由、平等、博爱完全以人性、隐私及个体层面置入真­切的现代社会,以期得到更广义的观照、打量、审视和理解。它们成为了基氏的“天鹅之歌”。基氏以“三色”来对应到自由、平等、博爱之中,又互有交织与洇染。比如《蓝》取了“自由”,是关于爱与不爱、恨与不恨、赐予与剥夺……的自由,且无论怎样的自由和选­择又都最终落入到囚笼­深重的陷井之中。普瑞斯纳创作三部电影­音乐也分别对应有宿命、反讽、伤痛三种人生体验。

(一)引子:无奈的沉痛

《蓝》的第一组镜头用了 分 秒钟,在宁静秀丽的大自然陪­衬下,一个偶然的车祸打碎了­幸福(车祸是在高速行驰中美­满的一家人正分享着有­关一个病人的笑话时发­生的):女主人公朱莉叶苏醒时­得知丈夫和女儿都已丧­生。幸福美满的生活骤间荡­然无存,静默中的朱莉叶悲痛欲­绝无以自拔,但她自杀未遂(护士及时发现)。

这一段画面滑过,耳朵里几乎只有车祸发­生时的一声巨响,和朱莉叶夜间偷药自杀­时砸碎医院窗玻璃的碎­响萦回于耳畔,大段大段几乎没有响动­没有对白的画面上也没­有音乐。唯一一处音乐的“痕迹”、为音乐留下伏笔的是最­初车祸发生时,画面里有一个彩球和一­页(谁都不会经意的)乐谱从车窗飞出——又慢慢翻卷——随风飘去——那页轻飞的乐谱除了“真实”,除了“伏笔”,还有“宿命”的隐喻。

直至积淀下 分 秒的“静默画面”后,才在已故的丈夫、杰出的作曲家帕特里斯­的出殡仪式上,缓缓奏起挽歌,出现了音乐。音乐在慢板上以单音小­号“面无表情”般地滑出,冰凉、凝重。

音乐为E和声小调,音域在一个八度内,却以下行级进、下行小跳、上行小跳和一个上行大­跳等“平稳”而“广阔”地铺来,竟在 秒时间里囊有明确清晰­的“哀泣”“应答”“回忆”“惊叹”“疑

问”“渴求”“抚慰”“虚弱”“安息”……等情态信息。取 拍,共 小节。每小节后两拍留作休止,气息长哽,悲风痛彻。画面上是女主人公在医­院病床上从电视现场直­播里收看出殡的情景。这段短小的音乐正是从­作曲家帕特里斯应约尚­未完成的《欧洲联盟统一颂歌》的主题抽拧出的一个哀­叹式变奏,是为洗练的“引子”。音乐在第一次出现时,即有“自由”而又“宿命”的内核,隐喻“严酷现实”之音的同时也自然赋予­了生命曾灿烂一时的丈­夫“帕特里斯”的表征性。故而也几次作插入部(reSrise)运用于后。“严酷现实”果然卷土又来,影片在第 分秒钟,躺在阳台上昏懵中的朱­莉叶脸上拂过一道蔚蓝­色的光,顷刻被冲天而出、迎头喷泼的管弦强奏所­惊醒。 小节后则突转轻若游丝­的双簧管答接,这里管弦乐配器具有强­大的张力,强放强收仅 小节便陈述了人物内心­与现实的剧烈冲撞。命运面对偶发,美满面对坍塌,情感皈依荡然无存……她在慢慢苏醒之中步步­逼近着真正的惊恐:如何咀嚼一个女人空前­的、釜底抽薪的灵魂丧失与­孤零零的无助无奈……

(二)主题:蔚蓝色的花瓣

基斯洛夫斯基自称“我知道我的电影想要什­么样的气氛,但我不知道什么样的音­乐能帮我达到这个目的,也不知道怎么写那音乐。”多年合作中,基氏总是从讨论剧本一­开始就将普瑞斯纳邀入­其中,直接参与选场、布景、拍外景、剪片、编辑等工作全程。基氏十分赞赏普瑞斯纳­独立的创作见地,他曾对记者说普瑞斯纳­是真正能与他一起创作­的人,“而不仅仅是叫他找出一­些已有的效果。我经常想要把音乐放入­一个他认为听起来很荒­唐的地方,而有些我没想过要有音­乐的场景他却认为应该­插入音乐,于是我们就把音乐插进­去了,在这个领域他绝对比我­敏感。我的想法比较传统,而他的思维则更现代,充满了惊奇。也就是说,他想要配乐的地方让我­感到惊奇。”

主题音乐Blue的第­一次出现,是以钢琴缓慢奏出,与音乐同步的画面是以­大特写镜头缓慢移对着“手稿乐谱”上的音符,又是一脸蔚蓝掠过,基氏“仿佛要把无形的音乐也­要拍下来”。从朱莉叶来到钢琴大厅­拿起乐谱稿的 分 秒至 分 秒时砸下琴盖,音乐未落她已承负不起。这也正是举世期待、她丈夫应欧洲议会委托­所写《欧洲统一颂歌》的音乐主题。(见谱例)

这主题一吟一叹,规整乐句的每一小节都­起伏滑动,弧线如同一瓣瓣花瓣在­绽放、蜷缩,艳丽而清冷。在宗教性的抚慰感中又­强大地潜流着丰富的变­奏空间。

悲伤的朱莉叶无以面对­附着有先前生活的一切,房屋、家具、存款、身份、友情、照片、乐谱……她一件一件清除或匆匆­交给代理人处理。她上路了,选择去向一个精神避难­的陌生之所。

离开之前,她还决绝地叫来了一直­暗恋着自己的奥利维亚(丈夫生前的助理)同床一夜——誓作决裂过去。朱莉叶麻木地与奥利维­亚拥吻时,蔚蓝的光普照着她坚毅­的脸庞——主题变奏为小提琴铿锵­的顿弓撕扯着……谱 电影《蓝》的音乐主题

223刘小枫:《沉重的肉身——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》,第 页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