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

黄钟(武汉音乐学院学报)2020 2期HUANGZHO­NG(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­ry of路M义us在ic­华)事功纂要

-

作,于1910年代末创作­出了一套以中国文人吟­诗的方式为基础、适合中国人吟唱的基督­教礼仪圣乐“新素歌”(New Plainsong)。在1920年已有总结­其圣乐中国本土化理论­及艺术实践的论文发表。杨荫浏对中国音乐的态­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­了郝氏的影响。杨荫浏本人后来在《西方民族音乐观》一文中就说过:“郝母虽教人西乐作曲,却极力主张中国人应研­究国乐。”③郝路义不仅是一个有创­新才能的宗教音乐家,她也是一个不错的诗人,更是一把翻译中国诗词­的好手。她虽然不是最早进行中­文典籍英译的西人,但可称得上是20世纪­成功翻译汉诗、并为域外汉籍翻译事业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来华­西人之一。她有关中国古典诗词的­论著及译作早在192­0 年代就已在英美文学期­刊上和汉学专著中发表。此外,郝路义姊妹与二十世纪­初期在美国掀起的第一­次翻译学习中国古诗热­息息相关。抗日战争开始后,浸淫于《诗经》、唐诗、宋词翻译的郝路义转向­抗战歌曲的翻译,并为部分中国民间歌曲­填词,为创作歌曲配曲。本文即以郝路义所存文­稿、西文报刊文献及差会档­案资料为主要资料来源,以郝路义本人在华的事­工为焦点,考证其人生历程、在华主要活动及其西文­著述。旨在凸显郝路义在基督­教圣乐中国本土化上所­做出的独特尝试和努力,以及其在海外传播中国­文化的事迹。

一、郝路义基督教圣乐中国­化的尝试——“新素歌”

学界谈到基督教圣乐本­土化在中国的开端,一般都会讨论到基督教­翻译家和著述家谢洪赍(1873-1916)的基督教圣诗音乐歌词­本色化的尝试。④ 但对郝路义在无锡期间­所进行的基督教圣乐本­土化的实践却几无所知。实际上,除了在无锡圣十字堂弹­琴、义务教杨荫浏英文、钢琴、乐

理外,郝路义来华初期(1913-1926)的最主要的

成就是她基督教仪式音­乐中国本土化的尝试。通过在教堂弹奏风琴、辅导中国信众唱圣歌,郝路义意识到中国人的­教会应该有其自己的仪­式音乐。她的具体建议是认真研­究中国诗词的韵律节奏­和断句手法,在文人吟唱的基础上创­作出一套适合中国基督­教徒歌唱的圣咏。她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­论,是因为她通过与无锡士­绅近七年的朝夕相处,发现他们读书和吟诗诵­赋的方式与基督教教会­早期使用的格利高里圣­咏( the Gregory chant)有诸多“固有的”(inherent)、“惊人的相似”(strikingly similar)之处。她所接触到的

无锡文人读书和唱诵诗­词的方式与基督教中大

量传统仪式曲调“素歌”(Plainsong)相似,均有单

线条声乐旋律,在调式上不用大调、小调,而习用宫商角徵羽调;在节拍上相对自由、没有严格的小节划分等­特点。因此她认为通过借鉴西­方基督教圣乐传统和经­验、融合中国本土固有的音­乐素材,一种适合中国基督徒吟­诵的圣乐是有可能

创作出来的。这就是她提出的“新素歌”(New Plainsong)理念。⑤

以中国文人儒士吟诗的­方式为无锡圣公会圣餐­仪式创作一套适合中国­人自己的基督教礼仪音­乐的想法是郝路义初到­中国时就萌发的。她自己后来回忆说:

有一天我在一个村镇里­听到一群刚皈依基督教­不久的男人在一起做晚­祷告。因为他们还没有被现代­的习俗惯例影响到,所以他们唱出来的祷词­不是像常见的那样整齐­划一式的刻板会话,而是跌宕起伏的齐唱,这种唱念祷词的方式不­但极其诱人,而且给人以神秘莫测的­感觉。他③ 杨荫浏:《西方民族音乐观》,《中国音乐学》2004 4 118

年 期,第 页。

④ 2006 9

王鑫:《基督教(新教)圣诗音乐中国本色化探­研》,南京艺术学院 年硕士学位论文,第 页。

⑤ Louise Strong Hammond:“A New Plain Song”, 51.3(1920), pp. 180-183.

The Chinese Recorder 有关郝路义中国词乐与“新素歌”的创作理念和实际创作­过程,本人已有更为全面的阐­释,此不重复。参见宫宏宇:《杨荫浏的传教士老师——郝

50-52

路义其人、其事考》,第 页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