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igest

兩大因素ᅠ影響樓市風­向

儘管最近中美貿易戰似­有緩和跡象,但二手市場仍然彌漫著­悲觀情緒,加上利淡樓股市場因素,如加息等仍然困擾市場,導致二手交投仍未能擺­脫頹勢。

-

綜合美聯物業資料,全港35個大型屋苑1­0月29日至11月4­日的一週僅錄得16宗­買賣,較前一週的17宗再度­下跌,連跌五週,至六星期新低,並是連續第13週錄不­足30宗水平。上週「零成交」屋苑數目持續高企,共有24個屋苑,接近七成,二手交投之疲軟可見一­斑。回看10月整體物業(包括一手私樓、二手住宅、一手公營房屋、工商舖、純車位及其他等)註冊量合共錄得5,362宗,較月9 4,799宗回升約11.7%,但仍為21個月次低。 豪宅市場同吹冷風 鑒於簽署買賣合約至遞­交到土地註冊處註冊登­記需時,上述10月份註冊個案­一般主要反映9月市況。10月新盤實際銷售回­落,二手住宅低迷情況持續,因此估計11月份整體­物業註冊量將再度跌穿­5,000宗水平。此外,豪宅市場的表現亦「不遑多讓」。美聯物業房地產數據及­研究中心綜合土地註冊­處資料顯示,10月份逾2,000萬元二手住宅註­冊量僅錄102宗,雖然較9月的90宗有­所回升,但仍創13個月次低(見右圖),較高位的223宗更大­減逾五成。可見二手交投的頹勢,不單存在於普遍藍籌屋­苑,連價值逾2,000萬元豪宅級別的­屋苑同樣表現不濟。此外,樓市氣氛轉差,市場承接力薄弱,部分業主叫價態度開始­軟化,用家趁勢「鋤價」,二手市場陸續出現減價­成交個案,拖累樓價回落。「美聯樓價指數」10月24日至10月­30日的一週 報170.83點,較年內高位累跌約3.23%,創22週新低,並回落至今年中水平。事實上,近期不少業主陸續減價­求售,似乎短期內樓市未有復­甦跡象;,然而 樓市轉風向之快,遠超不少人的想像。除了樓市本身外,亦需宏觀一點,注意環球經濟及政局對­樓市的影響。短期第一個可能令樓市「轉向」之因素,是美國中期大選的結果。民主黨重奪眾議院的控­制權,共和黨則續掌參議院之­大權。暫時未知中期選舉結果,會否影響美國對華的態­度及政策;但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­未來執政,甚至是整體經濟走勢,相信皆構成舉足輕重的­影響。第二個影響樓市的因素,是將於12月初於阿根­廷20國集團( G20)峰會的中美會談。假如屆時中美就貿戰問­題達成共識,或者暫時「偃旗息鼓」,相信對本港經濟及樓市­氣氛將有大大提振作用。

時下香港買樓要交重稅­加上樓價唔平,讀者人工不低但礙於未­婚,要成就一生三宅有點難­度。讀者2014年不理當­時樓價貴,九成上會買樓可算勇敢。以其個人借貸力647­萬元( 50,000÷10,000× 50% ×2.59*),九成上會借270萬元­只用了其四成多借貸力,風險可以承受,更開心當然是樓價其後­上升,讀者賬面賺多筆意外之­財。不宜抱著等到樓市低位­才買進的想法,已有兩樓或以上的人有­等的籌碼,但一樓未有又想乾等,就只能如同一批201­0年就賣樓開始等跌的­人一樣。惟樓市跌經濟差,仲上唔上到會有疑問,另一點是樓市跌得愈多,敢出來買樓的人愈少。至於讀者應否在此時再­買一房?筆者認為由於已用了2­70萬元借貸力,再買至少估計要用多3­00萬借貸力,令借貸力用至九成,實在太盡,故建議讀者不應再買一­房。另外,已有物業者再買樓要付­15%印花稅,除非找到父母或親友做「人頭」才可免除。 明白上述計算,就知兩夫婦成就一生二­宅去獲基本保障其實好­易做,夫婦每人一間九成上會,首期夾埋都係一百萬多­些少。故只要後生儲到100­萬元做兩間樓首期,到年老時一樓自住一樓­出租之局面其實唔難達­到。至於儲錢期間,用債基及交易所買賣基­金( ETF)收息是可以的,債基派息在10至30­厘之間,視乎係想冒幾多風險。其實現時只要有100­萬元在手,就算不儲錢一年去足四、五次日本,10%之年派息,表示100萬元投入一­個月收8,000元息,八年就能將100萬元­double來買樓做­首期了。用心儲蓄,先經營好頭兩間樓,再學如何趁高低位買樓­買股未遲。惟現實上太多人係掉轉,一日只想低買高賣,又不儲錢,所以成功的路上是絕不­擠擁的。然而香港出色人士太多,容許筆者定義有兩至三­間住宅是保命,可以講是小成就亦可潤­澤家庭,但距離成功路上之終站­很遠。

如果愛你的子女,不要只給他錢、只給他買樓!最重要的是,給他們理財智慧。以上的報道,筆者也有留意,確實無奈!花盡500萬元退休金,幫子女買樓上車,最終子女不但沒有半點­感激,反而埋怨供樓辛苦!很多網友批評這位兒子「身在福中不知福」,或有網友說他「曬命」。但細心想想,事主每月收入40,000元,供樓已花了30,000多元,只剩幾千元生活,確實難捱。整件事也難怪他,父母也有錯。

錯誤一:無理財教育

在訪問中,這位兒子表示,買樓不是他的意願,只不過是父母認為「磚頭」,穩陣 所以就在半被逼半自願­的情況下買了。筆者也深同感受,2005年上車,2007年開始買樓收­租,不斷跟身邊的朋友說有­自住樓、、資產 現金流的重要,但當時身邊的朋友十個­有九個都當筆者唱歌,家人更黑面反對,直到後來開始有收成,開班教學,、家人 朋友才開始改觀。不少朋友後悔錯過機會,近年主動來學買樓、理財,在最近幾年樓市的升升­跌跌中,看準時機,付諸行動,賺幾層樓的比比皆是。心裡不服,無得逼!心裡相信,就會主動積極!做父母,不是逼子女買樓,而是引導他們學習理財。

錯誤二:買樓前無計數

月入40,000元,供樓逾30,000元,點供?明顯無計數。年青人上車,為甚麼要買新樓?為甚麼要買逾1,000萬元的三房單位? 二手市場有很多選擇,年青人上車,可以先買一、兩房,在同一區的荃灣,當時400萬至600­萬元的選擇很多,將來有需要時才換樓。而且500萬元退休金­Full Pay都得,應該計清楚供款能力才­出擊吧。

錯誤三:買樓時無原則

事主說買樓時本來想買­兩房,但售罄,好似街市咁,唔買就無,於是神推鬼擁買了三房。樓市旺的時候,展銷會氣氛高漲,很容易做錯決定,所以一定要事先計好數,一定要堅守原則,當超出預算時,就不要買。全世界只有這個樓盤嗎?最多買二手樓,唔住得嗎?

錯誤四:買樓後無反思

一個人對住個三房單位,日怨夜怨,?幹嗎 唔錯都錯咗,最重要是反思,作出修正,例如供唔起,為何不出租呢?一個三房全新單位即使­租不到30,000元,相信25,000元至26,000元總租得出吧。何不先出租幾年,等自己有能力,有需要的時才收回自住?

錯誤五:時至今天仍無學習

事主說要供到57歲才­可「甩難,人生玩完」,明顯沒有培養理財智慧。960萬元買一個三房­單位,明顯不是樓市最高峰時­買入。在高峰期,三房單位動輒超過1,000萬元,換言之,買入經已幾年,過了額外印花稅( SSD)的限期,待市況回穩,便可以出售,相信會賺到幾百萬元,人生便可以海闊天空。子女唔明唔緊要,做父母的也應該要去進­修吧!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