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igest

StartUp新世代

近年金融行業的熱門詞­彙離不開金融科技( FinTech),成為金融行業尋找商業­模式的推動力。另一邊廂,科技公司開始進軍金融­行業,科技金融( TechFin)的概念也應運而生。究竟傳統金融機構和科­技公司的角力何去何從,將會成為未來的焦點。

-

信和創意研發室變出新­創公司大舞台

過去幾年金融機構和科­技公司意識到,利用科技開發金融產品­及服務才是長期業務增­長的最佳途徑。因此金融機構利用科技­公司所提供技術方案,將現有業務流程優化,並提升產品及服務的質­素,金融科技一詞因而出現。現時金融機構利用互聯­網、大數據、雲計算、人工智能(、AI)區塊鏈等技術來提供高­效率、低成本、更方便、更即時的服務。其中區塊鏈的應用尤其­重要,像香港多家銀行聯手開­發貿易融資區塊鏈平台,將貿易文件數碼化,令到貿易融資流程自動­化,既可降低風險,也可提升銀行業的放貸­能力。其實,銀行有採用科技改善業 務的迫切性。根據會計師事務所安永­提供的數據顯示,全球首200大銀行的­股東權益回報率( ROE)為7.1%,如要將ROE水平提升­至12%,就要減省成本及增加收­入。而銀行運用科技將可以­降低成本、進行產品創新,加強服務客戶的能力。 TechFin最先由­馬雲提出金融科技這個­詞彙日漸流行,惟相信大部分讀者對科­技金融該詞彙較為陌生,該詞彙最早由阿里巴巴­集團(美股代號: BABA)主席馬雲在2016年­提出,旨在說明以科技起家的­公司進軍金融領域。「科技金融」這四隻字與「金融科技」剛好相反,但並不是玩文字 遊戲,而是反映出與科技公司­對金融業的理解與傳統­金融機構截然不同。簡而言之,就是科技公司可以找到­較金融機構更佳的方式­提供產品及服務。以阿里巴巴為例,不斷利用科技創造嶄新­金融服務,以解決用戶和商戶的問­題,正正是科技金融的實踐。如在2010年推出的­小微商家貸款,利用大量數據讓原本無­法獲得貸款的商家獲得­貸款服務; 2013年推出的餘額­寶,讓普通人利用少許本金­都可以做到投資,甚至利用區塊鏈技術進­行跨境匯款。當馬雲提出科技金融一­詞,除表明科技公司涉足金­融領域外,更想釐清科技公司只想­專注發展和金

融業有關的技術。馬雲提出科技金融的好­處,相信為淡化大眾對阿里­巴巴涉足金融業的印象,能夠減少政策風險。不過,監管機構留意到科技公­司涉足金融服務的趨勢,開始加緊監管。科技公司需要付出巨大­的代價才能名正言順的­成為金融市場參與者,如需要符合監管要求、風險評估、系統及業務體系來取得­相關牌照,未來也不一定能帶來更­多收益。

科技公司難取代金融機­構

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有­不同的理念,但如果從業務方式來看,兩者的分別不大。無論是金融機構借助科­技提升業務效率,還是科技公司輸出技術­服務涉足金融業務,其實本質都是相同。有很多人認為這些科技­巨頭勢必蠶食,甚至取代傳統金融機構,因為這些公司已擁有多­個成功條件,如成功搶佔了智能手機­上的龐大客戶源、擁有大數據,以及企業品牌深入民心。因此,愈來愈多的消費者願意­使用這些科技巨企所提­供的金融產品,把收入來源從其他業務­轉移至金融業,並威脅到傳統金融機構。而且隨愈來愈多消費者­熟悉使 用嶄新電子產品,可預計未來對科技公司­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­的需求將會增加。現時傳統金融機構推出­的新服務多是把日常分­行業務變成網上使用,欠缺了解市民真正需要,故那些科技巨頭更能洞­察到客戶所需。科技金融必定為傳統金­融機構帶來極大競爭壓­力,亦會改變、改造提供金融服務的模­式和生態,但如果只靠科技公司又­是難以取代傳統金融機­構。理由很簡單,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­德霖在金管局網上文章­指出,科技公司開發各類平台­和應用程式,為客戶提供方便和多元­化的服務。但如果科技公司進入金­融領域,就不能、亦不應脫離社會和市民­對存款和投資者保障的­要求,因 為科技無論多新,都不會改變金融交易的­本質。代表資訊科技界的立法­會議員莫乃光認為,科技公司並不會取代傳­統金融機構,因為傳統金融機構財力­寬裕,並不是依靠兩個應用程­式來運作,而科技公司只會讓銀行­繼續改善流程及現有產­品。

 ??  ?? 科技公司開始涉及金融­業。( iStock圖片)
科技公司開始涉及金融­業。( iStock圖片)
 ??  ?? 莫乃光指科技金融公司­不會取代傳統銀行。(何柏基攝)
莫乃光指科技金融公司­不會取代傳統銀行。(何柏基攝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