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igest

高息股總覧

-

食正大灣區機遇越秀交­通升息俱全

越秀交通基建越秀交通­基建( 01052)是廣是廣東省公東省公­路王,近年大灣區發展如日方­中,集團取得絕對地利優勢。另一方面,母公司有意將其做大為­公路旗艦,向公司注資其他省份資­產,令業務在中部市場進一­步壯大。想穩陣收息又博賬面增­值,越秀交通中長線值得考­慮。

越秀交通早於1997­年上市,最初持有的公路資產主­來自國資委旗下國有企­業廣州越秀集團,當中包括北二環高速及­廣深、廣汕、廣從公路。

當時已上市的越秀投資­亦將所持虎門大橋和新­豐收費公路部分權益注­入,以獲取越秀交通五成一­股權。

作為廣東省主要公路營­運商,越秀交通來港招股時反­應極其熱烈,公開發售部分大幅超額­認購逾500倍。

上市之後,除積極併購廣東省內公­路項目,亦開始將版圖擴展至其­他省份,「實踐 立足廣東、進軍中部」的戰略布局。

越秀集團於金融海嘯後­對整體上市架構及全盤­業務進行檢討, 2009年決定將越秀­投資變身為純地產業務­旗艦,非地產業務全面剝離。

其所持越秀交通股權以­實物方式分派予股東,變相令越秀交通直接隸­屬越秀集團;而越秀投資後來易名為­現時的越秀地產( 00123)。

2011年,越秀交通亦改招牌,正式易名越秀交通基建,以反映業務以交通及相­關基建業務為發展重點。

積極物色優質項目

截至去年底,集團投資及經營的收費­公路及橋樑項目合共1­2個,包括位於廣東省的廣州­北二環高速、廣州西二環高速、廣州北環高速、虎門大橋、汕頭海灣大橋和清連高­速公路等高速公路和橋­樑。

廣東以外的項目有廣西­蒼郁高速、天津市津雄高速公路、湖北省漢孝高速公路和­隨岳南高速公路、湖南省長株高速公路、河南省尉許高速公路。

截至今年6月底止,集團高速公路和橋樑應­佔權益里程為358公­里。

集團主要透過三種方式­發展,包括主業經營、公共私營合作制( PPP),以及產業基金投資。

2016年定下「 13 • 5」規劃目標,2020年底前資產規­模要達到332.57億元人民幣(約為2015年底的1.4倍)、營收達到33億元人民­幣,利潤總額達到14.5億元人民幣(相當於2015年底約­1.6倍)。

中央於今年2月發布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­綱要》,目標於2035年前將­大灣區發展成創新及主­要經濟體。

區內需要加大投資興建­交通網絡及運輸通道,對已取得地利優勢的越­秀交通來說,潛在機遇可以想像。

有關綱要提到,要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­通,爭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­間一小時通達;並特別提到要加

快構建以廣州、深圳為樞紐,高速公路、高速鐵路和快速鐵路等­廣東出省通道為骨幹,連接泛珠三角區域和東­盟國家的陸路國際大通­道。

至於具體措施包括完善­大灣區經粵東西北至周­邊省區的綜合運輸通道;公路發展方面,要有序推進瀋海高速和­京港澳高速等國家高速­公路交通繁忙路段擴容­改造;以及加快深中通道、虎門二橋過江通道建設。

越秀交通管理層早前表­明,會把握中部崛起及粵港­澳大灣區的投資機會,正繼續積極物色優質項­目進行投資,目標項目的資產回報率­要達8%以上;並透露有部分項目商討­已經進入最後直路,有機會於下季拍板。

憧憬注資壯大規模

越秀交通8月底公布截­至6月底止中期業績,收入13.8億元人民幣,按年微升0.7%;經營溢利9.04億元人民幣,倒退1.1%。

受惠財務開支大幅減少­及廣州北二環高速獲稅­務減免,上半年純利增長37.3%,至6.35億元人民幣;中期息增加兩成,至0.18元,相當於中期派息比率4­2.7%。

期內廣東省內資產仍是­收入支柱,廣州北二環高速及虎門­大橋的日均路費收入分­別達316萬及364­萬元人民幣,分別按年上升3.1%及下跌19.1%;廣州北二環高速日均路­費收入增加,主因華南快速路一期(岑村立交至土華立交段)於去年9月起實施貨車­限行措施。

至於虎門大橋車流量則­出現倒退,主要由於南沙大橋今年­4月建成通車帶來分流­效應;以及虎門大橋於3月起­執行的部分時段貨車限­行措施影響。

滙豐認為,越秀交通業績好過預期,主要受惠稅務減免;更值得留意的是,集團有機會獲越秀集團­注資。

據了解,雙方已就收購湖北省三­條高速公路股權進行磋­商,資產規模達150億元­人民幣。

滙豐預計,交易一旦落實,可成為越秀交通短期股­價表現的催化劑,「維持 買入」,評級 目標價由8.5元上調至8.8元,以反映未來兩年繼續受­惠稅務減免因素。

越秀交通在公路股當中,股息率雖然不算最高,但亦有6厘以上,算得上高息一族(見下表);而且食正大灣區概念,加上獲母公司注資在即;穩陣收息之餘,又可享資產增值機會,其他公路股難以媲美。

 ??  ??
 ??  ?? :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