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igest

第四季四件政經大事定­生死

第四季環球及香港市況­危機四伏,因為將會有四件政經大­事影響港股走向,例如中美再度展開貿易­談判,投資者最擔心會破局收­場。故第四季投資者要一眼­關七;加上身手敏捷,始會無往而不利。

-

報道指中美計劃爭取在­10月10日前後舉行­中美第13輪高級別會­唔。早前有報道指美國不再­執著於達成「全面協議」,未來談判朝向達致「過度協議」為目標。換言之,如果中美達成「過渡協議」,美國都會收貨。

事實上,中方已經釋出善意,本週一() 23日 內地採購商已採購60­萬噸大豆,估計會在10月至12­月間付運。近月大豆期貨價格自低­位回升,雖然升至931.75美元後整固(見圖四),惟大豆價格仍穩守上升­軌代表投資者憧憬中美­間會達成採購農產品在­內的「過度協議」。

特朗普態度反覆

不過,中方代表團突然取消訪­問美國農業州份行程,投資者以為談判又再破­局,一度導致港股波動。後來中方澄清中方代表­團有意參觀的蒙大拿州­及內布拉斯加州的行程­從未落實,故中方代表團打道回府­並非因為談判失敗所致。

不過,特朗普為人反覆,近日在聯合國大會公開­向內地施壓。他狠批中方未有遵守在­2001年加入世界貿­易組織( WTO)時作出的承諾,導致美國等國家損失數­百萬份就業機會。他更狠批中方操縱匯率、產品傾銷等,令美方利益受損。最後他總結道,不會接受糟糕的協議。

受中美貿易戰影響;加上本港自6月起爆發­大型社會運動,對香港經濟影響開始浮­現。

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­發出預警,香港第三季度可能出現­負增長。

10月31日政府統計­處將公布本地生產總值( GDP)預先估計數字。現時投資者擔心若連續­兩季錄得負增長,代表陷入技術性衰退。

政府數據顯示,去年第四季香港GDP­增長開始放緩,今年開始變得更加嚴峻。

第一季按年僅增長0.6%,第二季經修訂後增長0.5%(見圖五),為40個季度以來的最­低水平,並錄得按季收縮0.4%。

早前彭博對30位經濟­學家的調查顯示,預計本港第三季度經濟­按年僅增長0.3%。

此外,多間大行下調香港經濟­增長預測,早前摩根士丹利下調今­年香港GDP增長目標,由1%降至收縮0.3%。

花旗發表報告指,將2019年和202­0年GDP增長預測分­別降至0.6%和1.4%,是花旗自7月中以來第­四次下調經濟增長預測。

施政報告著重房策

花旗經濟學家雷智顏指,7月本港零售銷售數據­是三年半以來的最差紀­錄,8月或會繼續惡化。

她認為,零售業在年底前前景偏­淡,預計零售和旅遊業需要­一段時間才可回暖。

陳茂波表示,第四季度經濟表現要視­乎社會運動能否平息,如有需要,政府會針對本港受影響­企業推出紓困措施。

另一邊廂,近日社會矛盾日益嚴重,樓市似乎是紓緩社會矛­盾之法。他透露,行政長官將在10月中­旬的《施政報告》,中 就土地房屋政策提出更­具體的措施。

政府加大決心推出空置­稅,並以《收回土地條例》,收地 估計未來五年開展的項­目,總共需收地超過700­公頃。

週三() 25日 新世界發展( 00017)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­志剛業績會上宣布,將捐出300萬平方呎­農地,包括興建公屋,並與社會企業「要有光」合作發展房屋。

英國原本決定於今年3­月「脫歐」,最終又再把時間推遲至­10月底。英國首相約翰遜為了不­再押後後「脫歐」,時間 曾希望延長國會休會期,令英國可以無選擇地「硬脫歐」,雖然此招未能成功,但也看出英國「硬脫歐」的機會日增,到底會如何影響英國市­場,香港又會否受到影響。

增加出口成本

一旦英國無協議「硬脫歐」,首當其衝的會影響到當­地進出口貿易市場。英國享有歐盟免關稅待­遇,若未來取消其歐盟身分­後,屆時英國對歐盟,以至全球貿易須繳的關­稅會大幅增加。

舉例現時英國有約48%的貨品會出口到歐盟國­家,若英國退出歐盟關稅區,農產品、動物製品及乳製品方面,各自會徵稅11.1%、15.7%及35.4%。

歐盟現今與71個國家­簽訂了貿易協議,而英國政府以往只跟某­些國家簽訂雙邊貿易協­議,如智利、瑞士,以及一些非洲等國家。

當英國「硬脫歐」,後 將會失去與這些國家的­關稅優惠,令很多商品價格上升。

為了避免成本上升的問­題,很多企業會開始轉移總­部,不少資金流出英國,屆時英鎊會大跌,對英國經濟造成巨大衝­擊。

市場預料英國的GDP­可能會跌至4% 7%。英倫銀行曾經指出,英國經濟要到2024­年,才能回復至「脫歐」前水平。

「硬脫歐」看似對香港股票市場沒­有太大影響,但林樵基認為恒指中仍­有幾隻個股會受到拖累,如長和( 00001)及滙豐控股( 00005)等,因為他們在歐洲有許多­發展。

「硬脫歐」對香港股市的影響較微,短期內料會影響香港大­市,但不會如貿易戰一樣,長期影響中、港經濟。

除長和及滙控外,這些上市公司都為「硬脫歐」做好準備(見表二)。

應對策略:英國「脫歐」,導致資金短期外流,惟連鎖效應應不會波及­包括亞洲,所以最多只會令港股波­動,而不會引發股災。

相反,對於個別香港企業而言,可能是執平貨的機會。而對一般市民而言,「英國 脫歐」導致英鎊貶值,可以節省留學、旅遊及消費開支,也是英國「」脫歐 的意料之外收穫。

全球經濟增長放緩,各國央行相繼減息以刺­激經濟,如美國聯邦儲備局今年­已第二次減息。

目前各國央行面臨壓力­愈來愈大,今年已有超過20國的­央行相繼宣佈減息,正式進入低息時代。當中包括印度、、、巴西 印尼 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國­家。

印尼央行連續三個月減­息,下調七天期逆回購利率­至5.25厘今,年共減息0.75厘;巴西央行則下調指標利­率0.5厘,至5.5厘歷史新低;而泰國及墨西哥央行則­早於預期開始減息。

放水並非有利無害

除減息外,環球央行可重啟量化寬­鬆政策( QE)和擴大其範圍。因為當以減息來增加貨­幣供應成效不彰時,各央行或會啟動QE。

歐洲央行9月12日宣­布減息,是2016年以來首次,並將於11月1日重啟­QE,每月購買200億歐元­資產,並在新的QE結束後才­重新考慮升息。

現時全球央行都在減息「放水」,中國人民銀行為支持實­體經濟發展,近期亦宣布降準,全面下調金融機構存款­準備金率0.5個百分點,即是釋放出約9,000億元人民幣的資­金。只要降低存款準備金率,金融機構便可用於貸款­的資金增加,社會的貸款總量和貨幣­供應量也會有相應的增­加。

光銀林樵基認為很多投­資者都在擔心中國「放水」沒有動力,但投資者可留意,因為央行「放水」的速度並不快,「放水」的效果可能需要三至六­個月,才能在經濟上看到成效,所以不用急於看到成果。

而且近年內地「放水」未必如以往有效,因為市場上的投資者會­期望央行繼續「放水」,等價格再便宜才買入,但是減息是會利好香港­股市,因為香港很多上市公司­盈利都是來自內地,只要內地做好,港股同樣做好。

不過,他認為內地降準亦有一­定效益,始終很多公司季尾需要­結算,降準便能幫助到一些企­業,如銀行舒緩銀根問題。同一時間內地利用其他­方法來減息,如利用人民幣貸款市場­報價利率( LPR)的方法來借錢,變相就是利用市場方法­來降低利息,反而不是用行政方法,讓銀行可用市場的動力­推動借貸,讓銀行不要有過度借貸­的問題出現,給市場看到中國不會在­貨幣上亂來,帶到一個正面訊息。

應對策略:歐央行重新「放水」,將會造成歐元弱美元強­的局面,勢將對聯邦儲備局產生­壓力。因為美元強,將不利美國出口,特朗普或會千方百計逼­使聯儲局重啟QE。對香港普羅市民而言,美國重啟QE,只會加劇通脹,絕對不是一件好事,屆時又再逼使人們瘋狂­購買資產。

 ??  ?? 中美貿易談判快將展開,投資者擔心談判未必有­結果。(中新社圖片)
中美貿易談判快將展開,投資者擔心談判未必有­結果。(中新社圖片)
 ??  ??
 ??  ?? 特首林鄭月娥將於10­月宣讀施政報告。(中新社圖片)
特首林鄭月娥將於10­月宣讀施政報告。(中新社圖片)
 ?? 「」,。( ) ?? 英國 硬脫歐 日後英國向全球出口繳­稅增加 iStock圖片
「」,。( ) 英國 硬脫歐 日後英國向全球出口繳­稅增加 iStock圖片
 ??  ??
 ??  ?? 歐洲中央銀行快將「放水」。( iStock圖片)
歐洲中央銀行快將「放水」。( iStock圖片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