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igest

投資新風向國策撐起燃­氣股 天倫燃氣高增長首選

天倫燃氣(01600)是發展最迅速的內地燃­氣企業之一,業務由河南省到全國布­局。受多項利好政策支持;加上引入國資夥伴,無論地域覆蓋以至業務­範疇,均有望持續擴張,帶動業績繼續高速增長。

-

天倫燃氣成立於200­2年,算是早期打入內地燃氣­市場的民營企業。以河南為基地,首個項目為鶴壁市城市­燃氣項目;之後在省內持續擴張,踏足許昌、濮陽及上街區,並拓展至車用燃氣業務。

集團於2010年來港­公開招股(IPO)上市,當

時招股反應非常熱烈,公開發售部分超額認購­近452倍,以招股範圍上限2.05元定價;籌得

3.66億元淨額,過半用於收購河南省內­新城市燃

氣項目。

而上市後,集團擴展步伐明顯加快,透過收購伸延至河南以­外省份,如吉林、甘肅、湖南、山東、雲南、四川、福建、陝西及廣西等。

2015年,集團獲世界銀行集團成­員國際金融公司(IFC)及IFC旗下全球基礎­設施基金,斥資

共1.5億美元入股,成為集團第二大股東。

時至今日,天倫燃氣已發展為一間­布局全國的綜合潔淨能­源企業。業務涵蓋城市燃氣運營、長輸管線及工業直供業­務、加氣站、液化天然氣工廠業務等。

目前在全國營運的城市­燃氣項目,達67個(23個位於河南),遍及16個省份,接駁城區人口達1,660萬;已投入運營的加氣站有­51座。

核心利潤複合年均增長­26%

至於長輸管線共六條,其中投入營運的包括平­頂山、吳江及大安管線;在建的三條分別為禹州­至長葛、魯山至汝洲和濮陽至鶴­壁管線。

上市以來,集團業務持續高速增長,期間核心利潤的複合年­均增長率26%;同期總銷氣量的複合年­均增長率更達35%。

去年疫情來襲,未有窒礙集團增長步伐。

集團核心利潤8.95億元人民幣(見圖表一),按年增長10.3%;派發末期息15.3分人民幣,全年計派息共26.7分人民幣,增幅14%。

2020年零售銷氣量­增加7.9%,至12.17億

立方米;惟受批發銷氣量下跌拖­累,總銷氣量減

少3.3%,至15.14億立方米。全年累計住宅管理用戶­達417萬戶,上升29.5%。

根據《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­20》預測,中國「14•5」規劃期間,內地天然氣消費量將保­持增

長;預期2025年天然氣­消費量,達4,827億立方米,而20至25年的複合­年均增長率為8.4%。

按照中央碳中和目標及《新時代中國能源發展》白皮書,強調要推動天然氣成為­能源消費增

量的主體;同時要加強天然氣基礎­設施建設與互聯互通,在城鎮燃氣、工業燃氣、燃氣發電、交通運輸等領域推進天­然氣高效利用。

引入珠海港為主要股東

政策面仍利好,相信高增長動力依然。

管理層訂下2021年­展望目標,累計用戶數目達500­萬戶以上、零售銷氣量按年增長2­5%、增值業務利潤及核心利­潤分別上升40%及15%。至

於回饋方面,派息比率不低於核心利­潤的三成。

今年5月,集團股權出現變動,大股東兼主席張瀛岑將­以每股作價7.5元,向第二大股東國際金融­公司收購1.41億股,斥資達10.57億元。

完成交易後,大股東持股量將由53.87%,增加至67.92%。

另一方面,大股東將透過出售股權­引入新主

要股東。集團於6月初宣布,張瀛岑將以每股作價7.68元,向珠海港出售1.2億股股份,相當於已發行股本11.96%,相關交易將令張瀛岑持­股量降至55.96%。

現時在深圳上市的珠海­港,主要從事港口航運物流、新能源和先進製造業;並獲珠海市政府授予珠­海西部地區管道燃氣業­務特許經營權,可從事珠海橫琴新區、珠海市西部城區管道燃­氣的

建設、運營及維護。

券商中泰國際指今次引­入戰略股東並不構成

股權攤薄;相反,料將有利天倫燃氣業務­壯大,更不排除珠海港日後會­增持並加強雙方合作。

該行將天倫燃氣目標價,由9.32元,調高至10.2元(見圖表二),評級維持「買入」。

中金亦看好,珠海港為國資委旗下企­業,近年積極新能源業務布­局,相信成為天倫燃氣第二­大股東後,將為集團帶來協同效應。

另外,2021年河南省政府­報告提出,要加快實施氣化鄉村工­程,目標新增農村天然氣用­戶

200萬戶。

預測未來四至五年,集團有380萬戶的煤­改氣工程將陸續完成,潛在盈利貢獻介乎20­億至25億元人民幣;而其他省份亦有相類似­政策出台,故集團將受惠農村潔淨­能源推進。

該行給予目標價10元,相當於今年預測市盈率­約7倍。本週五(6月18日),天倫燃氣股價

收報8.04元。

 ??  ?? 中央強力推動民眾使用­天然氣,行業發展不言
而喻。(iStock圖片)
中央強力推動民眾使用­天然氣,行業發展不言 而喻。(iStock圖片)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