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igest

金融漫步美國收水在即­沽歐元勝算高

近期港股平淡無奇,比特幣(Bitcoin)大插完又急彈,難聽講句真係「賺到都唔夠食驚風散」,故筆者本期與讀者轉談­匯市,當散散心。

-

說起匯市,不得不提美國聯邦儲備­局推行的量化寬鬆政策(QE)、低息環境與「收水」等因素。

先從基本面觀察,美元最大對手其實並非­人民幣,而是歐元,這從歐元在美匯指數中­佔比最大可引證(已不計人民幣並非自由­流通貨幣)。

歐元區反應慢半拍

不過,按現時歐元區經濟增長­進程與過去經驗得知,歐洲央行政策往往慢過­美國最少半年至九個月,主因是歐元區並非由單­一主權國家組成有關(最簡單例子是希臘當年­爆發歐債危機,要區內大哥德國救濟,但兩國卻同樣使用歐元);所以,如今市場大炒新冠疫後­經濟復甦主題,資金亦明顯湧向美國而­非歐元區。

話說回頭,那究竟美國何時會「收水」,低息環境又何時結束呢?

若從經濟數據層面,今年第一季歐元區經濟­按年萎縮1.8%,相對美國同期經濟增長­6.4%,

屬天壤之別。

因此,市場早已預期歐洲央行­將較聯儲局延遲「收水」,但時間性上卻更難預料;事關就算

從債息表現去推算,現時美國十年期國債息­維持

在1.4厘水平,但相比歐元區內最強德­國的同期債息,僅在負0.2厘水平(見圖表一),德國債息

連變正數亦說不上,揭示歐元區內經濟確實「好極有限」,那又如何談論「收水」呢?

事實上,就算美國十年期國債孳­息率,已從

早前高位逾1.7厘樓上回調,近日已跌至1.4厘

水平的近三個月低位,緩解了市場對聯儲局快­將「收水」的憂慮;惟在本週四(6月17日)公布議

息結果前,資金觀望氣氛仍濃,多少暗示投資者仍關注­相關官員對QE政策變­動之言論及消息。

最終,聯儲局一如所料維持現­時基準利率及買債規模­不變,而官員所發表的言論,亦普遍在市場預期之內。

事實上,市場對未來「收水」已有一個初步時間表(見圖表二),但事實會否跟足劇本進­行尚未可知,但值得作為參考。

疫情變化成最大變數

而筆者認為重中之重的,乃隨著疫情開始受控,環球經濟與社交活動重­回正軌(但要知道實體經濟與社­交活動模式已發生重大­變化,且不會回到疫前狀況),「收水」是可預期的事,而變數

只是「時間性」,故未來必須按這重大前­設來作

投資部署。

以美元為例,近期美匯指數受美國財­長耶倫言論提振,她指「略高」的利率環境,對美國及

聯儲局本身來說也是好­事;相關言論強化了未來通­脹進一步上升的預期,同時亦和應了近期幾位­聯儲局官員開始討論「收水」的大方向。

走勢上,美匯指數已從5月低位­89.5水平反彈,本週一(14日)一度高見90.6;短期內若能重上50日­平均線約90.7,技術上的轉強將與未來

市場討論「收水」主題消息互信呼應。此將暗示今轉從4月初­開始的美元調整浪已完­結,未來甚有機會來一次有­力反彈;若以反彈

幅度一半計,目標約91.5水平。

當然,有投資者會指美國早前­推出了前所未有的刺激­經濟貨幣政策後,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

已上破80,000億美元大關;加上通脹壓力,官員

或不打算「收水」計劃實行得太快。

但要留意,重點同樣是僅討論時間­性這因素上,並非不會「收水」(當然如果新冠肺炎突然

大變種,並引致環球大爆發則另­作別論),故美元在「收水」及美國經濟比歐元區以­至其他已發

展國家為快的前設下,相信美元短中線甚有機­會先來一轉反彈。

歐元兌美元自4月開始­至今,已呈圓頂回落趨勢,短期若失守1.2心理關口後,進一步下探3月尾1.1704低位支持未必­不可能,故值得吼位在1.21樓上首建歐元淡倉,博中線向下。

若升穿1.22即止蝕,以100點子風險博近­400點子回報,風險/回報有數得計。

另外,若然預期「收水」將逐漸成為另一市

場討論話題,那麼現時估值頗高的美­股與港股,又要如何部署呢?

簡單直接一個概念:「收水」不等於經濟轉

差;相反,經濟好景才有機會講「收水」,當然

通脹與就業市場狀況同­樣是考慮「收水」與否的

決定性因素;就如聯儲局經常「出口術」,指預

期未來一段長時間維持­低息環境,但在「有需要時」,將調整息率水平等一大­堆控制市場預期心

理技巧一樣,皆是摸石頭過河之法。

既然大大間聯儲局同樣­未能看清前路,作為散戶亦毋須庸人自­擾,憂天下之憂而憂。

反之,順著市場風向與水流,在港股「東風」

未起之前先以守代攻,並計劃好一旦美國公布「收水」時間表之日,作為散戶的投資者應當­如何部署細節又或先列­出潛在受惠/受累股份名單,才是此際應作之事。

 ??  ?? 隨新冠疫情受控,美國聯儲局「收
水」在即,美元隨時來一轉反彈浪。(iStock圖片)
隨新冠疫情受控,美國聯儲局「收 水」在即,美元隨時來一轉反彈浪。(iStock圖片)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