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conomic Digest

富豪智慧 食品大王戴德豐以德經­商廣結善緣

提起戴德豐,有些人可能不太熟悉,可一旦說到四洲集團(00374),應該是無人不知。作為香港四洲集團的主­席,戴德豐有香港「食品大王」的美譽。他數十年的從商經歷相­當順利,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做­人理念和行事風格。

- 戴䗝豐說➭個➂ꬊ常阋䢅、琻⨳,沒剣亂衝亂丬,雉供䥯㉀和㹏䨨在莃他さ作儗䖍­佝䗰。(中新社圖晙)

有人說,在寫字樓的抽屜內,除文件外,最多的可能是四洲的零­食。許多人認識戴德豐,也是源於「零食物語」店內琳瑯滿目的

食品。不過,香港並非一開始就有這­樣的零食文化。

1971年,一位在日本經商的伯父,邀請戴德

豐去日本作客,在日本,戴德豐發現日本的零食­包裝精美又美味,故此產生濃厚興趣,開始做零食代理生意。

當時的香港在進口零食­方面卻是一片空白,那時零食市場,以價格低廉的副食品為­主,例如話梅、甘草欖、山楂餅等。

上世紀70年代,香港尚未出現超級市場,多

數是小雜貨舖,而且批發商認為,戴德豐代理的商品太貴,故進貨熱情並不高。

他在一籌莫展之際,有朋友提議公司在電視­上賣廣告。出人意料的是,廣告播出後,「日本進口零食」這一新生事物被廣而告­之,小商鋪紛紛加盟,戴德豐的事業就此打開­了局面。

換位思考關注消費者體­驗

電視廣告讓戴德豐一戰­成名,也因此成為他多年來的「剎手鐧」,四洲與宣萱、容祖兒、周星馳、謝霆鋒等知名藝人合作,拍出了一系列精彩的廣­告片,並開創了一個食品新時­代。

戴德豐認為,經商者的個人修養和人­品十分重要,只有有信譽、做事踏實穩重的人才能­讓人放心。

「算起來,我是香港第一個經手日­本食品的人,數十年來生意發展得非­常順利。我認為有兩

個原因,一個是我代理的都是日­本比較知名的大公司,這些大公司有足夠的經­驗和規範引導我怎麼去­學習、怎麼做生意;另一個是我這個人非常­謹慎、穩健,沒有亂衝亂撞,這一點特質,讓供應商和客戶在與我­合作時很放心。除此之外,我在做事情時也是非常­努力的。」戴德豐在回憶起自己的­創業歷程時說。

事業成功後,戴德豐沒有停下精益求­精的腳步,更是以「換位思考」的方式,來關注自家產

品質素和消費者體驗。寧德時作代為董「事長零曾食毓群大身王­家一」度,達他到3的45愛億美­好元自,超然過是長和嘗試各系­創辦人李嘉誠成為香港­首富。(Getty Images圖片)

種美食。每次出國開會或考察間­隙,他都會購買很多當地食­品試食,甚至與自家產品作比較,尋找提升質素及開發新­產品的靈感。

受戴德豐影響,如今公司很多員工也都­有了從試食中尋找靈感­的習慣,也因此引入了很多受歡­迎的產品。

「現在,無論是新加坡、日本、馬來西亞或泰國,我一去當地超市,就知道他們食品工業的­發展水平。」戴德豐說。

人際關係力求和氣生財

戴德豐的換位思考不僅­體現在商家與消費者的­關係中,他在人際交往中,亦非常重視換位思考,力求「和氣生財」。

戴德豐為公司起名為「四洲」,就是要尋找

五湖四海的好朋友。「假如你碰到非常好的人,他會像幫助自己的兄弟­姐妹一樣幫你。因此我遇到好朋友時一­定倍加珍惜。」戴德豐說。

內地改革開放初那幾年,戴德豐發現,內地沿海城市在設立的­經濟開發區開了不少免­稅店,如果自己的產品能入駐­這些商店,既能豐富內地人的消費­選擇,又能有助於打響知名度。

從1980年開始,戴德豐就積極布局沿海­開發區內的免稅店,進而逐步擴大在內地各­省的市場分額。

產品銷路打開後,他又著手開拓四洲品牌­的食品:四洲紫菜、四洲蛋糕、四洲牛奶糖、四洲粒粒橙、四洲杯仔麵、四洲全麥餅等。

他眼光獨到地認為,到內地發展大有可為。「那時,我經常跟外國人說,中國人口多,經濟發展及消費潛力巨­大。就我們自己而言,最開始集中發展廣東,然後逐步拓展其他地區。」

戴德豐說,現在不少外國人依然覺­得中國食品水平不高,因此自己最大心願是發­揮公司技術與國際化優­勢,帶領中國食品走向全球,為中國人爭一口氣。

與日本企業合資拓內地

香港回歸之後,戴德豐利用自己在日本­食品界的影響力,從1993年開始,組織了逾50家日

本企業到內地考察,並先後與多家日本食品­企業合資,在汕頭、廣州、深圳、惠州、蘇州等地投資興建食品­廠。

四洲從做代理起家,發展為產銷一條龍,還涉足了多個產業,包括零售、餐廳、農場、工廠等,「四洲」品牌也變得家喻戶曉。

戴德豐時常用自己的經­歷教育年輕一代,他說:「厚德載福」是自小所受的家訓:「父親予我名字叫『德豐』正含此訓言。家父常向我講『有德則樂,樂則能久』的道理,提醒做人要『誠懇』、『言出有信』,快樂要和人分享,重視親情和友情。在力所能及之下,向社會回饋,幫助有需要幫助的人。但切記『施恩莫望報』。」

 ??  ?? (何柏基攝)
(何柏基攝)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