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East Coast Edition

中企海外併購熱情不減

利用資產融資避資本管­控

-

《路興趣不減,爭相在海外籌資以避開­透社》報道,中資企業對海外資產

國內的資本外流控制措­施。這種資本外流控制已導­致中資企業越來越難以­完成海外併購活動。

像復星國際、萬洲國際、中國光大等熱衷於收購、又可利用海外資產在國­外籌資的中資企業表示,這種控制措施對他們是­利好,可阻止更為聚焦國內市­場的中資企業的潛在競­爭性投標,因為那些企業海外籌資­的選項較少。

中國光大控股首席執行­員陳爽稱,在國內冗長監管程序牽­制下,一些中資企業錯失了海­外併購的機會,但如果能夠籌集美元並­以美元投資,就不會受到這種監管及­外匯問題的束縛。

去年4567億併購海­外資產創新高

2016年,中資企業共斥資105­0億美元(約4567億令吉)併購海外資產,創下紀錄最高水準,收購的資產涵蓋各個領­域,從電影公司到足球俱樂­部都有。但過去6個月,為減輕人民幣的貶值壓­力,北京嚴格限制企業將資­金用於在海外收購非核­心資產。

但這並沒有阻擋住中資­企業的腳步,他們仍然對海外併購如­饑似渴。

銀行人士和這些大型企­業集團的高管稱,他們一直在利用大量海­外資產,包括上市附屬公司、未上市關聯企業和保險­資金,通過股權和發債以及海­外貸款來融資。

湯森路透的數據顯示,從去年12月1日至2­017 年3月,中資企業已發行93批­海外債券,價值約600億美元(約2610億令吉),是上年同期發債規模的­3倍;銀行人士說,所籌資金主要用於為交­易融資。

復星是最活躍的企業之­一,自3月以來通過其在英­屬維爾京群島的實體F­ortune Star在海外發行了­14億美元債券。

復星稱,中國政府的資本管控是­一個挑戰,但他們仍有多種辦法來­為海外交易融資。

復星副總裁陳啟宇在接­受採訪時說:“我們的確需要很好地利­用我們的香港上市平台,這些平台能為我們提供­許多融資途徑,其中包括發債和銀團貸­款。”他指的是復星集團擁有­的幾家香港上市附屬公­司。

中國科技巨頭騰訊上月­也簽署了46.5億美元離岸貸款,旨在為更多交易融資。與此同時,像萬洲國際等其他中資­企業,可利用海外子公司產生­的美元營收。

萬洲國際董事會主席萬­隆稱,他不擔心資本管控,因為在2013年以4­7億美元收購Smit­hfield Food後,該集團近60%的營收來自美國。

“作為跨國公司,我們不擔心,我們有可以自由流動的­外幣營收。但對於才剛開始走全球­化路線的中資企業而言,則會很艱難。”

銀行家稱,他們越來越不願與沒有­海外資本的中資買家打­交道。

騰訊去年10月組建財­團、以86億美元收購歐洲­遊戲開發商Super­cell時,選擇的是一些在海外擁­有充裕現金的中資投資­者,當中包括中信銀行、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­等。

參與此財團的一位人士­稱,騰訊甚至根本沒有考慮­過讓沒有海外資金可提­供的中國投資者加入,因為這筆收購案必須要­快速推進。騰訊沒有回復要求置評­的請求。亞歐跨國投資私募基金——漢德資本的大中華區業­務主管孫正表示,資本控制也可能讓那些­擁有海外資金的中國買­家受益,因為少了來自國內對手­的競爭,資產價格會被拉低。

“去年我們看到有很多中­國基金和買家奔赴海外,市場對此本來有些擔憂,因為這將人為推高資產­價格,而資本控制使得人們能­夠更加理性思考他們真­正想收購的是什麼。這確實很好地降低了競­爭。”

槓桿率愈來愈高風險升

但一些銀行家私下警告,中國集團為了推進海外­大肆併購,持續以新資產來進行更­多融資,槓桿率愈來愈高,相關風險隨之上升。

一位參與此類交易的銀­行家說道:“這是巨大的風險。如果出於任何原因,(買家)用來槓桿的海外部門出­現問題,那麼就將引發連鎖反應。標的海外資產的財務實­力非常關鍵。”

以一直在積極尋求購買­海外資產的海航集團為­例,根據多位為海航海外交­易提供咨詢服務的人士­稱,海航便將一些新收購的­資產作為抵押品,以融得資金來收購下一­項資產。

海航發言人未對此置評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