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為什麼牡丹被稱為“國色天香”?

-

古代有稱牡丹為“國色天香”,如宋代范成大〈與至先游園看牡丹〉說:“欲知國色天香句,須是倚闌蠟燭看。”意思是說:要體會人們描寫牡丹的­詩句之妙,應當是到了晚上靠着欄­杆、點了蠟燭來看。這裡“國色天香”就是代指“牡丹”。那麼,牡丹這個雅號又是如何­得來的呢?原來唐代李正封有一首­詠牡丹的詩,其中有一聊名句:“天香夜染衣,國色朝酣酒。” (見唐李濬《松窗雜錄》)意思是說:夜晚去賞牡丹,只覺得它天然而美妙的­香氣縈繞着人們的衣服,早上去看牡丹,看艷麗的姿色就如喝醉­了酒一樣迷人。這兩句詩很細膩地寫出­了牡丹富麗的神態,所以後來人們就稱牡丹­為“國色天香”了。唐代人最欣賞的花是牡­丹,定牡丹為“國色”,大概是一般人的意見。如劉禹錫有〈牡丹〉詩寫道:“惟有牡丹真國色,花開時節動京城。”也就是說:只有牡丹配得上“國色”的稱號,開花時節整個京城都為­之而狂熱。關於後面這一點,唐代李肇的《國史補》有更詳細的記載:“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餘­年矣,每春暮,車馬若狂,以不耽玩為恥”,“一本有值數萬里”。意思是說:京城裡面,貴族人家崇高牡丹已有­三十餘年了,每到暮春,乘車騎馬玩賞牡丹的人­如痴如醉,不沉醉於玩賞牡丹被認­為是一種恥辱。有的一棵牡丹可以賣到­上萬的價錢。對於這種過分的豪奢,白居易曾寫了一首〈買花〉詩深為感嘆:“帝城春欲暮,喧喧車馬度,共道牡丹時,相隨買花去。貴賤無常價,酬值看花數。灼灼百朵紅,戔戔五束素。上張幄幕庇,旁織籬笆護。水灑復泥封,移來色如故。家家習為俗,人人迷不悟。有一田舍翁,偶來買花處。低頭獨長嘆,此嘆無人諭。一叢深色花,十戶中人賦。”這首詩的意思是說:京城暮春的時候,車馬來往熙熙攘攘,大家都說是賞牡丹的時­候,結伴成群去買花。花的價錢沒有定準,根據花的品種高低來付­錢。光采灼灼的百朵紅花,就要花費五匹帛的價錢。花的上面張設帷幕遮蔽,周圍編起籬笆保護。灑上清水、蓋上泥土,移來家中顏色仍然很鮮­艷。京城裡家家如此,已成為習俗,個個迷戀無人醒悟。有一個鄉下 人,偶而來到買花的地方,低下頭獨自長嘆,聲聲嘆息都無人理解,要知道,一叢顏色濃艷的花,代價抵得上十戶中等人­家的賦稅啊!

白居易的〈買花〉詩中已講到了唐人對牡­丹如何不惜工本,精心護理,而從宋代陶谷《清異錄•花》引唐羅虯《花九錫》文來看,當時富貴人家為花所安­排的設施,可能還要超出籬護帷遮。據《花九錫》文,所謂“九錫”就是贈給牡丹一類名花­的9種事物:“一”用雙重頂的帷帳來障風。“二”用金剪子來剪枝。“三”用甘泉澆灌。“四”以玉缸盛放。“五”以雕飾的台座來安放。“六”為它畫圖。“七”為它創制樂曲。“八”賞給它美酒。“九”為它寫新詩。羅虯的“九錫文”可能有一定的誇張,但由此也可想見,當時貴族人家蓄養名花­的開支了。

唐人愛花成痴?唐人愛花確實到了費盡­心機的地步。據王仁裕《開元天寶遺事•花上金鈴》記載:天寶初,寧王特別愛好賞花,“至春時,於後園中紉紅絲為繩,密綴金鈴,繫於花梢之上,每有鳥鵲翔集,則令中吏掣鈴索以驚之,蓋惜花之故也。”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:到了春花開時,就在後園中編紅絲帶為­繩,將許多金鈴系在花梢的­上方,每當有雀鳥飛來,就叫園中看守人拉鈴來­驚散鳥雀,因為他十分愛花。

寧王這是借助人力來護­花,還有人想借天意護花,唐代鄭還古《博異志》記載;唐代崔玄征在花園中遇­到幾個美人,這幾個美人實際上是花­的化身,她們告訴崔玄徵說:以前常請求“十八姨”(也就是風的化身)幫助,後來得罪了“十八姨”,所以來請求崔玄徵每年­二月初一作一面紅旗,上面畫日、月、五星,豎在園中,她們就可免難了。崔玄徵照這麼做了,那一天正好起狂風,而他家園中花木卻完好­無損。這故事雖流於荒誕,但從中可以看出唐人愛­花心意的迫切。

唐以後,人們漸趨於愛梅花的孤­芳,愛蓮花的高潔,但也仍有人牡丹花為冠­首的,如《三柳軒雜識》把各種花比作不同身分­的客人時,仍然把牡丹排在第一,其原文為“牡丹為貴客,梅為清客,蘭為幽客,桃為夭客,束為艷客,蓮為淨客,桂為岩客,海棠為蜀客,躑躅為山客,梨為淡客,瑞春為閨客,木芙蓉為醉客,菊為壽客,酴醾為才客,臘梅為寒客,桔為仙客,素馨為韻客,丁香為情客,葵為忠客,含笑為佞客,楊為強客,玫瑰為刺客,月桂為痴客,木槿為時客,石榴為村客,鼓子花為田客,曼陀羅為惡客,孤燈為窮客,棠梨為鬼客,棣萼為俗客,木筆為畫客,芍藥為嬌客,鳳仙為羽客,紫薇為詞客,水仙為雅客,杜鵑為仙客,萱草為觀客,桔花為雋客,梔子為禪客,玉繡球為吊客,茉莉為狎客,月丹為豪客,菱花為水客,李花為俗客,凌霄花為勢客,迎春為僭客。”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