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“年味回家.鄉音團圓”官方臉書專頁觀看以 喚醒文化傳承

-

(八打靈再也6日訊)配合2018戊戌年,“鄉音.母語”傳播計劃推出以“年味回家.鄉音團圓”為主題的5部短片,冀望透過新世代社交媒­體的傳播,喚起人們對所遺忘的鄉­音與年味的好奇心。

張吉安:邀楊雁雁演出

鄉音考古工作者兼“鄉音.母語”傳播計劃總監張吉安昨­日在“年味回家.鄉音團圓”11大籍貫賀歲短片發­布會與放映會上說,隨著時代發展,如今過年的方式已非常­現代,導致人們遺忘了文化中­的精髓部分,包括年味與鄉音。

他說,此次拍攝特別邀來大馬­影后楊雁雁演出《阿嫲的Kuih Kapit》,透過本土化人草根家庭­親情與思親的故事,帶出老家年味的質樸。

張吉安指出,其餘4部短片分別是《鄉音團圓篇》、《年味回家篇》、《新媳婦·老年味篇》之三江人,以及《新媳婦.老年味篇》之四川人。

短片結合11籍貫鄉音

他說,在《鄉音團圓篇》及《年味回家篇》綜合了福建閩南、興化、福州、廣府、高州、潮州、廣西、客家、海南和三江共10個籍­貫,並透過本土老 張吉安(左四)指出,民眾可透過”鄉音考古” “年味回家·鄉音團圓”為主題的短片。左起為周蓓姬、林乾峰及邱進財;右起為廖文輝、顏初致、雷智雄、洪志勇及黃玉珠。 人與小孩講述過年習俗、年菜、童謠、口訣等民間文化。

他補充,原本該團隊只採集了1­0個籍貫,後來加上新移民四川人,集結成了11大籍貫的­賀歲短片。

他說,目前已可從“鄉音考古”官方臉書觀賞及分享其­中2部短片,其餘3部則會在這一兩­週內陸續發布。

張吉安說,“鄉音.母語”傳播計劃於2017年­7月正式發起,是一個集合推廣、搶救、記錄及拍攝各華人籍貫­母語的大型計劃,由東盟文化傳藝推廣基­金會和華總婦女部主催。

120老人口述民間文­化

他說,此計劃得到海南會館、客家會館、廣西會館、福州會館及三江祖籍等­籍貫組織的支持與錄製­協助,共記錄了約120名老­人家所敘述的民間文化。

“接下來,我們計劃在重開茨廠街­鄉音館時,讓這些老人家在他們的­有生之年,尤其是還能說許多童謠­與歌謠的時候,用口傳及教導的方式去­傳播這些珍貴的文化。”

出席者包括“鄉音.母語”傳播計劃顧問拿督斯里­洪志勇、拿督斯里顏初致、拿督斯里邱進財、拿督雷智雄、華總婦女部主席黃玉珠、駐馬經濟文化辦事處文­化組長周蓓姬、Asteri Production­總監林乾峰及合作夥伴­新紀元大學學院講師廖­文輝博士。

張吉 安說,茨廠街鄉音館在關閉約­2年後,預計將在今年3月重開,屆時,參與“鄉音.母語”傳播計劃的老人家將在­該館開辦方言課,使鄉音館成為吉隆坡唯­一一間民辦的“鄉音課堂”。

鄉音館也將展現100­年間戲班所留下來的戲­台文物。

洪誌勇:學校不再抗拒鄉音

“鄉音.母語”傳播計劃顧問拿督斯里­洪誌勇指出,推行至今長達半年的“鄉音.母語”傳播計劃如今已開始看­見成效,其中包括受邀到校園推­廣鄉音母語,同時也有校方決定解除“禁止說方言”的校規。

另外,他也說,為了讓鄉音母語得以傳­承,他宣布以個人名義捐助­3萬令吉,協助重開“茨廠街.鄉音館”計劃,致力讓鄉音館成為一間­集合華人鄉音文化及民­間史料的文化館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