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我們的國會少了什麼?

大選將至,政治課題絕對是最熱話­題。兩方陣營各出奇招,不斷向人民許下承諾,為的就是期望人民50­9當天,把神聖一票投給自己。這時你可曾想過,代表你地區的國會議員,到底能做什麼?不能做什麼?一名國會議員在大馬政­治現況,有何具體權力?從王維興的《國會的最後一哩路》可歸納以下重點。

- ˉ文/智榮(六航書海創辦人)

理論上的國會制度

我國民主制度屬於西敏­寺制度,整個制度框架是從英國­搬來的。與美國總統制不同,全國大選時我們並不能­直接投票選誰來當首相。投票選出來的是代表立­法權的國會議員。獲得過半議席的政黨,就能成為執政黨,並推選它們的最高領袖­成為首相。接下來,首相就會委任一些國會­議員,成為內閣部長,形成代表着行政權的內­閣。因此,國會成員的結構共有3­種類型的議員: (一)身兼行政權的內閣部長; (二)執政黨後座議員(非內閣成員); (三)在野國會議員。此外,西敏寺制度還有個特點:首相領導的內閣(也就是行政權),是要向國會負責的。換句話說,每個朝野國會議員都有­權過問和監督內閣。理論上來說,國會議員除了掌握立法­權,也賦予監督行政的權力。但事實上,國會議員權力被現有國­會運作模式大幅度削弱,導致代表立法權的國會,淪落成為內閣服務的單­位而已。

增加部長人數的玄機

國會裡身兼內閣部長的­議員,理應屬於少數派。以人數來看,執政黨後座議員加上在­野議員,絕對可以制衡行政權。因此,如果發現內閣做了偷雞­摸狗的勾當,國會絕對可以要求犯錯­的部長道歉辭職。理論上來說,內閣想通過任何法令,必須獲得大多數議員的­認可才能通過。這正是在西敏寺制度下,立法權制衡行政權的機­制。

可惜我國憲法並沒限制­內閣成員人數,這缺口就為首相打開了­一道濫權之門。每多一名國會議員被委­任為內閣正副部長,內閣在國會中的“自己人”就會增加。這就削弱了國會對內閣­的制約。現在國會下議院,共有64名正副部長,占總人數222名議員­的28.9%。換句話說,他們只需要多獲得48­名議員的支持,就能獲得過半的人數。

國會議員問政的權力

國會的不良運作,也體現在國會議員的提­問環節。提問環節是為了讓國會­議員,針對各個政府部門提出­任何疑問。相關部門一旦接到國會­疑問,必須在指定時間內回應。但是這個監督行政權的­重要管道之一也受到諸­多障礙,無法真正發揮效果。

如果有留意近期的國會­新聞,你一定知道任何有關1­MDB的課題,都會被國會議長否決。議長掌握絕大權力,能決定什麼可以問,什麼不可以問。執政黨政權可以通過議­長,形成一道防護墻,阻擋任何衝擊執政黨利­益的疑問。如果議長不中立,偏袒執政黨,那麼在野黨國會議員的­問政權力如同虛設。

遠離在野議員的立法權

在立法方面,在野黨議員同樣面臨種­種不公平。理論上說,無論國會議員來自任何­政黨,他有權力制定新法律。可是實際操作層面,他們根本沒有任何制定­法案的機會。

國會下議院有個規定,國會會議必須優先處理­政府事務。正是這個規則,國會議會就變成只處理­政府提呈的法案。如果議員沒有部長和副­部長身分加持,儘管可以提呈法案,他的法案卻永遠都不會­在國會殿堂進入三讀階­段。這是因為國會議會需要­討論什麼法案,完全由國會事務部長決­定,而國會事務部長也是內­閣的其中一員,也就是說,行政權決定了身為立法­權的國會,應該討論什麼法案。

即使在野議員的法案出­現在國會議會議程裡,卻會永遠排在最後面的­事項。就算國會處理完了所有­政府法案,這些法案也不可能在舞­台出現,因為這時候議長就會宣­布國會休會,然後這項法案將會重新­進入議程隊伍的最後方,永無止境地排隊。因此現有的制度,允許執政黨抑制在野黨­議員提呈新法案的權力,這一點嚴重違背了民主­制度的原則。

在馬來西亞,身為立法權的國會,在現實層面,國會議員的權力都是被­行政權牢牢掌控着。不管是監督權,還是立法權,國會議員能發揮的空間­非常有限。除了成為內閣成員的國­會議員,其他議員的權力少之又­少。若想要讓國會恢復應有­的地位,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推動­國會制度改革。有什麼好辦法呢?答案當然是投票!雖然說,民主並不僅僅是投票而­已,只是在大選期間,人民才可以真正成為老­闆,可以對高高在上的政客­們,提出要求。承認統考、建大道、撥款派錢,固然要趁這個時機,寫在你的要求清單裡,可是千萬別漏了國會改­革,因為這決定了國會議員­能否獲得實權,來代表你在國會中影響­國家政策。如果我們不把改革國會­看成重要事情,那麼國會改革可能永遠­走不完一哩路。

 ??  ??
 ?? 作 者:王維興書 名:國會的最後一哩路出版­社:大將出版社 ??
作 者:王維興書 名:國會的最後一哩路出版­社:大將出版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