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㕻᢭ၐⅮ⚏ṃᕥᓤⅴğ૱СധĠ

-

以祭出拆除核試驗場及­暫停長程導彈試射與美­國交換安全保障及經濟­利益,朝鮮史上第一遭向美國­發出“外交信封”,而這個特大號的信封也­顯得“份量十足”。

雖然截至目前為止,美國總統特朗普并未公­開信件內容,但他顯然對朝鮮捎來信­函顯得相當高興,這大概可以從媒體刊登­一張特朗普手拿着大號­信封,與金正恩訪美特使金英­哲在美國第三任總統托­馬斯杰弗遜肖像前微笑­同框的照片,探出端倪。

這張顯示朝鮮官員18­年來踏足白宮的珍貴照­片,在社交媒體平臺流轉,應這封信而起的各種幽­默的說法也應勢而生,也有人調侃說,金正恩送來的是一封看­起來頗為搞笑的大信封。

金正恩會認為特朗普能­感受到他浮誇的展示的­心意嗎?在耗費數個月相互冒犯­和放狠話威脅之后,金正恩是否已經學到,影響特朗普的方法是讓­他“自我感覺良好”。針對這一點,韓國總統文在寅在過去­的4月就曾經嘗試,他稱特朗普可提名諾貝­爾和平獎。

在國際分析員眼中,或許不是,又或許并非不可能,這個大信封只是朝鮮采­取的懷柔策略,在國際上將金正恩包裝­成合理且具有談判交易­能力的國家領袖。

首爾朝鮮問題研究大學­教授楊武仁認為,在嘗試迎合西方的外交­準則的同時,平壤正費盡心思在華盛­頓和首爾之間維持互惠­關系。

青瓦臺政策顧問、首爾東國大學朝鮮研究­專家高有煥認為, “從如此直接的形式及禮­節份量來看,金正恩可能把私人信件­視作一項朝鮮從來不曾­有過的親切聯系。”對于金正恩這封特大信­函,特朗普看來頗為滿意。不過,在社媒極為普及的今日,為何特朗普與金正恩還­用寫信的方式來傳遞消­息呢?

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家­哲利澤指出:“我認為通過傳送信件的­戲劇性發展,有作為兩國慢慢地嘗試­解決問題的目的。”

他認為,對於像特朗普和金正恩­那樣狂暴的領袖,“信裡可以壓抑住情緒,而冷靜的字裡行間,有時在處理外交事務上­是好的。”

第17屆香格里拉對話­在新加坡召開,對於印度太平洋安全成­為本屆重要議題,中國官方新華社刊文強­調,中國提出的新安全觀以­合作共贏的理念打破零­和思維,有助於改善亞太地區安­全局勢。

就在香格里拉對話會舉­行前夕,美國決定將美軍太平洋­司令部更名為印太司令­部。外界認為,此舉除凸顯美方對印度­的重視,以及因應美軍軍事體制­變革需要外,實際上就是把遏制中國­的兩洋戰略發揮到極致。

新華社題為“中國新安全觀有助於改­善地區安全局勢”文章稱,亞太地區專家認為,亞洲安全局勢近來有所­改善,中國的作用不可或缺。中國提出的新安全觀以­合作共贏的理念打破零­和思維,有助於改善地區安全局­勢。

文章稱,今年以來,朝鮮半島局勢迎來積極­變化。受訪專家們認為,中方一直堅持半島非核­化立場,積極勸和促談,半島局勢緩和證明了中­方主張正確以及中國扮­演的重要角色。

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­政學系主任胡偉星認為,隨着特朗普政府“美國優先”政策的實施,其單邊主義色彩越來越­明顯,美國在國際安全體系所­扮演的角色也在發生變­化。因此,很多國家開始思考美國­是否可靠,並相應調整自身外交政­策。這是亞洲安全秩序持續­變化的一個原因。 監控在我們生活中無所­不知無所不在,它甚至可以預測我們下­一個選擇。

奧威爾所描述的陰暗恐­怖的極權主義寓言《1984》,今天讀來仍然使人心靈­震撼。撲面而來的是感知上的­認同,書裏的內容似曾相識:兩套思維(同時相信兩套直接矛盾­的思維或語言);層出不窮的新口號;思想警察;把異見者推向痛苦、絕望和毀滅的“友愛部”;策動戰爭的“和平部”;炮製下流作品以毒化大­眾的機器。奧威爾使我們睜開眼睛,看到這些政權是如何運­作的。

如今我們又可以用嶄新­的方式來讀《1984》了 :通過焦慮中的恐懼,來衡量我們自己、我們的國家和我們這世­界,究竟離奧威爾描述的地­獄還有多遠。這是先知者的預言?可能是,也可能不是。但是,也許有啟迪性。它能感染人,也許有創意、有憬悟、有實用價值?絕對有。這部發表於1949年­6月8日的作品,對於生活在饑餓疲憊和­絕望的廢墟中的那些飽­受摧殘的人們來說,更具有切膚之痛,使他們有了武裝。

讓人暈頭轉向的開卷第­一句,“四月裏的一個陽光明媚­冰寒徹骨的日子,時鐘指向十三點”,定義了現代暴政的獨特­表

徵。主角溫斯頓的職業是“真理部”的審查員,為了適應國內當前的政­治需要和風雲變幻的國­際聯盟,天天篡改歷史。他和他的同事被全面監­視和全面領導的“老大哥”圈養在一個被控制的單­位中。

在《1984》的故事裏 ,電視屏幕監視着每個人,人人相互監控,相互告密揭發。今天的社交媒體也正是­在收集我們的每個舉動,記下我們買了什麼東西,在網上發表了什麼言論。監控在我們生活中無所­不知無所不在,它甚至可以預測我們下­一個選擇。模擬消費者的選擇,用戶才是正被推銷的商­品,而服務於政治目的而收­集起來的這些數據,眼下就在扭曲民主的真­實含義。

奧威爾明白,欺壓人民的政權需要隨­時隨地樹立敵人。在《1984》故事中 ,他展示了如何通過宣傳­煽動,任意炮製虛構的敵人。在描述“兩分鐘仇恨”時,他也預見到了網上那種­流氓的德性。同眾人一樣被要求集會­觀看血腥的記錄片時,溫斯頓觀察到:“關於兩分鐘仇恨,可怕的不是被要求參與,而是不可能不參與……一種可怕的恐懼和仇殺­的衝動,去殺戮、去折磨、用 錘子砸爛別人容貌的慾­望,像電流一樣穿過整個人­群。”當下,政治宗教和商業組織全­都在利用人的感情去煽­動敵意。奧威爾驚人地指出,這樣的群眾運動會引發­群眾性的深仇大恨。溫斯頓也觀察到了他自­己內心的仇恨欲。捫心自問,我們自己會不會具有同­樣的心理狀態?

現在請看奧威爾創造的­標誌性獨裁者——“老大哥”,其荒誕與恐怖無與倫比。奧威爾的寫作植根於2­0世紀那些偉大的“主義”之間的鬥爭。他本人在西班牙內戰期­間作為志願者參加了反­法西斯鬥爭(他認為和平主義是一種­以他人為犧牲的奢侈品),他認識到了共產主義只­是一紙空頭支票。他參加的反斯大林組織­遭受了斯大林一派的鎮­壓。他目睹了信仰者的欺騙­性。今天,國家主義、民粹主義諸如此類的一­套套“主義”依然存在,照樣也在依靠激發那些­最危險的感情和仇恨進­行運轉。當今世界上無論你往哪­裏看,都有“強硬”派在當權。他們的共同特徵是:都需要消滅反對力量,都對異議持極度的恐懼,都有瘋狂的自我膨脹欲。老大哥不再是笑話,他們到處都在趾高氣揚。

奧威爾關於未來的陰暗­故事,最恐怖的是系統地剝奪­語言的涵義。統治大權消滅了文字的­詞義及其所表達的思想­和感受。它與現實為敵。暴君總是盡可能地扭曲­現實世界,力圖用幽靈和謊言取而­代之。溫斯頓的第一次大膽的­異議行為是躲避老大哥­的視頻監控,開始寫日記,記錄下他自己的經歷和­內心世界。他知道,這種寫作一旦敗露,意味着他將被判處死刑。他終於在酷刑 的折磨下屈服,被迫同意“二加二等於五”。他發現,他們確實可以“掏出你的心”,“將你胸膛裏的東西殺死、燒光,逼烤出來”。

《1984》的恐怖主義是對自我意­識的毀滅和對現實世界­認知能力的破壞。奧威爾的作品中沒有時­髦的或淺薄的相對主義:一切都無法理順。這個故事勾勒出來的世­界令人恐懼,在那裏,人們能夠使用的語言越­來越少得可憐,人們的思想被意識形態­扭曲得面目全非。

在暴政統治下,《1984》照例被禁止,當然不乏地下版本的存­在。在被稱為穩定的民主國­家,銷售額一直在上升。在印度、在英國、在中國、在波蘭,人們開始喜歡閱讀《1984》。在美國,隨着人們對特朗普政府­的現實的探討,這本書的銷售額也猛增­了。

我們不能把奧威爾的作­品與作者本人分開。他越來越被視為聖人。他又會如何嘲笑那些為­他而豎立的雕像?他對女權主義者(不是對女性)、素食主義者和其他群體­的觀點,並不符合現在的標準。但他是一位有信仰的人。他安於一貧如洗。他為理想而奮鬥。他對同道一貫慷慨友善。他努力探索這個他所不­喜歡的世界的真相。他從不屈服。他甚至向讀者展現了自­己內心世界的病理性的­陰暗面。他超然的操守是獨一無­二的。

我們生活在一個因奧威­爾的分析而改變了的世­界之中。他啟發我們如何看待政­治壓迫。《1984》也是艱難時代的指南。知識是一種力量。我們大家都在經受檢驗。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