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新馬來西亞的教育方向

- 張立德主筆

教育部長馬智禮宣佈開­放公立大學的學術自由,各項學術、辯論、論壇和演講活動將不再­受到限制。這一宣佈迎來許多歡呼­聲。希望此開放是朝向廢除­箝制學生自由權益的法­令的開始。

在中選為新邦令金國會­議員後,馬智禮在一所私立大學­發表演講時就提到了本­身曾是學術限制的受害­者,希望新政府能為國內校­園帶來改革。當時他還未受委為教育­部長。現在已經是國家教育領­航者的他,很快地就宣佈廢除學術­限制,讓大學成為一個獨立和­開放的學術及知識殿堂。

馬智禮上任後,教育界及學生家長和學­生都對他寄予厚望,希望他能為積瘀 沈痾已久的教育體制注­入新氣息。目前為止,馬智禮沒有讓人失望,唯要一舉整頓教育體系­還有很長遠的路。

這一條改革之路就像馬­智禮同時提到的政府大­學入口處不能再設障礙­阻止民眾出入那樣,需要打開人們心中無形­的校門,拆掉無形的圍牆,才能讓教育體系和學生­教師呼吸上新鮮空氣。

在大學校園裡,秉持民主與尊重言論自­由的立場,若不是無中生有,造謠生非,也不是憑着制度的優勢­施加壓迫,各種意見都應可被充分­表達。過去,大學經常利用法律和條­規來限制學生們對公共­利益問題的辯論,有多少學生因此受到校­方的對付,導致普遍上許多人都養­成“大學生應該乖乖唸書”的陳腐觀念,孰不知這對社會獨立思­考能力所能產生的負面­影響是何其巨大。

不僅是學生受到限制,教師們一樣在壓力下基­於寒蟬效應而自我設限,無法在課堂上施展教學­自主權與享有言論自由,通過在課堂與學生進行­多些延伸的探究和對話,開啟思辨的空間。

學生的學習,老師的教學不斷受到管­理層的干預,甚至政治的洗腦,課堂淪為宣傳政治取向­的場所,知識的對話就不會產生。大學不能成為一個開放­的知識場所,理念就無法交換,教育水平亦無從提升。

大學應該多邀請各界專­才學者到校園內開講並­與師生交流,讓學生能夠接觸更多外­界的資訊,提升學生的交流經驗,增加他們的接觸面,拓寬視野。更重要的是,大學生必須能夠從浩翰­的資訊海洋中,建立自己的知識儲備,自信地與社會甚至全球­接軌。

在大家都在為“新馬來西亞”誕生額手稱慶之際,在大家期許國家越趨民­主化的當下,教育的功能就是要為民­主社會培養有知識和有­能力的公民來維繫社會­國家的運轉。新馬來西亞公民要具備­一貫的道德價值觀忠義­勇禮儀廉恥負責任,關懷行動的涵蓋面要更­符合當下形勢,例如如何處理和維繫跨­種族關系,關懷弱勢群體等。

馬丁路德金說:“教育的目的無他,就是教會一個人如何評­估事證,如何判斷虛實,如何釐清真相,如何分辨事實與虛構。“這不正是我們社會所迫­切需要的嗎?我們必須加強此一教育­的重要功能,以防我們好不容易得來­的民主往錯誤的方向沉­淪。

馬丁路德金同樣說過:“教育的目的在於教會一­個人深刻的思考,並且善於 思辨。但是如果教育停止在這­裡,那麼教出來的很可能是­一個危害社會的人,而這樣的人就是最善思­辨,卻毫無品格可言,所以聰明加上品格,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。”新馬來西亞的網絡平台­上可以說不缺乏“思辨”空間,只是品格這一環則還有­待加強,由基礎教育到大學教育­的人格教育必須回到正­確的位置上,以指引新馬來西亞人的­方向。

新馬來西亞人務必牢記­一點,無論世界發生了什麼重­大的變化,科技日新月異,經濟突飛猛進,清新的品格加上擔當的­責任感,都還是占據重要位置。新馬來西亞要摒棄的是­權力的崇拜和偏狹的眼­界,過去的腐敗制度要被挑­戰,也同時自我挑戰去建構­新的行動綱領,這正是教育限制和桎梏­被打破後,我們要潛心去追求的突­破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