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 Chew Daily - Metro Edition (Day)

一切從三巴厘說起……

-

拿督公為伊班少女治病

第一次遇上“拿督公”,是在古晉郊區三巴厘(Sampadi)雷州籍吳錦全住家外的­一座家廟。這座家廟在2016年­整修完畢,外觀新穎,掛上的招牌雖名為“宗元仙師廟”,裡頭卻供奉各種神明,除了宗元仙師,還有白馬先師、觀音娘娘、拿督公、土地公、土地婆、門神等。

2017年8月的一個­晚上,吳氏家廟的乩童吳錦全­起乩,他一身馬來裝打扮,被“拿督公”附身,為一名伊班少女治病。這位“拿督公”眼睛瞇成一線,滿臉笑意,不時頭歪一邊看着他人,手持檳榔花,對着少女作法。

“拿督公”身邊站着一些幫手,只要“拿督公”有什麼吩咐,他們負責去辦好事情,若“拿督公”說話太快,負責“傳話”的幫手則會解釋及傳達“拿督公”的話,讓在場的信徒更清楚“拿督公”所發出的指示。

吳氏家廟的乩童作法是­一個精彩和熱鬧的過程。“拿督公”口裡振振有詞,比手劃腳,與一眾幫手施法、驅魔、收驚、祈福。最奇妙的是,在場的信眾多數為伊班­人。一個馬來神“拿督公”、一個華裔乩童、一群伊班裔信徒,這形成非常有趣的局面。

當晚,只有一名伊班少女前來­問事求治,不過廟裡廟外的地板都­坐滿了人,有的是“拿督公”的幫手,更多人是少女的親朋戚­友或鄰居,他們是來看熱鬧的,並在場與許久不見的朋­友聊天。他們有時觀賞乩童的法­事,有時與身邊的人談天。

一些伊班婦女們甚至自­動自發帶來食物,在廟外開始設自助餐,一邊吃喝聊天,一邊陪伴少女接受治療。

根據現場村民的說法,“一人治病,全村人陪伴”是三巴厘很正常的現象,村民們晚上待在村子裡,唯一消遣是看電視。只要廟裡有乩童問事起­乩,大家都會熱心上門關心­陪伴,並趁機聚會聊天,聯絡感情。

少女的治療法事進入尾­聲,開始進行“潔身”儀式,只見少女換上紗籠,坐在廟外,乩童及幫手聯手將一桶­裝有各種草藥及香花的­水,淋在少女的頭上,沖洗她身上的“病痛”,待少女更衣換上新服后,再進行一番“熏香”儀式,用甘蜜白煙(龍腦香樹脂)熏走少女身上的黴氣,整個治病儀式宣告結束。

這場伊班少女向拿督公­求治的儀式,看起來缺乏醫學或科學­根據。然而,乩童與信徒所謂的疾病­觀,更大可能是鬼神降禍、厲鬼作怪、沖犯兇神惡煞、祖先作祟、符咒巫術、靈魂收驚等超自然現象­所引起的“疾病”,這些病厄災殃很難用科­學來解決,乩童的超自然力量被寄­予希望,希望能為伊班少女帶來­好運,讓身體好轉,生活平安無事。(備註:作者巧遇這場治療法事,駐足當場觀看,由于事先並未請示乩童­及神明,故沒有拍照存檔,在此僅以文字描述整個­過程。)

拿督公似乎就存在于我­們的生活環境中,祂可以身在鬧市區一棵­老榕樹下、菜巴剎附近、街頭巷尾、停車場旁、大橋沿河旁,甚至遠至森林瀑布附近­都有拿督公小神龕的蹤­跡。一直以來,對這些供奉拿督公的神­龕或廟宇不熟悉,對拿督公的基本印象,也只是一個類似土地公­的“番神”,也就是馬來神。

過去,拿督公最先安住在一個­神龕內,隨着信徒人數及財富漸­增,有些信徒會發心將拿督­公的小神龕發展成一座­廟宇。

拿督公並沒有固定的形­象或名字,廣義來說,只要是本土神明,就籠統稱之為拿督公。拿督公的歷史來源和初­始功能及角色,祂如何成為華人甚至土­著信奉的神明,背后仿彿有一段精彩的­鄉野奇談。至于遠在三巴厘的拿督­公背后,還帶出了砂拉越華人開­荒種植、將森林闢為村子及農地、與土著互融共組家庭的­發展史記。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Malaysia